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2021-11-04彭婧谢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8期
关键词:符合率病灶常规

彭婧 谢勇

恶性肿瘤为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严重疾病,可发生任何年龄段,因肿瘤发生部位不同,临床症状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但多表现出皮肤病变,肿块、进食障碍等常见症状,需积极治疗[1,2]。观察临床对恶性肿瘤疾病诊断方式中较常用到核磁共振检查,且随着核磁共振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出现WB-DWI 这一新兴检查技术能对患者进行全身大范围扫描,有助于检查医师更为准确鉴别患者肿瘤性质,评估肿瘤临床分期[3]。此次研究,为进一步探析WB-DWI 在恶性肿瘤分期中的应用价值,选取相应患者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82 例恶性肿瘤患者展开研究,其中男46 例,女36 例,年龄43~78 岁,平均年龄(60.56±5.86)岁,肿瘤类型,肺癌40 例,肝癌18 例,结直肠癌16 例,胃癌8 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组织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②均伴有不同程度癌痛;③临床资料完善;④同意进行WB-DWI、常规核磁共振/CT 检查;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者;②预计生存期≤3 个月者;③乙肝、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者;④合并两种恶性肿瘤以上者。

1.3 方法 应用本院核磁共振仪(美国GE;型号1.5T),选择一体化内置体部线圈。检查前1 d 告知将检查前后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如肠道准备,检查时保持空腹等。

WB-DWI:指导患者保持心情平静,于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采取翻转恢复平面回波序列即SE-STIRDWI-EPI,参数TR:5100 ms,TE:100 ms,TI:180 ms,b=0、600 s/mm2,层厚:7 mm。层间距:1 mm,FOV:40 cm×40 cm,矩阵:96×128,BEX:6 次,各段层数为30 层,共8 段。扫描时间控制为180 s,全身共扫描20 min。检查时,先对患者进行第一、三段预扫描,详细记录各段中心频率,计算两段,再将中心频率平均值应用到剩余各段的中心频率中。采集第一段与全身弥散加权相对应的T2WI 脂肪抑制序列图像,进行解剖对比,便于临床医师准确定位病灶解剖位置。扫描结束后叠加第三段原始图像,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再予以黑白反转,以达到类似PET-CT 图像的效果。

常规核磁共振/CT 检查:于WB-DWI 检查后1 周内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CT 检查。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扫描检查。扫描序列为常规T1WI、T2WI、T2WI/FS,若WB-DWI 技术为阳性但核磁共振为阴性(或相反病灶),加强局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常规DWI 扫描时b 值:0、600 mm2/s。CT 扫描:依据患者恶性肿瘤类型进行扫描,如针对肺癌患者对其胸部进行CT 扫描,应用单排CT 仪(美国Picker),层厚设置为7 mm、间隔为7 mm,连续扫描,电压为120 kV,电流为125 mA,螺距:1.5 mm 进行原始数据采集。肺部小结节高分辨扫描时,层厚:2 mm,间隔2 mm,电压:130 kV,电流175 mA,采取骨算法重建,增强扫描参数与平扫一致。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病灶检出情况,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转移病灶检出情况,分析两种检查方式良恶性肿瘤检出情况,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率。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率:参照TNM 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判定观察;T1期:肿瘤侵袭至黏膜下层;T2期:肿瘤侵袭至固有肌层;T3期:肿瘤穿透固有肌层,侵犯浆膜下层;T4期:肿瘤组织传统腹膜脏层,对其他组织结构侵犯或粘连。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病灶检出情况分析 82 例患者经常规核磁共振/CT 检出249 个病灶,应用WB-DWI 检查显示出372 个病灶,经临床病理证实均为恶性肿瘤,于WB-DWI 上均呈现出高信号。ADC 图呈现出低信号,且各个病灶ADC 值显著低于正常区域,与病灶恶性程度成正比。

2.2 两种检查方式转移病灶检出情况比较 WB-DWI检查骨转移、肺转移、脑转移、肝脏转移、淋巴转移病灶检出率分别为84.38%、86.67%、82.35%、96.67%、94.64%,均高于常规核磁共振/CT 检查的59.38%、66.67%、58.82%、70.00%、80.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转移病灶检出情况比较[n(%)]

2.3 两种检查方式良恶性肿瘤检出情况分析 WBDWI 检查中发现,49 例患者中162 个病灶的DWI、ADC 图像显示均为高信号,且各个病灶ADC 值均属于正常区域范畴内,最终经病理证实皆为良性病变。常规核磁共振/CT 检查血管受侵但WB-DWI 未发现异常的有5 例。

2.4 两种检查方式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率比较 WBDWI 对T1、T2、T3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24%、90.91%、100.00%,均高于常规核磁共振/CT 的47.06%、66.67%、70.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T4 期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式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率比较[n(%)]

3 讨论

恶性肿瘤为威胁人体健康危险疾病,于2019 年我国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报告》显示,恶性肿瘤致死人数占居民全部死因20%以上,且近几年其发生率持续上升,我国每年因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费用高达2000 亿元,防控形势严峻。由上述可知,及时诊断、积极筛查,或积极予以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评估,加强肿瘤浸润范围,是否发生远处转移观察,明确分期,针对性予以治疗方案干预为降低死亡率关键[4-6]。

随着临床对核磁共振检查不断改进与创新,出现WB-DWI 这一新兴技术,此次研究即对本院收治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这一方式检查,对其作用原理与优势进行分析[7,8]。WB-DWI 为目前临床唯一一个在活体上能进行水分子弥散成像的诊断方法,其能将水分子布朗运动显示出,较好完成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在较高梯度场与切换率作用下能显著提升成像速度,缩短TE,对图像信噪比提高有积极作用。再者因WB-DWI为在DEI 基础上发展而来,应用了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 技术,有效避免脂肪等相应组织器官的背景信号干扰,使病灶DWI 呈现高信号,便于医师更好观察病灶性质。且因弥散加权成像对水弥散较为敏感,扩散速度快慢与信号强度成反比,能在图像上形成鲜明对比。如在脑脊液、尿液等自由水中扩散速度较快,在正常组织中受细胞膜影响,细胞内水分扩散受限,扩散速度较低,以此进一步评估病灶数目与性质[9,10]。此次研究结果显示,82 例患者经常规核磁共振/CT 检出共检查出249 个病灶,应用WB-DWI 检查显示出372 个病灶,经临床病理证实均为恶性肿瘤;49 例162 个病灶WB-DWI 检查为良性,最终亦经病理证实,皆为良性病变。其次常规核磁共振/CT 检查血管受侵但WB-DWI 未发现异常的有5 例,由此可知,较之常规核磁共振/CT,WB-DWI 病灶检出率更高,对病灶良恶性判定更为准确,能依据检查结果掌握患者肿瘤分期情况。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较之WB-DWI 对T1、T2、T3期诊断符合率高于常规核磁共振/CT 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转移部位检出率更高,由此可知,WB-DWI 在临床分期鉴别中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WB-DWI 在恶性肿瘤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准确检出病灶数目,评估是否发生转移及良恶性外,还能依据肿瘤浸润程度与累及范围准确分期,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阻止或延缓疾病进一步发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符合率病灶常规
常规之外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别受限于常规
术中超声在颅内占位病灶切除中的应用探讨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