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学与活力课堂
2021-11-03金红兵
金红兵
新课标强调了师生、文本与教学环境的交互作用,要求教师用智慧来建构活力课堂,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目标,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应在互动中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
一、“软”“硬”兼备,生成精彩课堂
教师应当有“软备课”的意识,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需求,做好教学环节的预设,以兴趣为抓手,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采用不同形式来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一)预设学情变化,生成活力课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个文本的阅读,结果往往大大相径庭。教师的“硬备课”只能预设部分学情的变化并采取应对措施,课堂上意料之外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这要求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储备,在设计问题时,至少预设几种答案,考虑好应对的评价语,以从容应对。如教学《故乡的榕树》,学生的感受就大为不同,喜欢的句子也各不相同。有喜欢“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中生动形象的比喻的;有喜欢“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中优美又贴切的形容词的。大家都喜欢“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但喜欢的理由却因人而异,有喜欢动词“飞”“唱”的,有喜欢充满了音韵美的叠音词的,有喜欢句中充满意蕴的想象与联想的。即兴赏析学生的思维成果,加以梳理与提升,就离不开老师“软备课”的功力。
(二)预设教学方案,生成创意课堂。充满创意的预设更能激发课堂活力,生成性的语文课堂与预设并不相悖。如感受母爱情感体验活动课,教师可这样预设:课前请每位同学回忆自己母亲的故事,并收集一位名人母亲的故事。课中进行演讲,展示搜集的故事,并将两种故事进行对比。布置任务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搜集了大量伟大母亲的故事,如孔母、孟母、岳母、孝庄文皇后、地震中为保护子女牺牲的母亲等,而对于自己的母亲,多是“母亲为我庆生”“母亲深夜冒雨送我上医院”“母亲冒雪送衣”之类。对比起来,名人母亲将自己的母亲比下去了,似乎伟大的母亲才能成就伟大的孩子。这时教师点评:“母爱的伟大不在于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细致入微,无时无处不在。”这节体验课之所以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在于教师富有创意地预设,给学生预留了大量的空间。总之,要想生成活力课堂,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细致了解学情,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案。
二、灵活处理,激活课程资源
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占比很大,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利用其人文性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促成学生热爱文学,提升其文化素养。
(一)结合学情,活用教材资源。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与需求,灵活处理教材,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使教材更吸睛。教师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还要注意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对接,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如教学《胡同文化》时,宜采用循序渐进法。以理解“胡同建筑”的特征为突破口,让学生认识到胡同文化“封闭”及“忍”的精义。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于“胡同文化”的情感,读懂“再见吧,胡同”的内涵。
(二)与时俱进,增强课堂活力。教材中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真正的语文課是不惧怕辩论的。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中涉及的矛盾关系,深挖其本质,再因势利导,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可使学生全情投入,推动教学走向深入。如教《促织》结尾时,一生提出:“结尾太过圆满,削弱了鞭挞的力度,是败笔,应删除。”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于是我将学生分为几组展开辩论。正方认为结局属于因果报应,是宿命论的体现;反方观点则是“魂化促织”是不可能的,作者是用荒唐的笔法来揭露社会的黑暗,此正是文章艺术力量之所在。双方都旁征博引,运用了大量论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转变教学理念,活化教学手段,借助富有时代气息的手段施教,实现多元教学,是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重要手段。要让课堂变为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