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1-11-03马俊林
马俊林
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 淮安 223001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病变,常见于老年群体,对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1]。在临床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与冠脉介入治疗。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冠脉介入治疗应用十分普遍,通过心导管技术的应用,疏通狭窄与闭塞冠脉,以此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情况,成为了冠心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2]。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使得高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越来越多,在给予冠脉介入治疗时,因为侵入性操作,导致患者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相关文献报道发现,高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深入研究与探讨[3]。基于此,该文选取2015年3月—2020年3月在该院治疗的60例高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在该院治疗的60例高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抛硬币法进行分组,即研究组与对比组。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②可接受药物治疗或择期冠脉介入治疗;③自愿参加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④该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异常;②合并恶性肿瘤;③伴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④既往置入支架;⑤消化性溃疡活动期;⑥未能配合完成研究。研究组患者30例,年龄78~88岁,平均(82.35±2.65)岁;性别:男18例,女12例。对比组患者30例,年龄78~88岁,平均(82.41±2.58)岁;性别:男19例,女11例。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予以药物联合冠脉介入治疗,术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100 mg/片,国药准字J20130078)与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规格:75 mg/片,国药准字H20080268),1次/d,剂量分别为100 mg、75 mg,禁饮、禁食6 h,予以碘过敏试验。术中取患者平卧位,外展上肢,稍举前臂,用托架托住,常规消毒铺巾,予以局麻,之后用6F桡动脉鞘进行介入治疗,介入后利用压迫器予以压迫止血,6 h后除去压迫器。术后严格遵医嘱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口服至少1年。
对比组患者单纯予以药物治疗,即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与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用药方法剂量与研究组术前一致。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治疗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
①治疗效果: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属于显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79%,属于有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属于无效。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②生活质量:利用生活质量量表进行测评,以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心理状态、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为指标,评分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相较于对比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3.33%(1/30),对比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6.67%(8/30)。研究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30)。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心理状态、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比组,研究组治疗后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心理状态、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显著提高,且两组各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s),分]Table2 Comparison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注:与护理前相比,*表示P<0.05;与对比组相比,#表示P<0.05
指标对比组(n=30)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0)治疗前 治疗后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心理状态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62.78±3.64 60.05±3.58 60.26±3.74 61.01±3.65 60.32±3.51 61.16±3.38(71.52±4.56)*(70.67±4.58)*(70.85±4.46)*(70.86±4.38)*(70.57±4.44)*(70.73±4.65)*62.69±3.76 60.16±3.44 59.89±3.74 60.89±3.16 59.98±3.67 61.32±3.65(79.34±4.85)*#(77.02±4.96)*#(78.67±4.68)*#(78.86±4.79)*#(79.02±4.86)*#(78.78±4.64)*#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见于老年群体,现已尤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也是导致老年群体病死的主要病因[4]。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通常伴有心绞痛症状,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可采用药物方法、冠脉介入方法等[5]。目前,随着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冠脉介入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能够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6]。然而,在高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冠脉介入治疗中,因为患者经常伴有其他疾病,治疗难度比较大,风险比较高,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必须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7-9]。
近些年来,随着冠脉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关文献报道显示,相较于药物治疗,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效果更显著,还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10-11]。究其原因可能为:临床应用冠脉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缺血心肌再灌注的效果,达到治疗目的;重建血运,恢复缺血心肌的血供,从而恢复心肌细胞生理功能,达到改善患者心肌功能的效果;能够在短时间内稳定患者病情,临床治疗效果十分确切[12-14]。
该文研究表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心理状态、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79.34±4.85)分、(77.02±4.96)分、(78.67±4.68)分、(78.86±4.79)分、(79.02±4.86)分、(78.78±4.64)分,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该结果与相关学者报道结果基本相符,具体数据如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44%,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心理状态、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68.80±6.90)分、(67.10±6.50)分、(68.60±6.30)分、(66.70±7.90)分、(69.30±5.80)分、(70.20±7.60)分,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15-18]。究其原因可能为:在高龄患者治疗中应用冠脉介入,有助于促进缺血心肌再灌注,重建血运,恢复缺血心肌血供,同时还可以在短时间内稳定病情,恢复心肌细胞生理功能,从而取得理想的疗效及预后[19]。
经临床研究发现,高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病情非常复杂,在实施冠脉介入治疗时,必须保证操作医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娴熟的操作技巧,从而降低手术难度与风险,提高手术效果[20]。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判断手术风险,并严格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与禁忌证,做好急救准备,以此确保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高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药物联合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更显著,不仅有助于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应用。由于该次研究对象选取数量比较少,选定的研究范围比较小,使得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提高研究结果全面性与准确性,应适当增加研究对象数量,扩大研究范围,以此为高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提供可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