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2021-11-02向南
向南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特征显著的学科,本身就蕴涵着不少德育契机,这为德育的实施带来不少便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对身心快速发展但心理还不够成熟的高中生,教师应考虑到德育的因素,把握好可塑性强、发展空间大的机遇,一边讲述语言知识,一边巧妙渗透德育,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使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积极提炼德育元素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有不少优秀的人文性作品,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要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首先应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积极发掘德育元素,为德育工作的实施另辟路径,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高中语文教师不能盲目深挖教材内容,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最近发展区,师生双方一起研读教材内容,提炼出德育内容和文化精髓,以此当作德育的切入点,提升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效果。
比如《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课,这是一篇新闻评论,标题中“工匠精神”是手段;“时代品质”是目标,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产品,还有人品、时代风尚等。本文深刻阐述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及其丰富内涵,呼吁人们积极践行工匠精神。课堂上,教师可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有关工匠精神的内容导入新课,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在现阶段需要怎么传承与培育工匠精神,并简单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个人认知谈论什么是工匠精神,以及为什么要传承工匠精神,使其对新课的学习充满期待。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作者围绕工匠精神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梳理出全文结构,并联系标题和全文内容探讨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实现德育的渗透。
二、精心设计新课导入,营造适宜德育氛围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新课导入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尽可能快速进入到课文情境之中。教师可以设计精彩纷呈的新课导语,结合他们的接受与认知能力、教学重点及具体知识点等,优化新课导入的设计。具体来说,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新课导入环节,围绕实际教学内容运用新颖、有趣的方式引出新课主题,无形间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动力,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德育,强化熏陶力度。
比如,在进行《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播放《母爱》这篇散文的美声朗读,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在声情并茂朗读的氛围中谈论个人感受,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他们很容易发现散文的主题是“母爱”,然后揭示本课学习的课题。接着,教师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艾青的相关信息,鼓励学生自由试读这首现代诗歌,并给予朗读提示:第1、2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第3节,感情沉痛、悲痛,语调低沉有力;第4~8节,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第9~11节,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第12节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感情炽热,节奏要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达到高潮,朗读时应热情奔放,把感情传达出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渲染德育氛围,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三、着重分析人物形象,有效渗透德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德育的实施,教师讲述课文时需带领学生着重分析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研究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和散发出的高尚精神,且适当放大该部分内容,有效渗透德育,让学生内心受到触动。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当与学生一起重点分析课文中出现的正面人物形象,使学生在脑海中重现这些鲜活的人物,更加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并同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受到德育的感染。
比如,在《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中关于袁隆平的颁奖词,由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对袁隆平的了解及认识,让他们知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人物,借势导入新课。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说一说每个部分分别表现出袁隆平怎样的优秀品质,使其梳理文章脉络: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分别体现出袁隆平的“注重实践,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坚持事实,实事求是”“目标远大,不断进取”等优秀品质。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内外知识继续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四、設置自由辩论活动,增强学生德育认知
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规划与方案均要围绕学生学习展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渗透德育教学时,高中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极力打造互动式课堂,围绕具体教学内容选取一些道德、品质等方面相关的话题或问题,这些话题或问题尽量与社会生活相贴近,教师可以以此来精心设置辩论活动,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辩论氛围,鼓励学生结合个人认知及社会现实自由表述各自的看法与见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德育认知。
比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运用简洁语言逐段概括主要内容,即“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晋军亦退”,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使其获得整体感知。接着,教师将侧重点放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组织学生讨论烛之武是怎么一步一步劝退秦军的,使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辩论与发言,并及时给予适当引导和总结,让学生了解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烛之武抓住秦穆公不愿“亡郑以陪邻”的心理,晓之利害终于打动对方。之后,教师设置开放性话题:烛之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成功给大家带来什么启示?使学生继续通过自由辩论研究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能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作出判断,果断作出决策维护集体利益。通过此人物形象可渗透爱国教育。
五、善于发现教学契机,巧妙融入德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同显性汉语知识相比,属于隐性内容,施教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还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为德育的实施带来一定难度。不过高中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善于发现教学契机,把握好课堂上的各个环节,像知识重点、难点、疑点、话题讨论、课末小结、生活实例等,实时融入德育,打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对学生的内心必会带来一定的触动,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与品质。
比如,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要求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根据小标题讨论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指导他们简要分析文本结构。接着,教师带领学生细读全文,设置问题: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为什么先写研究工作的背景而不直接写研究工作的过程?将引用的“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删掉好不好?发现青蒿素的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作者为什么把“几个报告”和自己的报告并提?青蒿素的“发展与超越”具体指什么?双氢青蒿素有哪些优势?文章为什么说“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的渗透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师要给予格外关注和高度重视,以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为基本依托,把握好时机有的放矢地渗透德育,实现预期德育工作的目的,增强对高中生内心的熏陶,使高中生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自觉主动地接受德育,促进他们身心均衡地健康成长,继而提升自身综合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