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小故事
2021-11-03萧玮泽
□萧玮泽
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智慧,为世界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91年12月12日,4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一致决定将大会的开幕日(10月22日)定为每年的世界传统医药日,并写进《北京宣言》。
目前大部分人,甚至是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群似乎都对这个节日感到陌生。近年来,这个在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医学文化又逐渐让世界惊艳。我们分享一些古代中医的小故事,走近中医药,了解中医药。
一、悬壶济世的由来
“悬壶济世”一词实际上常常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一个对医生的褒义词,患者对于医生的肯定都会使用这四个大字,甚至是印绣在锦旗、刻录在牌匾等处。
“壶”实际应作“葫”,即“药葫芦”之意。葫芦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将中间的瓤掏空,就成为了一个很不错的容器,尤其是古时候许多“摇铃郎中”,总是把药放在葫芦里,走遍天南地北为人治病,慢慢的“药葫芦”就成了医生的一种象征,实际现在在电视剧里也经常出现,尤其那些“灵丹妙药”要是不装进葫芦里怎能提升它的档次。
具体医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葫芦的呢?在《后汉书·费长房列传》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汉朝时期,在人来人往的市集中,有一位行医卖药的老翁,在他的摊子前面悬挂着一个葫芦,等到市集结束后,老翁眼看四下无人,便化作一道青烟,钻进葫芦内。没想到这一切被一名在酒楼上的年轻人尽收眼底,这位年轻人便是费长房。
年轻的费长房看到这一切,当下就震惊了。从此以后便偷偷在酒楼上留心观察老人,之后发现老人看病非常灵验,知道老人绝非等闲之辈,便趁老人第二日从葫芦出来前,准备一桌好酒好菜,恭候老翁。当老翁从葫芦里现身那一刻,费长房当机立断,立即磕头跪拜,希望向老翁拜师求教。
老翁一见费长房貌似诚心,但不知这孩子是否只是一时兴起,便存心吊他胃口顺道考验他,便道:你明天这个时候再来吧。语毕,老翁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费长房更加惊奇。第二天他准时赴约,老翁一看这孩子时间观念挺好,便带着他进入葫芦中,只见葫芦中富丽堂皇,美酒佳肴盛满整桌,两人酒水无限量吃到饱,那个快活人生。老翁是越看他越喜欢,便收他为徒,将自己一身本事传授给了他。费长房学成以后,便拜别老翁。
自此以后,费长房行走江湖,为了纪念老翁,每当行医的时候,总是会将葫芦挂在身上,也成为他的一个招牌,这个走在潮流尖端的习惯,行医之人纷纷模仿,也开始都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自己的医术高超,慢慢的后世就将中医开业称为“悬壶”了。
二、游方医与坐堂医
上面所提到的“摇铃郎中”实际上就是游方医,是由于古代医生应诊方式的不同所加以区别的。游方医往往没有固定的坐诊地点,他们云游四方,走街串巷,往往手拿一个铃铛加一面帆布作为标志,故有“摇铃郎中”一称。
而坐堂医呢,则与之相反,是能在固定地点找到的医生,追溯历史,这就与我们东汉末年的名医,“医圣”张仲景先生有关系了。张仲景不但学术渊博、品德高尚,他的医术精湛是声名远播的,总会有百姓来求诊,故他为了替这些百姓看诊治病,在他处理完公事时,总会借着公堂上摆开案桌,坐在堂中为百姓治病。久而久之,人们就开始把坐在药铺子里看病的医生称呼为“坐堂医”。也就是现在这些有固定工作场所的医生的前身,并且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游方医已经越来越少,也早已不是主流,基本都是坐堂医,故这一区别称呼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看完上述两个小故事,您是否对中医的一些文化更加了解及感兴趣了呢?中医药学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屡经考验,历久弥新,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