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1-11-03张建云胡倩熙
张建云 胡倩熙
[摘 要]自1921年创立之始,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在学习和研究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历程表现为:1921—1949年,为适应革命斗争需要,翻译、宣传和研究应用基本原理;1949—1978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深入普及和研究基本原理;1978—2012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实践需要,分学科深化基本原理研究;2012—2021年,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全面发展需要,通过学科建设加强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研究。未来将坚持深化理论与时代需要相结合,将基本原理研究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相结合,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09-0004-06
自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始,作为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为人民谋求幸福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把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在学习和研究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伟大历程。
一、1921—1949年:适应革命斗争需要,翻译、宣传和研究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921年,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即投身到革命运动中,并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革命实践问题。中国革命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并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全面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研读经典著作。所以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重点是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内涵的同时,结合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是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翻译、介绍和宣传工作。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和宣传主要围绕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等基本原理展开。例如,瞿秋白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辩证法与逻辑》、哥列夫的《无产阶级之哲学——唯物论》等著作,他本人也撰写了一系列介绍唯物史观的文章,如《社会学概论》《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等——在介绍、普及马克思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李达翻译的《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三本著作,分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三本书在192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曾被多次重印,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1934年,艾思奇撰写的《大众哲学》也受到欢迎,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一般大众都能理解和接受,影响了一批又一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其次,是对《资本论》的翻译、介绍和宣传工作。《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很多种《资本论》的翻译版本。例如:王亚南、郭大力翻译的《资本论》三大卷本,陈启修翻译的《资本论》部分章节,王思华、侯外庐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等等。这些不同版本的《资本论》陆续出版,极大推动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认识,推动了理论的实践应用进程。
最后,是毛泽东撰写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的发表。这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实践而总结形成的思想结晶,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最重要的成果。《实践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根本意义,并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系统阐明了认识的辩证运动的全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发展的光辉典范。《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作为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等一系列辩证法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二、1949—1978年: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深入普及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为了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共中央指导下,理论界作了多方努力。一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于1950年和1952年被两次重新发表,同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强调要结合改造思想和检查工作来全面学习“两论”。在这一背景下,理论界加强了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发表了很多成果,如李达的《〈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杨献珍的《什么是唯物主义》,胡绳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学习〈矛盾论〉笔记》,等等。这对人们深入理解“两论”的精神实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二是1953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成立,国家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翻译、编辑和出版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及相关学者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50卷本)陆续出版。这为人们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最重要的资料,为学科建设创造了基础条件,从而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三是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了马列主义基础课,理论界集中力量编著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如1961年,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出版,这是一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典范性教材: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果;既传承经典,又具有中国风格。
这一时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回答实践提出的现实问题,理论界探讨的重要原理主要有:一是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原理的讨论,主要表现为过渡时期我国经济基础是“单一经济基础”还是“综合经济基础”的争论。单一经济基础论者认为,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我国经济基础的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同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也是单一的。而综合经济基础论者认为,过渡时期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五种经济形态的总和,社会主义经济是主体,资本主义及个体经济是两翼,后者要向前者过渡、转变。这两种观点所强调的都有合理性,相关讨论也促进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二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否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问题。持肯定观点的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迅猛发展,传统的个体经营农业不适应工业化要求,同时也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因此,农业合作化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农业合作化不适应当时落后的农业生产工具的要求,走在了生产力发展的前面。相关讨论触及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出现的偏差和“左”的现象,促进了人们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此外,理论界还集中探讨了真理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等原理问题。上述讨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深化了人们对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三、1978—2012年:适应改革开放实践需要,分学科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就是整顿秩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但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两个凡是”等精神枷锁依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回应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迫切要求,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力破“两个凡是”思想禁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党中央的引领和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开始,在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与认识论、人道主义与异化、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题。与此同时,当时的研究还广泛探讨了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建设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问题。
哲学方面,首先是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它起源于对过去马克思主义的僵化、教条式理解的批判。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即社会实践。文章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全国范围空前规模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组织了系列研讨会,参与研讨者撰写了大量相关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到1978年底,中央及省级报刊共发表了六百五十多篇支持和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文章。”[1]177例如《哲学研究》仅从1978年第7期至第12期,就连续多期发表了多篇关于真理标准的论文,包括陶德麟《关于真理标准的几个问题》(1978年第10期),李秀林、丁叶来、郑杭生《实践标准与理论指导》(1978年第10期),黄枬森《列宁论真理的实践标准》(1978年第9期),等等。学者们重述经典作家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阐释相关经典论述,论证了实践为什么是认识的来源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明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和绝对性,说明了实践标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关系,并解释了人们容易混淆的一些问题:已经被实践检验为真理的理论能否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等。真理标准大讨论的重大意义,绝不仅仅体现在它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常识性理论的权威,更重要的是它恢复、重新确立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如邓小平所评价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2]143与真理问题密切相关的就是主体性与认识论问题。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与主体认知结构、认识能力等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理论界着重探讨了关于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发生机制、认识的发展过程及一般规律、认识结构与图式、人的认识能力等问题;出现了一大批相关研究成果,例如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等等。而与认识论研究密切相关的是主体性问题。这一时期,学者们探讨了主客体的关系、主体性原则的内涵、主体性与受动性关系等问题,如:黄楠森《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哲学动态》1991年第2期),高清海《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等等。对认识论和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强调人作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促进人的解放,促进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政治经济学原理,这一时期理论界研究的最重要且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前,受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我国理论界认为,在我国,商品生产趋势不是大发展,而是逐步缩小范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相统一的体制,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改革很难深入。关键时刻,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于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为适应改革开放的现实要求,呼应党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理论界就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律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并取得了基本共识,即:恩格斯晚年提出的资本主义“再不是无计划性”的观点,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机制能与不同性质、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社会生产力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质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规划有调节的自觉性市场经济,而不是自由竞争的自发性市场经济;等等。理论界的相关讨论,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建设和发展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以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既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工程。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六个二级学科,并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是基础性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和研究,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综合性、整体性教学和研究。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与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伟大实践相呼应,有气魄、有视野、有深度,能直面改革开放社会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开阔了思路、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2012—2021年: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全面发展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研究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发展的实践要求,是回答时代发展提出的一系列综合性、全局性新课题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3]8在党中央的指导下,理论界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综合性研究,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及根本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理论界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以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中,被分门别类地教学和研究。这种分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把握理论前沿,但是如果只有分析而缺乏综合,就容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碎片化理解,甚至是断章取义,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降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解释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设立后,理论界就马克思主义原理如何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普遍主张从总体性范畴或内在逻辑主线的角度来构建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进而或从实践范畴角度,或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角度,或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角度,或从真理与价值统一角度,或从研究主题与思想宗旨相统一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推动了人们对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根本精神的理解。
与此同时,理论界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典文本的学习和研读,旨在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原初文本和思想语境的考古式研读和梳理,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原本的思想,以期借此实现对原理的更准确把握并解决现实问题。这一时期,MEGA2先行版的出版,呼应了加强文本研究的需要。MEGA2版每一卷除正文外,还包括附属资料;资料中有大量的文献学信息,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可以获得比原来逐字逐句阅读正文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本思想。“返本开新”,回到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原初语境,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实现理论创新,成为了理论界普遍共识。这一时期,各大报纸杂志、出版社相继发表了大量相关成果,令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进入了新阶段。一方面,学界加强了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方法和路径的研究:只有创新方法论,才能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另一方面,学界在MEGA2版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进行了新的挖掘、梳理和阐释,代表成果如:聂锦芳《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韩立新《〈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等。
这一时期,理论界还着重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学者们就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和阐述,例如: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肖贵清《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等等。
五、坚持理论研究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发展需要相结合:未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展望
回顾建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历程可以看到,在党中央的组织和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研究与时代需要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这是保证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日益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教条,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在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中才能显示出其理论魅力和价值,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只有在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中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一方面,要运用基本原理解释和解决时代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在对时代问题的解决中验证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这也是未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始终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当今时代,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和解决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必须要科学、准确地把握当今时代的性质,要科学、准确把握决定时代发展性质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它决定时代发展的性质、面貌和趋势。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与科学技术体系相应的生产工具体系即衡量生产力的标尺。当今时代,与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相比,没有哪一项科技成果能给人类带来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大数据技术深入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每个细胞之中,它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近十年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日益融合,令社会生产力正在发生质的飞跃——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正在发生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变革。当今时代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新困惑、新情况和新问题,归根结底是由新生产力发展即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
要科学、准确地解释和解决时代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困惑、新情况和新问题,就必须要深入研究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的性质、规律及其对生产关系发展、社会变革提出的内在要求。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科学总结和概括这一物质生产方式的伟大变革,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正在到来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都具有根本性意义。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只有在深刻揭示了新技术体系的本质、内涵等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时代课题后,才能真正理解时代先声,把握时代脉搏,提炼时代精神精华,彰显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现实力量。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一个从根本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具有复杂性、综合性、深远性。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此关注还较少,相关研究成果也很少。能否真正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透彻,深深地考验着这个时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功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俊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李冬梅 丛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