从汉英语言对比角度探究克服母语负迁移的策略
2021-11-04温婧洋
【摘要】母语负迁移在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和从业者关注的重点之一,近十几年间,其重要性更是被多次重提。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汉英语言对比角度解析母语负迁移的成因,并自下而上地提出克服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相应策略,为一线英语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汉英语言对比;母语负迁移;二语习得;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温婧洋(1991-),女,汉族,吉林蛟河人,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翻译理论实践。
一、引言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的主要过程。虽然这一概念已经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并且也时有新的应用成果发表,但该概念一直停留于学界和从业者领域,并未下沉至二语习得的主体,即学习者。随着任务型教学法和产出导向法等强调语言应用的教学法和理论的盛行,一线英语教师纷纷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摈弃“满堂灌”的传统讲授法自然是一种进步,然而也不应忽视学习者自身具备的抽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如果能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融入二语习得的理论知识,即让学习者知其所以然,那么二语习得者不仅能够更有效率地应用语言,也能有意识地修正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渐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国内外研究
早期的母语迁移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的语言学领域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极大。著名的行为主义者Fries认为母语的干扰是二语习得者的主要障碍,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比对于二语习得理论和教学法至关重要。Lado也强调了母语的重要性,并认为母语是导致二语习得失败的主要成因,因此提出用对比分析假设(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CAH)解释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该假设认为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异同是二语习得难易的重要指标。
21世纪初,相当一部分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中国学者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了各自的尝试性研究。王文宇和文秋芳记录了16名中国大学生在一次英语写作任务中的思维过程,研究发现低水平的二语习得者倾向于在写作过程中直接将母语翻译成目的语,而高水平的学习者在构思、遣词造句和谋划篇章时可以选择性地借助母语。穆从军和Carrington在调研了三位在澳大利亚求学的中国留学生的写作技巧后发现,二语习得者在语篇组织和修辞手法上受到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母语负迁移的微观成因并进而指导教学,法小鹰得出母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词义、词性、词汇搭配和词法四个层面。傅慧英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对英语词汇搭配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性负迁移、词义负迁移和词序负迁移。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的研究可见,不管对于外语学习者,还是外语研究者和从业者,母语负迁移的现象都不容忽视,且值得继续探究背后成因和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母语负迁移背后的汉英语言差异
由于二语习得者已经养成了母语行为的习惯,因此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必然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印欧两个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层面,而不加区别的套用汉语规则自然会给英语学习带来干扰,从而形成母语负迁移。下文将归纳各个语言层面差异的显著特点,从意合形合、动态静态、主题显著和主语显著等方面分析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背后的成因,以为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做准备。
第一,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汉语倾向于利用重复表达来增强上下文的逻辑、澄清不明指代、强调或增强某种修辞效果等;英语行文追求简洁,常用代词、连词、介词等词汇手段链接上下文,因此忌讳用词重复,当然修辞手法除外。当需要重复表达同一意义时,英语倾向于“变着法子”说,以避免文字单调、乏味。除此之外,意合与形合的差异还体现在,汉语是语义型语言,以分析为主,词语之间、各分句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上下文的内部逻辑或词序间接地表达出来,句子外形比较松散,句子成分之间呈隐形连贯;英语是语法型语言,重语法结构,外形严谨、结构紧凑,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显性衔接手段表现出来。汉语的流水句是体现“重意合”的一种典型句式。“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流水记事法,常用分句或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流水句呈“线性的流动、转折,追求流动的韵律、节奏,不滞于形”。
第二,汉语呈动态,而英语呈静态。从词类的运用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来看,汉语动词丰富,行文更倾向于使用动词,因为汉语动词缺少形态变化,位置十分灵活,语法功能非常广泛;英语则更倾向于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因为英语每个单句中一般只使用一个限定式动词,除非由连词链接多个并列谓语动词,其他动词必须通过词形或词性的变化后才能在句中使用。形容词的使用是反应英语静态性的重要指标,它不仅能够显示事物的状态还能表示某些动态和行为的含义;此外,形容词的比较级往往还能反映出状态或情况的变化。
第三,汉语主题显著,而英语主语显著。在很多情况下,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的基本框架上是趋于一致的,但也有统计数字表明,汉语中有近半数的句子并非是“主语+谓语”的结构,而是“主题+述题”的结构。汉语中的主题,即句首,可以是名词结构,与句子主语一致,也可以是形容词、动词、数次、指示词、动宾结构,小句,与整个句子的主语不一致;英语中对于主语的限制很严格,一般只能由名词性短语或具有名词语法功能的语言单位担當。
综上所述,由于汉英语言的显著差异,汉语中常见的用词重复、流水句、连动句、无主句或泛称主语句并不可直接迁移至英语表达中,如不加选择的“直译”,则会发生母语负迁移的现象。
四、克服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即治标,也治本”地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一线英语教师可参考以下策略。首先,课程设计方案中可适当加入系统对比汉英语言差异的课时,虽然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未必需要从头学习语言本体知识,但是相信当今的学生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去理解深入浅出的抽象知识。其次,一线教师可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及时指出共性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并说明背后的汉英语言差异成因,指导学生立即修正。最后,当学生对自己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开始自觉并主动修正,教师可适当增加语码转化练习,如翻译、改错等操练,巩固学生对于两种语言的差异认识,同时通过肯定和鼓励的方式强化母语正迁移的作用。
五、结语
當下的学生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特别是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得益于优越的社会环境和科技发展水平,其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必然超过前一辈人,因此未充分享受到当下学生获取知识便利条件的一线英语教师们应虚心求变、教学相长,同时相信学生有能力理解语言各个层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适当地让学生学习语言本体知识、运用元语言指导学生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也能让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民族身份认同,进而主动减少在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参考文献:
[1]Fries, C.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45.
[2]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3]Mu C, Carrington, S. An investigation of three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strategies[J]. TESL-EJ, 2007(1).
[4]Wang W, Wen Q. L1 use in the L2 composing proces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16 Chinese EFL writers[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2,11.
[5]董成,侯丹.汉英翻译综合技能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法小鹰.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及启示[J].长沙大学学报,2010(4):92-94.
[7]傅慧英.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母语对英语词汇搭配的负迁移现象——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3(31):61-63.
[8]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9]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0]张铭焱.中国特色政论文语言动态与静态性研究——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版为例[J].现代语言学,2019(4):46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