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教”是否真的“无类”?

2021-11-03张威周泓苏璇李键昕

西部学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人际交往

张威 周泓 苏璇 李键昕

摘要:利用问卷调查法就外来工随迁子女的在校人际交往、学习情况、机会获得、教育公平等维度展开研究,发现在广州市民办初中教育体系中,随迁子女校内公平问题仍然存在,失衡的天平下随迁子女遭受到更多的不公平待遇,诸如校园霸凌、老师体罚的现象屡禁不止。与此同时,研究发现,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户口来源对学生加以区别对待。想要促进阶层流动和实现教育公平,就要从根本上打破学校间的壁垒,破除入学门槛,为随迁子女或本地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与相等质量的教育。

关键词:随迁子女;民办初中;人际交往;校内公平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0-0116-04

一、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人口涌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但与此同时,以农民工问题为主的越来越多城市问题不断涌现,矛盾升级。其中,入城外来工随迁子女的入学及教育问题尤为尖锐。

从随迁子女的入学机会来看,尽管国家早在2001年就颁布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随迁子女就学政策,但由于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门槛仍然较高,很多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被排斥在城市公共教育体系之外。

从教育过程来看,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冲突一直存在。随迁子女进入打工子弟学校或民办学校后,在优质教育资源的接受与机会获得方面通常都不如本地同龄人。此外,由于户籍身份的不同,老师或同学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给随迁子女带来诸多心理暗示,甚至造成心理阴影,进而影响到正常学习。

从教育结果来看,近几年的广州市中考,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的平均分都明显低于广州市户籍生平均分。城市教育资源主要流入市中心重点学校,造成大部分郊区学校、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简陋,获得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从教学硬件到师资力量都无法与市中心重点学校相比。

另外,外来工子弟辍学率高等问题在广州同样严重,并且有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治安的稳定。不少来穗务工人员表示,子女在广州入读问题与限制很多,他们并无让孩子留在广州读书的打算,而这实际又产生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可见,截至目前,学者对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性问题的研究已颇多。相较之下,关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校内教育公平的研究较少,鲜有规范、严格的实证研究。近几年,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微观层面的研究成为教育公平研究的新热门。本研究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状况为切入点,以广州民办初中为例,从随迁子女的权利机会、学习状态、朋友交往、师生关系等维度出发,探讨校内公平情况。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随迁子女在校公平问题,是涉及从个人微观层面到社会政策宏观层面的广泛研究。此次研究将聚焦问题的微观层面,以广州入城外来工随迁子女为主体对象,从随迁子女在校交往心理看校内公平。

(一)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将选取部分学校作抽样调查,使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鉴于学校所处位置、学校评估等级都会对校内公平产生影响,本次研究将在市中心、郊区分别挑选一个区级行政区作为研究范围。经数据对比,广州市荔湾区与白云区的学校数量相近,且等级学校(市一级民办初中)与非等级学校之比均约为1∶3。

此次调研分别选取荔湾区、白云区的民办初中学校各4所(均为1所等级学校,3所非等级学校)。荔湾区的4所学校分别记为学校A(市一级)、B、C、D;白云区的4所学校分别记为学校E(市一级)、F、G、H。

问卷派发方式为在下午或晚上放学时间在学校附近邀请学生填写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和收集。为了使数据更加客观真实、更贴近于学生自己的想法,此次问卷调查采取不进入校园的形式,以避免来自校方的压力干扰被调查者进行问卷填写。

(二)数据基本情况

此次研究的问卷调查时间跨度为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荔灣区、白云区合计8所学校,共派出490份问卷。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核对,剔除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451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2.04%。

对451个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包含197位广州本地学生,254位外地户口学生。在填写问卷的这254位外地户口学生里,并非所有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部分学生为户口不在广州的广州本地学生,但这类学生为极少数,可忽略不计。

数据显示,随迁子女无论在生活稳定性和学习稳定性上都不如广州本地学生。从同辈家庭情况来看,近半本地学生是独生子女,而绝大部分随迁子女并非独生子女。从父母学历来看,随迁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连两成都不到;而本地学生的父母过半是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从父母职业来看,随迁子女的父母任职需要专业综合能力的岗位比例均低于本地学生父母。

三、实证研究结果

此次研究,将从朋友交往、师生心理距离、权利机会、定制教学、任务评价、学习态度、不公平待遇等7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朋友交往

该维度共包含9题。数据分析证明,户口所在地与学生结交朋友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但外地户口的学生在学校更有可能受到同学的欺负,更容易与班里的其他同学发生争执。

此外,在校园人际交往方面,外地户口的学生由于文化的差异或其他原因,更容易成为班级里的“弱势群体”,在人际交往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师生心理距离

该维度共包含5题。数据说明在师生心理距离上,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之间并无明显的差别。

(三)权利机会、定制教学与任务评价

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与老师之间的日常关系之外,还有涉及学习方面的关系。学生在学校应有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得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安排,很大程度上是与老师相关的。因此,此次研究将权利机会、定制教学、任务评价3个维度,从“师生关系”中独立出来。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人际交往
如何提升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
成长之歌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
舞动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相关理论研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