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21-11-02孙宇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10期
关键词:风俗案例情境

孙宇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目标,而项目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现行的统编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作指导,所选择的内容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边建构有意义的知识,一边促使这些被获得的知识能够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导学系统关注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呈现,以提高学习效率,达成学习目标为目的地支持教师与学生更有效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活动设计方面,统编教材关注学生生活与语文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系,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建构对语言和外部世界的认知。那么小学语文的学习就是学生在与共同体协商的过程中通过建构语言文字等知识,获得语言素养的过程,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与项目式学习不谋而合。在建构主义课程观的引领下,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形成一条贯穿整套教材显性的线索,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作为主线,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基于项目的单元整体教学能关注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通过情境化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范围内去深入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提升语用素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鼓励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与以讲授为主的被动学习现状存在着矛盾。教育适应未来,我们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但从目前学习状态上来讲,教师还是习惯于“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论,没有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缺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思考,这样往往使作为主体的学生陷入被动的状态。

脱离生活实际,更多地停留在意识层面的重视实践和运用。语文课程本身在于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但目前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还是知识层面的讲授,只针对应试能力的培养。只用教材来进行教学难免会使语文学习成为远离实际生活、远离实际问题的学习。学生的收获大多是对他们而言复杂、深奥、琐碎、枯燥的语文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无法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基于项目的单元整体教学就具有了实践意义和可行性,而相关研究也是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项目化改造,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指导。我们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来说明。

二、基于项目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尝试

从中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来看,目标、内容、活动、情境、结果和评价六大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式学习框架。项目式学习的内容因为主要由整合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组成,所以这一学习方式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一)从单元目标向项目目标的转化

单元教学目标关注语文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但是项目目标除了达成单元目标之外,还要包含学生幸福生活能力的目标。良好的习惯、求知欲、通用的技能和对未来的规划这四点,对于孩子们未来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最重要的、能被衡量的标准。例如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阅读方面是:学生会写34个字,会写38个词语;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习作方面是: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除此之外还要体验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等。因此在将第一单元进行项目化转化时,我们把单元教学内容整合为三部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风俗是什么?第二阶段:为家乡的风俗代言。第三阶段:探寻风俗中的秘密。驱动目标是:通过在交流预习中了解到的风俗,进行自主预习的交流学习;初步感知风俗包括什么;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通过借助注释和资料学习古诗三首,并交流学习其他传统节日的古诗;通过探寻风俗中的秘密,发现风俗中的地方独特性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形成地方共同性的,从而思考风俗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将本单元的学习转化为三个项目研究阶段,并重新进行课时安排。

(二)从教学情境向生活情境的转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给语文阅读教学中真实情境的创设提供了解决的策略,必要的语文知识扎根于真实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和学生自己的生活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促使学生运用这样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语文阅读教学真正落地。在“我为家乡风俗代言”的项目驱动下,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把原本距离生活较远的老舍、沈从文及古代诗人笔下的风俗改造成为自己家乡风俗代言的学习资源,当面对的是一个具有真实情境的问题时,学生就会感受到自己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体,因为这是他的家乡风俗,他要为自己的家乡发声,这一点别人无法替代。通过自主地学习有关风俗内容、表现手法等,借助资料、访谈和调研,了解风俗背后的秘密,并为自己家乡的风俗代言,在此过程中就实现了教学从知识和能力获取向解决问题的转化,从讲授为主向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转化。

(三)从单元检测向项目过程性评价的转化

在基于项目的单元整体教学中,学生的预习、预习检测、查阅的资料、如何介绍自己家乡的思维导图、课堂的学习笔记、访谈、调研、项目书、表演和演讲等内容都可以成为过程性评价的材料,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内容都不用是非对错的单一标准评判,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出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并且有助于教师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在开学第一周,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怎样预习可以更加细致深入?怎样独立识字可以更准确?怎样小组合作可以更高效?怎样培养自己的目标和内驱力?在基于项目的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随时利用班级项目授课时间和班会时间,与学生一起梳理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流程,并达成共识、共同践行,从而在项目过程中通过评价来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基于项目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针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了对项目式学习的研究,并且尝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引入项目式学习,通过亲身尝试和教师交流反思,探讨出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进项目式学习的一些实践经验。

如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项目就是将课文作为家乡风俗代言的优秀案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做好预习,然后整体感知,先分析思考风俗是什么,再借助项目研究进一步探究自己家乡风俗的独特性和共同性,然后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交流学习和汇报展示。简单地讲,这就是案例学习模式,从案例中总结出方法规律并运用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中:首先,呈现恰当的经典的案例,思考这一案例的创意在哪里;其次,探究该案例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最后,设计一个新的案例。案例学习模式也将学和用有效地联系起来,主要环节为:

环节一:呈现课文经典案例,为学生项目研究提供内容和方法的准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分析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的内容和方法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应“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環节三:设计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经典案例的规律和方法运用到自己设计的项目案例中去。

利用项目式学习解决我们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这一实验还在不断进行中,我们会在今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形成基于项目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和策略。

猜你喜欢

风俗案例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跟踪导练(四)4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