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同阿替普酶溶栓时间的预后对比分析
2021-11-04胡俊雷军杨远旺
胡俊 雷军 杨远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为临床常见疾病,脑部血管闭塞、阻塞等均可导致该病发作,常导致脑部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可对其功能产生严重影响,该病临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为一种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1]。溶栓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且有研究指出:溶栓时机对于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2]。阿替普酶为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其临床治疗效果、血管再通率以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均较为理想,但对其最佳应用时机的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分组对照的形式开展,对CIS 患者阿替普酶最佳溶栓时机进行探讨,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 例为本实验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首次发病,且临床症状表现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2 d 者。排除标准: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或其他恶性肿瘤颅内转移者;有严重出血倾向患者;存在溶栓治疗禁忌症患者;对本研究使用治疗药物不耐受患者。根据患者接受溶栓在治疗时间窗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A、B、C 三组。A组:发病至给药时间<3 h,纳入患者23 例,男女比例为14∶9;患者年龄介于43-78 岁之间,均值为(62.51±8.15)岁。B 组:发病至给药时间介于3-5 h之间,纳入患者29 例,男女比例为19∶10;患者年龄介于45-76 岁之间,均值为(61.84±7.95)岁。C 组:发病至给药时间>5 h,纳入患者26 例,男女比例为17∶9,患者年龄介于44-79 岁之间,均值为(62.46±8.22)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显示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分组比较。本研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经相关临床检查明确诊断后,均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A、B、C 三组患者分别于各自的时间窗内给予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进口药品注册证号S20160054;规格:20 mg)进行静脉滴注溶栓治疗,剂量:0.9 mg/kg,最大剂量不可超过90 mg,开始滴注前1 min,滴注量为总量的10%,余下90%药量在1 h 内完成滴注。
1.3 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以及治疗24 h 后患者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蛋白(PRDX1)、脂蛋白A(LPA)水平进行监测和比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arthel 量表、NIHSS 量表分别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脑卒中程度进行评价,生活自理能力、脑卒中程度与评分之间具有正比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9.0 软件对研究中数据进行处理,以保证其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本研究计量资料采用()进行表示,进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PRDX1 与LPA 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 PRDX1 与LPA 水平比较(±s)
表1 PRDX1 与LPA 水平比较(±s)
注:与A 组比较,*P<0.05;与B 组比较,#P<0.05
组别A 组B 组C 组例数23 29 26 PRDX1(ng/mL)治疗前8.93±5.61 8.89±5.49 8.96±5.37治疗24 h 3.64±1.32 5.84±1.53*6.93±1.28*#LPA(μmol/L)治疗前2.27±0.45 2.26±0.43 2.30±0.41治疗24 h 0.62±0.15 1.32±0.33*1.94±0.36*#
2.2 Barthel 与NIHSS 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Barthel 与NIHSS 评分比较(±s,分)
表2 Barthel 与NIHSS 评分比较(±s,分)
注:与A 组比较,*P<0.05;与B 组比较,#P<0.05
组别A 组B 组C 组例数23 29 26 Barthel治疗前26.81±5.14 26.39±5.91 27.01±5.42治疗24 h 71.36±6.08 53.41±5.68*44.08±5.04*#NIHSS治疗前13.21±4.81 13.33±4.63 13.57±4.55治疗24 h 3.67±4.08 5.81±4.33*9.15±4.21*#
3 讨 论
CIS 具有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脑部组织供血血管发生阻塞、闭塞等并表,导致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出现缺氧、坏死等,损伤的脑组织可引起血液中多种细胞因子出现改变,增强机体炎症反应,并且处于缺氧状态的脑部组织可加重脑卒中的病情进展[3]。快速使堵塞血管再通,恢复脑部组织血液供应是该病治疗的关键所在,有报道称:在脑组织损伤可逆期内完成血管再通,实现脑组织再关注,可使脑组织恢复正常,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机体功能[4]。
阿替普酶为临床应用广泛的溶栓药物,其与人体纤维蛋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可诱导纤溶酶原激活,对血栓具有较强的溶解作用。其临床溶栓效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本研究以分组对照的形式开展,详细分析了其最佳应用时机,结果显示:治疗后,A 组(在发病3h 内给药)患者治疗后PRDX1、LPA 水平显著低于B 组、C 组;Barthel 评分显著高于B 组、C 组;NIHSS 评分显著低于B 组、C 组,均P<0.05。证明在CIS 发病3 h 内即进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具有理想效果。PRDX1 归属胞内过氧化酶家族,在CIS 发生后,可诱导氧自由基的过度生成,进而加重病情[5]。LPA由活化血小板生成,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以及纤维蛋白原活化的作用,在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6]。本研究提示,阿替普酶可有效降低血清PRDX1、LPA水平,且CIS发病后给药时间越早效果越理想。CIS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与缺血时长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因此在疾病发生早期实现堵塞血管再通,患者神经细胞存活率高、功能保存完整,是挽救患者机体功能的关键。本研究提示:进行溶栓时间越早,患者脑卒中程度越轻、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越早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越理想,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预后情况。但阿替普酶的溶栓效果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溶栓时机、方法等,已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