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的基本问题探賾

2021-11-03徐鹏张胜旺

西部学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

徐鹏 张胜旺

摘要:费孝通先生提出具有世界文化格局的“文化自觉”重要观点,是厘清中国文化传播规律,促进中西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近百年中西文明的碰撞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世界文明,中国文化学者应担负起回归中华文明之根本,思考世界文明发展路向的使命。解读“文化自觉”应注重文化主体生命的自我意识、对外来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异质文化的价值共识以及世界文明发展的和谐共生。“文化自觉”的学术定位在于:(一)以社会发展实践活动为文化基础的理论与思维的自觉;(二)符合现代文化价值指向和发展诉求的研究视域;(三)独具中国特色文化风貌的主题性学术研究。

关键词:文化自觉;价值解读;学术定位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0-0028-03

一、“文化自觉”的流变演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世界不同国家、各个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人类社会进入巨大的文化转型期。在这一时期,世界文化面临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具有世界文化格局的重要观点。

(一)从族群发展看全球化演变

不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萃取具有类似性质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能以此获得自身发展,相反一些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文化模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很快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费孝通先生在对鄂伦春族和赫哲族的实地调研中首先接触到了这个问题,认为少数民族在文化转型中的不适应性可以作为我们在探讨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关系时契合现实的社会模型。

历史上的全球化是一个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海外扩展,而非西方社会中固有文化体系的封闭性被逐渐打破的过程。全球化不等于世界化,它有明显的价值与利益倾向,它以欧洲近代文明为原点,通过不断向全球彰显其文化影响力来实现西方社会利益的全球扩张。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世界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上的,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这种文明间“竞争性共处”的观点并不利于全球问题的解决,费孝通认为“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构建自我文明和他人文明的认识……世界才可能出现一个相对安定祥和的局面”[1]。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主张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应建立在对自己文明的反省和对其他文明的尊重之上,要摆脱自我中心主义思潮,构建跨越不同文明的人类共同理念。

(二)从近百年中西文明碰撞看文化认同与归属

中西交往历史悠久,清末之前以贸易为主,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的强势开始显现,围绕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思想讨论,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向在坚守文化民族性的文化保守主义和全盘否定自身的文化虚无主义之间游移不定。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后的风波无不折射出近百年来中西文化碰撞下中华民族在“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化”取舍上的焦虑和不安。“文化自觉”萌生于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百年历史阵痛之中,费孝通先生用实证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开启了对中国文化以何种姿态融入世界的思考。“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条件。”[2]

(三)从多元一体的世界文明看中国文化学者的使命和担当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多元一体的演变过程。近代以來,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意识形态的西方文明进入快速发展期,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市场经济等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元素逐渐形成,伴随着海外殖民扩张影响全世界。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兴起,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欧洲中心论”,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人类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特色,强调文化交流与对话,倡导文明互鉴与文化共荣,为第三世界国家文化的复兴提供参照的范本。伴随着不断深入的全球化历史进程,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逐渐显现,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憧憬的“世界大同”理想社会在今天可能成为现实。近百年来,中国经历了向西方文明学习的发展道路,洗礼后的浴火重生使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是时候回归中华文明之根本,从实求知地思考世界文明的发展路向了,这既是“文化自觉”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

二、“文化自觉”的价值解读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历经多次重大文化变革,伴随着新旧思想的交替和激进与保守的交锋,中国社会结构从单一的总体性社会逐步向多元、分层、流动的分化性社会转变。“文化自觉”是中国知识阶层站守社会文化前沿,主动承担责任,深切关注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并在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下,理性对待其他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接触和交流的重要文化哲学命题。可高度概括为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

(一)文化主体生命的自我意识

“文化自觉”实质上是文化主体在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深度把握基础上自觉的文化反思与文化追求,是“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3],亦即文化主体生命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体现在人在追问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对生存有限性的超越,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和自觉自信的社会人格。“文化为人创造,同时又为人享有,最终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人类在缔造自身文化传奇的过程中,主体生命从“物化”的人上升到“人化”的人,并最终成为“自由而全面”的人。同时这种“自我意识”还体现在文化主体能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在以多样性、差异性、丰富性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下,一方面要正视文化中传统与现代、单一与多元、民族与世界的激烈交锋;另一方面要摒弃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最后,这种“自我意识”体现在文化主体生命对自身文化的理性批判,通过自我揭示、自我反思、自我否定,洞悉自身文化内在的机理性缺陷与潜在的主导性危机,依托人的主体意识和理性思维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实现更高目标的文化追求。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调查与研究
文化强国视域下国家话语能力的建构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以文化自主自觉为内核推进泰拳市场产业化进程
在文化认同中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文化自觉视角下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理研究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