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11-04畅青霞
【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仍存在教师思政意识不强、实施路径不详尽、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依据,着重分析了理论基础、存在问题、实施路径、课堂设计等方面,以期构建起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畅青霞,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兰州交通大学教务处教改项目“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探索”(项目编号:SZZX202026)。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都提出了“以人为本,四个回归”,教育部“新时代高校40条”指出要“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即每位教师都肩负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一片田”,每门课程都要融入思政元素,建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课程具有课时多、学分高、覆盖面广等特点,不仅在语言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大学英语的人文性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性强。师资队伍传道效应强。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要守好这段渠,将广义的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之中。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入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三、理论基础
“全人教育”思想。“全人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论。在文艺复兴时期,众多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其进行传承与完善,发展到今天的“教育者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主体性的人,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人;同时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受教育层次相称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教养的人,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在大学、所学系科相应的知识与视野并获得必要的技能和能力训练的人,一个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向诸方面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
大学英语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其主要目标除了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取材广泛,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传达具体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多观察、多思考,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集体主义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念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1. 部分教师思想政治水平有待提高,课程育人意识不强。目前,思政育人的理念尚未深入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内心。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是辅导员、班主任的职责,与任课教师无关。他们更关注的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仅仅是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的体现,没有找准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忽略了该课程的人文性。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真正使大学英语课程同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
2.学生普遍重视英语语法、词汇知识的积累,忽视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目前,各大高校纷纷展开各类教学改革,英语课面临课时缩减、内容庞杂的挑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更在意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为将来就业提供便利。学生希望从英语课堂上获得更多的语法知识与解题技巧,任课教师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只是课堂“小插曲”。
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途径及实施策略
学校层面要创新课程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实际受益程度、成长过程。评价体系要综合考虑学生在思想政治、德育方面的表现。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守好一段渠。
1.大学英语教师要从思想意识方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将思政建设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关系到下一代青年人的政治取向、价值取向与人生取向。
2.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1)由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挖掘、拓展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应任务。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2)分组教学法,启发式提问引导思考。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自发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分配任务之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资料、做课件、课堂陈述。分组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合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运用视听说教学法。该教学方法强调整体感知,视听并用,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避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充分利用视听资料,将思政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增强其教育意义和说服力。
3.找好思政切入點。思政元素与大学英语课程融入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应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本案例为《大学英语综合1》课程,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第一单元主题为Toward a Bright Future,授课对象为2020级化学工艺专业本科一年级部分学生。
1.教学目标与方法。
教学目标:(1)在语言知识层面,补充拓展习近平关于青年的论述,掌握相应词汇。(2)在语言运用层面,介绍英文演讲的体裁特征,增强说服力、感染力。(3)在思想德育建设方面,通过引用习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生的回信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结合起来,将“小我”融入“大我”,助力实现“中国梦”。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视听说、分组教学以及任务型教学法。
2.教学设计与过程。
教学设计:Text A内容为一名大学校长为大一新生做的入学欢迎词,教师以此为铺垫,通过提问、反思的方式渗透育人理论。在后续单元主题拓展阶段,分小组展开“如何成才”的任务型活动。
(1)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生利用U校园App里《新视野大学英语》思政数字版提前预习课文内容,熟悉主题,做到课前心中有数。
(2)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引入问题“你期待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学生表达对大学生活的设想,随后导入主题“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肩负责任,拥抱美好未来”。最后导入平行材料,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生的回信(英文版),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目标,毕业后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去。
(3)课外任务:教师设定拓展主题“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在两周时间内完成资料搜集、小组讨论、课件制作、音频制作等任务,并按教师规定的时间节点上交音频、课件,教师及时反馈意见后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
(4)课堂展示:小组成员搜集了扶贫英雄黄文秀的故事,通过PPT的形式展现了出来,学生还将讨论的过程录制了英文音频,在课堂展示环节播放使用。学生们都能够正确看待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只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个人能力,才有可能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实现个人价值。
3.教学反思与评价。主题拓展活动对不少大一新生来说具有较大难度,对学生的语言水平与翻译能力提出了较大挑战。但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态度认真,课堂展示环节略显紧张,对于学生來讲,这又是一次珍贵的锻炼机会。通过小组讨论与课堂展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了,合作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通过思辨式讨论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课文主题得以升华,使学生入耳、入心。
4.教学效果。经过一学期的思政教学实践,实验班学生整体语言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在2020年12月12日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中表现突出。与平行对照班相比,不仅整体通过率高出个30.42个百分比,在翻译与写作单项分值方面平均分也高出9.23分。大学英语四级试题的翻译部分内容涉及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与平时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内容吻合程度较高。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翻译写作成绩有显著差异(t=3.141,df=86,p<0.05):实验班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翻译写作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学生成绩(见表1)。
七、结语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各大高校高度重视的工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理念十分必要,意义深远。外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此二者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其次,外语教师要积极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改革各个环节的有效实现途径。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各种资源,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使思政教育“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7(7):10-14.
[2]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