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癌化疗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干预的早期康复效果研究

2021-11-03赵卫红

中外医疗 2021年24期
关键词:循证肺癌化疗

赵卫红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江苏常熟 215500

肺癌是始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等是患者主要症状表现,给患者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最新数据表明,肺癌是全球总人口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在癌症总发病样本总量中占比为11.6%,我国男、女性肺癌发病率分别为6.19%、2.79%[1]。肺癌手术前后多数患者需进行为期4~6周化疗与静脉营养支持,化疗尽管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因为化疗药物有细胞毒性作用,临床使用过程中常伴有毒性反应及损伤组织器官正常功能,使患者身心承受较大痛苦,降低了生存质量,此时患者需要适宜的护理干预去调理身心状态。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策划好的护理活动中,以最严谨的态度,正确整合科研结论和既往临床实践经验、患者主观愿望,获得证据,将其作为临床护理决策凭据的过程[2]。该科在2017年4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85例化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循证组,均采用PC方案化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循证组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85例肺癌化疗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将以上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42):男24例,女18例;年龄47~78岁,平均(64.2±10.8)岁;体质指数20~25 kg/m2,平均(22.8±2.1)kg/m2;病程3~12个月,平均(8.5±2.3)个月;癌症分期:Ⅲ期者26例,Ⅳ期者16例。循证组(n=43):男27例,女16例;年龄46~80岁,平均(65.1±9.7)岁;体质指数19~26 kg/m2,平均(23.0±2.3)kg/m2;病程2~14个月,平均(8.8±2.4)个月;癌症分期:Ⅲ期者28例,Ⅳ期者15例。两组患者如上基本资料经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首次确诊为肺癌者;②既往无放、化疗治疗史;③住院首次接受标准方案化疗;④活动状态Kamfsky(KPS)评分≥60分;⑤预测生存期≥6个月;⑥该次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参与且自愿参与。

(2)排除标准:①除肺癌外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②有精神类疾病家族史者;③不配合该次研究或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PC方案治疗:紫杉醇+卡铂,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定期观察病情、记录生命体征、用药及饮食指导等,比如关于用药指导,向患者重点强调遵医嘱用药的必要性,阐述化疗阶段所用药物的特性,引导患者按正确方法、剂量、疗程用药,还需向患者阐述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帮助患者明确用药后出现的反应是一过性不良反应。在饮食指导方面,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个人口味偏好等对其饮食提出合理建议,督促他们饮食以清淡、低脂、易消化食物为主,并要少食多餐、多饮水以促进机体内毒素快速排出过程。

循证组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3.1 提出问题 在患者收治入院后,结合患者病历及和患者沟通情况等,回顾既往对肺癌化疗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归纳患者化疗阶段可能出现或者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与事项,比如,心理问题,怎样引导患者以合理的方式克服、消解不良情绪,并以较积极的态度接受及配合完成化疗;不良应问题,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不良反应,怎样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饮食与锻炼问题,在化疗阶段要如何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与科学锻炼,帮助他们维持较好的身体素质。

1.3.2 采集资料与寻找证据 结合肺癌患者临床实践中涉及到的护理问题,系统地在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等数据库内检索相关护理文献资料,测评其科学性、可靠性与实用性等,作出筛选,从中探寻有关问题的答案及科学支持,结合该组患者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拟定护理计划。

1.3.3 循证实施(1)患者临床主要表现是在输注化疗药物后静脉穿刺部位疼痛、皮肤泛红,随后顺沿血管走行皮肤色素沉着、血管变硬;症状轻者反应是静脉炎,严重者化疗药物渗到皮下组织,可诱导皮下组织发生化学性炎症反应,药物外渗处红肿、剧痛等是其主要表现,以上症状可能持续2~3周,若处理不妥当可能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可以采取如下护理措施[2]:①尽量不要在同一条静脉上反复穿刺,指派穿刺技术精湛的护士完成,不要选择临近神经、韧带及关节部位的静脉,借此方式提升静脉穿刺的成功率;②用药前先使用生理盐水,待药物输入顺畅后再输注化疗药物;③注入发疱性药物前要进行抽血,以检验静脉通畅与否,每给药约2 mL液体要回抽血1次,确保针头方位未偏移,经常询问患者注药处是否有疼痛或烧灼感;④输液过程加强巡检,将给药速度调控5 mL/min左右,以防药物外漏,若有药液不慎漏到皮肤外,应即可暂停输液,回抽皮下组织的药液,而后推注适量解毒剂,并冰敷6~12 h,用于减少药物的扩散范围。⑤为将化疗药物对静脉的刺激降至最低,推荐采用静脉置管术。

(2)胃肠道反应。肺癌化疗过程中很多患者会出现胃肠道反应,食欲减退、腹痛、恶心、呕吐等是主要症状表现。而减少食物摄入量会引起营养不良,经从静脉上补充营养难以满足患者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加重病情,因此化疗期间要重视补充营养与水分。护理干预有:①做好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②科学使用止吐药,比如化疗前后遵医嘱给予5-羟色氨类药物治疗,其有助于减轻胃肠道反应;③叮嘱患者饮用大量水,以减轻化疗药物对消化道黏膜形成的刺激,对毒素排出过程还有促进作用;④针对恶心、呕吐者,帮助其在呕吐间歇期进食,嘱他们遵照少食多餐的原则,尽量选用清淡、容易消化、维生素及优质蛋白含量高的食物;⑤时常调换体位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恶心感,用拇指按压患者内关、合谷穴5~10 min,3~4次/d为宜,有助于减轻胃肠道反应。

(3)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癌症患者化疗阶段发生率较高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可有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表现,严重者全血降低,容易并发黏膜感染、出血等情况,干扰化疗方案正常实施过程,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既往有文献报道,和IV度骨髓抑制相关的治疗相关性病死率达到4~12%[3]。护理干预:①将心理护理作用发挥到最大化,针对化疗期间产生的毒副作用,多数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应适时解释与安慰,引导他们确立征服疾病的信念;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改变,定时监测体温、呼吸及双肺呼吸音等,注意是否出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降低等感染先兆,预防感染性休克及出血倾向等;③针对出现重度骨髓抑制者,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④针对无法正常进食者,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补液等方式为机体提供足量的营养物质,并防控食管炎或静脉压等;⑤针对血小板计数降低者,要嘱其卧床休养,少进行活动,维持口、鼻腔处于湿润状态,使饮毛刷刷牙,不要用手指挖鼻孔。静脉注射后,要使用干棉签按压>5 min。

(4)泌尿系统毒性。大部分抗癌药物会经肾脏及膀胱排出,肾功能不全者会造成药物积存于体内导致毒性增强,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对肾脏及膀胱功能造成严重损伤。铂类药物会对肾功能造成严重损伤,用药前后均要及时采用水化与利尿疗法,以上是预防肾损害的重要举措之一。护理干预:①指导患者多饮水,使他们明确增加饮水量能稀释尿液,促进代谢产物快速排出体外过程,间接保护泌尿系统。针对尿量少者,可遵医嘱给予利尿剂。②严格观测肾功能状况,特殊情况下记录24 h液体出入量,按期抽血检测检验肾功能,告知患者若有不适感,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5)脱发。使用化疗药物时会对毛发根部细胞群的有丝分裂过程形成抑制,细胞无法再生、萎缩,最终引起脱发。有报道,化疗患者脱发率为100%,大部分是在化疗后2周开始脱发,停药1~2个月可恢复重生[4]。护理干预:①化疗前告知患者可能会脱发,在化疗间隙期头发会再生,使患者思想上有一定思想准备;②帮助患者准备假发或帽子改善他们的自我形象;③使用化疗药物后不要过于频发的洗发或用力梳头,推荐使用温和的洗发液与护发素;④夜间睡眠时可带头巾,以防头发掉落在床上,清早及时清扫病床,减轻对患者形成的刺激;⑤用药前10 min可指导患者头带冰帽,10 min后头皮温度通常能降到23~24℃,持续到停药后30 min。能够冷却头皮、使血管痉挛,减少毛囊药物浓度,进而降低脱发量。

(6)心理护理。很多肝癌患者化疗阶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悲观、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其中恐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癌症无法治愈,二是对化疗阶段的不良反应的恐惧,悲观多是因为患者知晓自身病情无法康复,主要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生存期限是多少而出现焦虑。针对患者的负面情绪,应耐心告知他们化疗过程存在痛苦的事实,引导他们正视现状,主动配合治疗,延缓病情恶化进度。引导患者主动阐述内心的真实想法,给予患者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并充分发挥家庭系统的支持力量。

1.4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利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5]。测评生活质量(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该量表共计有20个因子,每个因子的粗分最高为20分,最低为4分,为便于作图直观,利用公式:因子转化分=(因子粗分-4)×100÷16;强各个因子分转化为0~100分范畴,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拟定如下标准评估康复效果:①显效:患者能正常参与日常生活活动,未见显著不良反应;②有效:患者无法独立开展生活,伴有轻微不适感;③无效:患者生活需要大量帮助,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

在康复总有效率指标上,循证组与对照组为93.0%、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尽管化疗期间各组局有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但循证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

护理后,各组患者GQOLI-74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循证组评分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s),分]

注:同对照组比较,#P<0.05

指标护理前循证组(n=43)对照组(n=42)护理后循证组(n=43)对照组(n=42)物质生活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48.3±7.5 43.2±5.6 37.5±6.3 38.6±7.8 48.4±10.2 45.3±6.5 37.2±6.2 39.8±6.6(75.3±6.8)#(72.5±6.3)#(76.0±7.4)#(73.9±5.3)#62.0±7.6 65.3±8.5 62.0±7.4 62.1±7.7

3 讨论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结合WHO公布的具体数据,肺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位居全球癌症首位。老年患者是肺癌的主要群体,针对肺癌的病因,迄今为止尚未作出明确阐释,致病因素主要有吸烟、职业暴露、大气污染、电离辐射、遗传及肺部疾病史等[6]。有文献资料记载,即便是在当下化疗高治疗率的情景下,依然有一些患者因化疗药物治疗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而造成病情恶化,以致整体治疗效果欠佳。这提示在肺癌化疗患者的早期康复过程中,常规护理干预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主观需求,急需作出改进与完善。

循证护理是一种以具体案例为基础、科学证据为支撑、既往实践经验为导向、为解次实际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模式,近些年其陆续被用于国内临床实践。殷瑛[7]将200例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循证护理模式,结果表明,观察组焦虑程度中轻度占有率为51.0%,明显高于对照组31.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48.0%(P<0.05)。殷瑛认为,对肺癌患者术后实施循证护理干预,能取得良好效果,该种护理模式有一定推广价值。在该次研究中,循证组康复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0%、9.3%,优于对照组的71.4%、31.0%(P<0.05)。提示和常规护理相比较,循证护理干预更能提升肺癌化疗患者早期康复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循证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主动站在患者的视角发现、看待相关护理问题,检索文献资料,结合有关数据、证据及既往实践经验等,进而拟定更加客观、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规范执行各类护理措施,提升医生的治疗效果,减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升患者的配合度。

肺癌化疗患者在康复早期,在铂类等化疗药物的刺激下,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感,也会使他们滋生恐惧不安、焦躁及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降低治疗依从性,影响化疗效果。将循证护理方案用于肺癌化疗患者群体中,强调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的特殊作用,利用科学的方法减轻或规避不良反应问题,改善与提升体质水平,一方面能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另一方面也能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8]。该次研究中,护理后循证组患者物质生活、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75.3±6.8)分、(72.5±6.3)分、(76.0±7.4)分、(73.9±5.3)分,均高于对照组 (62.0±7.6)分、(65.3±8.5)分、(62.0±7.4)分、(62.1±7.7)分(P<0.05),提示循证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肺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国内部分报道结论相一致[10-13]。

综上所述,针对肺癌化疗患者,推行循证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有益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优化早期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循证肺癌化疗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循证护理》稿约
骨肉瘤的放疗和化疗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跟踪导练(二)(3)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