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的价值分析与研究
2021-11-03张琳
张琳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产科,云南景洪 666100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发生和妊娠以及分娩相关,可引起盆底组织损伤,并导致器官托脱垂,若不及时恢复产后盆底功能,可引起盆底脱垂和张力性尿失禁等,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3]。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同时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干预,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迅速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该研究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70例产期给予康复锻炼治疗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开展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年龄24~38岁,平均(32.67±2.99)岁;BMI(25.12±4.21)kg/m2,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 524~4 212 g;分娩方式:阴道分娩30例,剖宫产5例。对照组年龄24~37岁,平均(32.12±2.21)岁;BMI(25.67±4.45)kg/m2,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 524~4 217g;分娩方式:阴道分娩29例,剖宫产6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所选病例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①患者确诊产后盆底功能障碍;②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都对医院发放的知情同意书予以阅读和签订,该研究方案上交医院医学伦理会后得以准许和审批盖章。排除标准:①患者产前存在盆底功能障碍;②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③患者存在精神疾病无法配合。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产后常规盆底肌康复锻炼治疗。①产后42 h开始实施盆底肌康复训练,训练之前对产妇介绍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锻炼的方法、作用和相关的注意事项等,以提高产妇的依从性。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锻炼的时候需要指导产妇选择舒适的体位,以更好收缩和放松肛门以及尿道口,每个动作维持的时间是15 s,5~12次/组,3~6组/d。指导产妇在卧位情况下吸气弯曲,进行双腿环抱至胸前,3次/d。②给予转体以及腹肌训练,指导产妇仰卧状态下上举双臂超过头部,之后将其回放到躯体双侧,训练过程先深呼吸之后缓慢呼气,转体训练则指导产妇在膝跪位下先将双膝分开,后将肘部伸直至床上平放,最后左右双侧实施转体运动,10 min/次,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盆底康复仪治疗盆底康复仪康复治疗:将法国生产的PhenixUSB4治疗仪插入阴道探头,调节电刺激频率15~80 Hz,脉宽200~740 μs。电流强度为0:50 mA,使患者感到肌肉强烈收缩,无痛。由于患者对电刺激的耐受性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每次治疗前有必要重新调整刺激参数。同时,在电刺激治疗过程中,根据会阴肌力量、疲劳程度、电位值等,将肌肉活动信息以肌电图和压力曲线的形式直接反映在显示器上,让患者了解盆底肌肉的功能状态,根据信号进行正确训练。该仪器2次/周,30 min/次,总共治疗12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效果;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水平、收缩的个数、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测评值、盆底功能影响问卷测评值;排便异常、尿潴留、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的发生率。
显效:盆底肌功能正常,性生活恢复正常;有效:盆底肌功能改善,性生活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35/35),对照组则是80.00%(2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4,P=0.017)。
2.2 两组患者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水平、收缩的个数、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盆底功能影响比较
治疗前两组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水平、收缩的个数、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测评值、盆底功能影响问卷测评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水平、收缩的个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测评值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水平、收缩的个数、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及盆底功能影响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水平、收缩的个数、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及盆底功能影响比较((±s)
组别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水平(kPa)治疗前 治疗后收缩的个数(个)治疗前 治疗后盆底功能影响(分)治疗前 治疗后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值P值2.01±0.57 2.02±0.54 0.075 0.940 3.67±0.85 2.81±0.57 4.971<0.001 3.25±0.21 3.26±0.22 0.195 0.846 5.56±0.57 4.21±0.32 12.218<0.001 2.93±1.21 2.92±1.20 0.035 0.972 3.61±1.85 3.25±1.33 0.935 0.353 34.12±3.20 34.45±3.26 0.427 0.067 36.49±5.51 35.63±4.21 0.734 0.466
2.3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为(6.44±1.11)个月。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为(7.23±1.42)个月,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3,P<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排便异常、尿潴留、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的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排便异常、尿潴留、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的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分娩引起的损伤有关,而产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避免盆底肌肉群损伤加重,预防尿失禁和盆底器官脱垂等不良结局[5-6]。在训练方法中,早期的康复锻炼十分重要,通过早期康复锻炼,可有效预防阴道松弛、排便异常和盆腔脏器脱垂等的发生,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正常[7-8]。在早期康复锻炼方法中,电刺激治疗具有经济、安全可靠以及无痛等优势,更方便患者进行自我控制和训练。盆底肌康复锻炼是一项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可规律进行盆底肌肉的锻炼而对受损盆底以及神经进行纠正,从而促进盆底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9-11]。采取盆底康复器锻炼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基本手段。在此基础上,器械治疗和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相结合,有助于提高盆底肌的神经敏感性。帮助产妇直观了解并学会正确控制肌肉收缩习惯,逐步实现正确、有效的无器械自我训练,提高盆底肌肉康复远期效果。盆底康复器结合盆底康复器锻炼是一种经济、无创、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该研究中对照组给予的是产后常规盆底肌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早期给予盆底康复仪辅助盆底肌锻炼联合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前两组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水平、收缩的个数、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盆底功能影响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水平、收缩的个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22.86%)(P<0.05)。韦丽芬等[12]的研究显示,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大,可减少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9.05%,和该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盆底康复仪辅助盆底肌锻炼联合治疗效果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和症状,加速症状消失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盆底肌功能和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