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AA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对比

2021-11-03谢逸波徐慰凯余沛聪

中外医疗 2021年24期
关键词:髋部入路股骨头

谢逸波,徐慰凯,余沛聪

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医院关节外科,广东潮州 521000

股骨头坏死、髋部创伤骨折、髋关节退行性病变,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部是最常见的髋部损伤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述髋部病变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对于此类患者,常规内固定有较高的股骨头坏死风险,全髋关节置换术方便患者进一步减轻疼痛,矫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方案,目前髋关节置换术逐渐成为首选方法。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术是后外侧入路,但在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术中需要切断旋外肌群。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髋关节后脱位风险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微创技术的普及,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医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手术入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直接前入路(DAA)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在临床应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临床报道较少[1-2]。该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共120例,分析DAA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共120例,数字表随机分两组,各60例。纳入标准:①具备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指征;②对该研究方案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和麻醉禁忌患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④合并骨性关节炎患者;⑤合并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的患者;⑥合并恶性肿瘤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⑦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⑧合并代谢性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患者。

其中,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3~87岁,平均(54.55±4.21)岁;右侧髋关节置换有39例,左侧髋关节置换有21例;体质指数(25.32±1.92)kg/m2;24例股骨头坏死,20例创伤骨折,10例髋关节退行性变,6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部。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43~85岁,平均(54.34±4.79)岁;右侧髋关节置换有40例,左侧髋关节置换有20例;体质指数(26.02±1.87)kg/m2;25例股骨头坏死,20例创伤骨折,10例髋关节退行性变,5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部。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全麻后取对侧卧卧位,常规毛巾消毒在同侧股骨切开10 cm。将患者的皮肤、皮下组织、肌筋膜等组织逐层分离后,患者关节囊后侧完全暴露。患者后囊T形切口后,行距骨颈截骨术,全股骨头摘除后置入假体。

观察组实施DAA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全麻后采用侧卧卧位,常规毛巾消毒后,取髂前上棘1~2 cm做约8 cm的手术切口,直接行髋关节前入路。经皮肤、皮下组织、张肌纤维、肌膜、筋膜逐层分离后,去除患侧关节囊前方脂肪垫,切断患者前关节囊,切除完整的股骨头、骨赘及椭圆形窝周围软组织。髋臼完全显露后,外展角度35~45°,前倾角10~15°,髋臼假体植入螺钉固定。最后复位髋关节,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第1次下床活动的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 h视觉模拟评分(0~10分,分值越低则疼痛越轻)、治疗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值范围是0~100分,分值越高则髋关节功能越好)、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出血量、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 h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 h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第1次下床活动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术后2 h视觉模拟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第1次下床活动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术后2 h视觉模拟评分比较((±s)

组别术中出血量(mL)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h)住院时间(d)术后2 h视觉模拟评分(分)对照组(n=60)观察组(n=60)t值P值329.56±32.91 256.21±21.21 14.512<0.001 12.25±3.18 7.19±2.51 9.675<0.001 10.56±2.94 7.21±1.83 7.493<0.001 4.25±1.18 2.19±0.11 13.464<0.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改善,而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髋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值P值65.13±4.91 66.01±4.99 0.734>0.05 90.56±5.21 83.45±5.12 7.540<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晚期髋关节疾病(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术后均能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并获得满意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自信心。然而,髋关节置换术有不同的手术入路,包括后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和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是最常用也是相对简单的入路,但在术后前6周,要避免交叉双腿、低凳侧卧,且有可能意外发生髋关节脱位。外侧入路容易损伤髋关节外展肌和臀中肌,因此早期行走会出现臀肌无力的步态,跛行较为严重。另外,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术属于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术入路,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但术中需切开旋外肌群,增加术中出血量,不利于术后髋关节恢复[3-4]。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通过髂前上棘切口经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进入髋关节,通过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进入大转子,是一种神经肌肉间隙入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局部软组织和血管的损伤,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研究显示,直接前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快[5-6]。

对于股骨颈骨折合并坏死性髋关节疾病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得到了医务人员的一致认可,其中,前外侧入路(DAA)是髋关节置换术的最佳入路,也是唯一从肌肉间隙和神经间隙操作的入路[7-8]。DAA入路从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股直肌和中间肌之间的间隙进入髋关节,阔筋膜张肌损伤较大,术后皮肤感觉障碍发生率较高,但也避免了髋关节功能性肌肉和血管的损伤,软组织损伤相对较小,早期功能恢复快,很多患者术后第2天就能下床,但与一般股骨颈短、内翻的患者相比,术中暴露股骨末端相对困难。该入路属于微创的髋关节置换术,最重要的是术中不会对后外侧组织造成严重损伤,所以术后早期不需要任何预防脱位的措施,髋关节手术也不会脱位[9-11]。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 h视觉模拟评分[(256.21±21.21)mL、(7.19±2.51)h、(7.21±1.83)d、(2.19±0.11)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90.56±5.2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3.45±5.12)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15.00%)(P<0.05)。陶贤等[12]的研究显示,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并发症存在差异,前者是4.71%,后者是18.96%,和该研究相似。

综上所述,相对于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而言,DAA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更好,更具有微创性,可减少术中的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康复的时间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更好恢复髋关节功能。

猜你喜欢

髋部入路股骨头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