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11-04费佳宝张静悦

魅力中国 2021年39期
关键词:硕士就业指导研究生

费佳宝 张静悦

(1.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4)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个案背景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范式中的目的性抽样方式。在选择样本时,根据本研究的问题与目的,以10 名2021 届毕业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访谈对象,主要涉及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矿产普查与勘探、设计学、机械工程等专业,同时兼顾性别差异。本研究中的十个案例的基本情况如下:(以下人物均为化名)

(二)调查方法

正式访谈前,根据应浩所编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实证研究》的访谈提纲进行修改形成预访谈提纲。[1]并采取半结构访谈法和非正式交谈的方法对受访者的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整理。

二、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就业空间缩小:专业之间的差异性

1.部分单位更青睐实习经验。面对今年求职者的加剧,部分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水涨船高”,提高了求职者在学历、经验等方面的入职门槛。相对于实践经历比较丰富的理工科研究生来说,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文科类研究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则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谈及前不久去招聘会的经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同学B 指出用人单位特别看重毕业生的实习经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同学C 对此也有着类似的看法,研究生主要精力都放在课题论文上,缺乏社会实践经历。

2.部分文科专业需求度有限。在访谈中笔者发现相对于传统工科研究生在找工作时考虑的“哪碗饭好吃”,部分文科专业研究生找工作时则更多考虑的是“有没有饭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为例,一直以来法学硕士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岗位以学校内教学、行政工作及公务员岗位为主,也有部分倾向于科研机构。然而随着研究生扩招,法学和教育学硕士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剧增,编制岗位的竞争也是“狼多肉少”。正在准备国考的同学C 指出,“国考报名,全国就60 个岗位招我们这个专业的,专业供需矛盾太大了。”同学D 在访谈中提到“在华科学软件、计算机的同学基本上工作机会和待遇比较多。但文科专业就业范围很窄,缺乏实践的运用。”

从以上受访者的经历看,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度与就业空间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多数理工科研究生能较早地介入导师的课题和项目,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且近年来各用人单位对于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的需求量较大,因而理工科研究生就业压力相比文科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来说要小一些。

(二)就业心理焦虑: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1.就业规划与现实的差距。谈及在就业过程中哪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最大时,十名访谈者提到最多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自己的规划和预想有一点差距。”同学C表示除了自身的压力外,家庭与朋辈也是影响其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但最大的还是自身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害怕自己找不到好工作;另外父母的期望加重了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相比于远走他乡、独闯事业等就业方向,受访者的父母较为看重子女的工作性质,更倾向其从事收入稳定、环境安逸、工作压力较小、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例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内的相关工作。同学J 在求职中最大的压力来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身期望值较高,希望自己可以获得甲方房地产高薪管培生的offer,但大部分offer 会被专业对口的海归和国内华东地区顶尖985 学生占据;二是今年很多企业在缩招,所以在每一轮的招聘中会优先考虑985 及留学生。”相比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一般硕士研究生寻找工作始于毕业前半年,并且总是怀着一定的就业期望去择业。从以上受访者的访谈情况可以看出,硕士毕业生主要的压力来源于自身的就业期望与当前就业形势的落差。

2.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研究生在就读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科研学习,一些理工科的学生需要在实验室潜心实验,获取足够的实验数据,通过发表小论文来为毕业和就业做准备。同学E 指出,“不管是读博、找工作,还是进科研院所都有一定的硬性指标的,没达到这个硬性指标我们找工作就会有一定限制。”就读于文科专业的同学A 表示“我们更多考虑的是毕业论文。如果毕业论文解决不好,那找工作的进程就会往下压,主要还是学业压力比较大。”

(三)就业偏好求稳:体制内就业的增多

社会保障待遇在不同所有制用人单位之间的差别,促使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选择产生变化,出现更加集中流向体制内用人单位的迹象。调查发现,在10 位访谈对象当中,有5 位明确提出了对于公务员岗位以及教师编制岗的青睐。本科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I 就业意向明确,毕业后想去省示范中学当语文老师。同学B 和C参加了招聘会后将自己的就业目标转向公务员。同时考虑男女性别的差异,更倾向于一些稳定的工作。而同学D 表示就业预期从公务员转向了企业。这表明,毕业季高校毕业生更加看重就业岗位的稳定性和抗风险的能力。

三、缓解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一)优化就业环境与调整就业政策

国家应进一步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环境,加大力度调整就业政策,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空间。[2]一是国家应落实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保障中小微企业良好发展,为社会供给更多工作岗位。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高科技企业逐渐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之一,为我国创新发展注入强大源泉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有调查显示,在高等院校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科研院所占44%,而企业只有26%,民营企业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比例低至8%。[3]。这表明相对于高校和研究机构而言,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次科技人才相对匮乏。二是国家应持续加强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流动去向。一方面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另一方面西部及偏远山区人才供给持续不足。2020 年3 月国务院出台的就业政策中指出,今明两年各级事业单位空缺岗位应提高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扩大“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

(二)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为缓解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更多的实践工作机会给学生。首先,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系统。各高校应联合其他高校及时发布涵盖招聘信息、求职技能辅导、笔试面试流程、就业调研跟踪、就业心理辅导等多模块的就业信息系统,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招聘需求。同时,高校要强化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互动,引导毕业生向有政策红利的领域合理流动,创新校校、校企、校地互助模式,拓宽交流、共享资源。其次,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一方面,就业指导部门应定期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需求进行调研,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和期望管理。针对危机或突发事件可能对各行业造成的不同影响,高校要支持并鼓励学生调整就业目标,稳定就业心态,以迎接就业市场的复苏。最后,高校应重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一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定期对硕士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硕士研究生树立积极合理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鼓励硕士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贡献力量。二是高校应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积极为学生进行职前培训、求职面试技能讲座、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笔试面试辅导培训、就业知识宣讲会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三)合理调整就业规划与个人预期

作为硕士研究生个人,首先要对劳动力就业市场和自身情况要有明确的认识,提高搜集劳动力人才市场就业信息的能力,对求职意愿和就业方向要有客观务实的态度,根据社会环境与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自身对就业的期望值;其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结合当今社会就业形势和实际学习生活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要经常与导师、任课教师和朋友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提高自身职业素质;最后在校期间要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与择业观,拓展就业范围和就业渠道,不局限于体制内的岗位,学会从基层做起,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猜你喜欢

硕士就业指导研究生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