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位难产产妇实施助产护理的方法及效果
2021-11-02陈爱萍
陈爱萍
摘要:目的:分析头位难产产妇采用助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集入院就诊头位难产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临床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30例)与对照组(n=30例),对照组临床采用常规助产护理方式,研究组这一基础上辅以徒手旋转方式,对两组产妇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头位难产产妇中采用助产护理,对胎儿体位具有改善作用,可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头位难产;助产护理;徒手旋转;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头位难产是指因胎头所朝向位置或胎头俯屈不良所造成的分娩困难,一般情况下出现头位难产的原因是产妇出现骨盆倾斜或者是产力异常等,在未采取针对性措施纠正胎头位置异常情况下,会严重影响母体与婴儿的健康[1]。基于此,研究对头位难产的产妇实施助产护理是否有助于胎儿娩出及提高顺产率,对于指导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通过对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集60例入院就診头位难产产妇进行客观性研究,临床采用针对性的助产护理方式,探讨产妇护理价值,现将研究结果公布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集入院就诊头位难产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划分研究组(n=30例)与对照组(n=30例)。研究组产妇基本资料:年龄范围值为23-32岁,平均年龄值为(27.5±2.4)岁,孕周时间为37.2-42.1周,平均孕周时间为(39.5±1.1)周;对照组产妇基本资料:年龄范围值为24-33岁,平均年龄值为(28.5±2.6)岁,孕周时间为36.2-42.0周,平均孕周时间为(38.5±1.2)周。对两组产妇就诊年龄、性别以及诊疗时间等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纳入标准:胎儿为单胎情况,状况良好;宫口开大为大于6厘米。排除标准:产妇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心功能异常;骨盆畸形以及狭窄等情况。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助产方法,护理内容为心理指导,护理人员与患者多沟通、交流,进行心理疏导。依据实际需求需求调整适宜的体位,促进胎儿顺利分娩。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徒手旋转方法,主要步骤为:(1)护理人员告知产妇产前排尿,帮助产妇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阴部,仔细观察产妇的宫颈口扩张情况,确定胎儿位置,精确盆骨内径等。(2)处于无菌状态,助产护士需借助产妇宫缩压力,使用右手四肢和拇指使阴道处于分开状态,在子宫再次收缩时,迅速将胎头抓住;等宫缩时,需轻柔、缓慢的将胎头旋转为枕前位。(3)产妇再次宫缩,握住胎头,通过腹内压指导使胎头逐渐下降。详细观察胎头衔接部位,若胎位异常且未得到改善,需及时转为剖宫产。
1.3观察指标
观察60例头位难产产妇的自然分娩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娩结局主要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并发症包含新生儿呼吸困难、宫内窘迫以及产后出血。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对比
研究组产妇中,剖宫产产妇共5例,自然分娩产妇25例,自然分娩率显示为83.33%(25/30);对照组产妇中,剖宫产产妇共15例,自然分娩产妇15例,自然分娩率显示为50.00%(15/3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00,P<0.05)。
2.2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见表1。
3讨论
头位难产在妇产科中比较常见,对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主要临床症状是胎膜早破,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大多数难产产妇会出现胎膜早破的情况,过程中由于胎儿头位异常以及头盆不称等情况,会造成胎儿头部入盆过程中出现阻碍,骨盆入口位置的羊水以及胎头的位置会构成羊水囊,子宫收缩阶段,出现胎膜破裂情况。目前临床针对头位难产产妇的护理方式主要使用徒手旋转方式,对胎儿体位进行调整,护理过程中,旋转时间主要是在产妇活跃期后,徒手旋转中需要监测胎儿胎心情况,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停止,进行吸氧治疗,确保胎儿以及产妇的生命安全[2]。
综上所述,于头位难产产妇中采用助产护理,对胎儿体位具有改善作用,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翠萍.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徒手旋转的应用意义研究[J].医药前沿,2016,000(003):263-264.
[2]黄金敬.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徒手旋转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033):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