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危机情境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2021-11-02李玉玲林仁镇
文 宏,李玉玲,林仁镇
(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制度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最大优势,是开启“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明确了我国制度发展的指导思想与重点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求健全国家行政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沧桑巨变和成功应对历次灾难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1]。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尤其是在面对危机情境时,能够变挑战为机遇,化危机为转机,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2]。
中国制度优势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事实,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更是得到了充分体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与部署下,我国在两个多月时间内便控制住疫情的持续扩散,九省通衢的武汉市从“暂停”到“重启”,全国的生产生活逐渐有序恢复,展现了我国社会的凝聚力和制度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3]。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优势[4]。制度优势激发出的强大治理效能[5],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我国制度在危机情境下所具备的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稳定作用。因此,在危机情境下,尤其是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探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要素和实现机制,能够为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经验性的总结和借鉴。
一、危机情境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制度,定国安邦之根本也。我国国家制度的形成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有理论的保驾护航,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这一显著优势能够使国家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7]。其中,全国一盘棋的理念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强大动员能力,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能够进行统一性的资源调配,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8]。在具体的危机情境中,更见中国制度优势。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离不开全国一盘棋这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从而有效降低了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除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党的核心领导、政府高效负责、社会协同运行、公众积极参与等方面,并能够在民主、法治和科技作为支撑和保障的基础上,通过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实现制度优势的整体叠加(图1)。
图1 危机情境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了社会合力,筑牢了群众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最直接体现[9]。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在危机情境下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体现了其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最大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不仅是“中国之治”成败的关键,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保障[10]。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1]。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与成功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都离不开党的统一领导。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党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从源头上保证政令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将国家治理有效地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各级党委的决策机制进行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有利于保持我国的政治稳定,强化党和国家抵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能力,确保我国制度优势得以有效发挥,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把准方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对各项工作的科学部署与决策安排,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战胜疫情提供了政治保证。
政府负责的行政体制是重要的管理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行政管理承担着遵循党和国家决策部署,依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与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具体而言,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体现在纵向上的双向沟通和横向上的联动参与,能够不遗余力地执行党的各项政策[12]。在应对具体的风险挑战时,依靠一支专业化的高质量行政队伍,政府的条块部门能够实现央地与层级之间的协同联动,进而调动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政府负责执行的制度实现任务推进与资源调配,保证中央应对危机的各项部署迅速并有效地执行,相比国外中央与地方政令不统一和全国难以实现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我国政府在政策执行方面的管理优势更加凸显。
社会协同运行机制的支持优势。社会协同是指社会各行动主体之间形成紧密配合的和谐关系与相互支持的合作行动[13]。社会协同运行机制是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的重要依托和平台载体。社会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个主体及区域的禀赋优势,实现制度优势向整体性治理效能的转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根据内外环境与社会特征,逐渐建立了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高效统一社会联动机制。社会协同运行机制的建立充分激发了社会活力与凝聚了社会合力,可以最大限度动员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和有效地参与防控,提升国家资源整合能力与风险应对能力。在危机情境下,社会协同运行机制包括应急管理在内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重要内容,是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党和国家、政府和市场的重要帮手。面对新冠疫情的爆发,各级党委政府严格落实危机防控责任,各类组织依法履行主体责任,形成了防控的巨大合力,夯实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基础。
公众参与良性互动的基础优势。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就是要引领和推动每一位公众参与到时代的变革和建设当中来,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个国家制度能够有效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社会凝聚,就能够更加有效发挥国家的治理效能[14]。在危机情境下,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危机化解的主体性作用。一方面,同西方国家个人主义相比,我国在面对危机时拥有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危机事件时,人民群众能够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配合危机防控等相关工作安排,有序地参与到危机应对当中来。另一方面,公众会通过舆论等方式形成外部监督机制,强化对危机处理过程中各个主体的监督,推动公共危机的顺利化解。
总体而言,危机情境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的行政体制、社会协同运行机制和公众参与良性互动等方面。然而,制度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治理效能。要实现制度优势的叠加,需要在全国一盘棋的理念下充分发挥民主协商、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其中,民主协商能够汇聚多方力量,充分回应各方的利益诉求[15];法治保障能够实现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社会建构,有效约束各个主体的思维和行为;科技支撑为危机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实现数字化治理。因而,在具体的危机应对时,需要发挥不同主体所产生的优势和重视相关支撑保障,使得整体性的制度优势能够在现有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下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
危机情境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优势,将其合理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推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关键。要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变,离不开相应的实现机制。具体而言,这一实现机制包含顶层设计的决策机制、凝聚合力的执行机制和多重保障的监督机制,是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重要途径[16]。我们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通过对制度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相关内容的讨论,探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党和国家对疫情的治理是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并转为治理效能的重要呈现。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党和国家积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将其贯彻到疫情防控中的决策、执行与监督层面,通过统一性的领导体制、凝聚性的举国合力和权威性的多重支撑,实现了疫情防控的联动治理、优化治理、综合治理、有效治理、集中治理与全面治理。具体而言,共识性的防疫目标、整体性的防疫部署和全局性的资源调配构成了顶层设计的决策机制,为危机情境下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锚定方向;响应性的工作制度、系统性的防御措施、落实性的执行力度、创新性的技术支撑和多元性的社会参与组成了凝聚合力的执行机制,为危机情境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砥砺前行;规范性的法律法规、约束性的问责机制和广泛性的社会监督形成了多重保障的监督机制,为危机情境下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保障(图2)。
图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
(一)决策机制:重视顶层设计,统一领导体制
顶层设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掌舵的重要作用,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首要环节。党中央是我国顶层设计的核心。自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全国疫情防控目标、防控任务与防控策略。一方面,基于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一共识性的防疫目标,及时对疫情的防控形势进行研判,对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进行整体性的决策部署。另一方面,从全局性的角度坚持全国一盘棋,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进行调配,形成了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领导体制,实现了对疫情防控的联动治理。
一是迅速形成了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这一共识性的防疫目标,为防疫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根本遵循。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个政党和政府的价值立场和价值选择对危机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明确提出,必须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有序地做好各项防控工作,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之治”的人民价值立场和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党中央围绕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目标,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在疫情防控中的贯彻落实。
二是在全国一盘棋的理念指导下,针对疫情防控形势突出问题,对相关防控工作进行整体性的防疫部署,明确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内容。针对疫情防控,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党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指挥和领导,在立足整体的基础上增强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病人救治方面,要提高新冠肺炎病人的收治率与治愈率,加强有效救治,并要求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到疫苗开发中;社会稳定方面,要求保持生产生活的平衡有序,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全面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经济稳定方面,坚决完成原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筹好疫情防控与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积极推动企业的复工复产,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舆论氛围方面,及时准确地公开防疫信息,加强对舆情的研判,积极引导舆论方向,主动回应国际关切,占领舆论的高地。
三是在防疫过程中建立了对全国各项资源进行调配的机制,为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胜利提供重要保障。医疗保障是重要基础支撑。这次疫情防控工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家围绕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物资保障体系,通过优化产能布局,扩大物资产能产量,建立应急防控物资调度体系,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建立绿色物资供应渠道,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一方面,针对防疫资源供给问题,党和国家加强顶层设计,优化部门协同,通过迅速成立医疗救治与防控专家队伍以及组建科研攻关专家组,派出340多支医疗队、4万2千多名医务人员火线驰援湖北省[17],保证医疗救治等疫情防控工作有效推进。同时,建立应急防控物资生产链条,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节约高效的供给要求,加强统一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保障民众基本生活。另一方面,针对重点疫区防控难度高且资源需求大等问题,党和国家建立疫情防控对口支援机制,安排19个省份对口支援相应的重点疫区市县,有效地组织了中坚力量与精锐队伍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保证了防控物资的供应速度、数量与质量。我国全局性的资源调配,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过程中,人财物充分利用的重要机制,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执行机制:凝聚举国合力,实现全面治理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提高制度执行力,把制度执行到位,将政策贯彻到底,才能使得制度优势和决策机制中形成的“中国方案”得到落实,从而将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危机情境下,作为制度执行主体应该因时而进、因事而举和因需而新,凝聚举国合力,实现国家治理效能最大化。具言之,在危机情境下执行主体由于受到政治势能高位推动的影响,能够对危机快速响应,能够针对顶层设计的共识性防疫目标和整体性防疫部署等作出系统性的安排。同时,制度执行的关键在于落到实处,危机状态的政策执行与常规状态的政策执行的一大区别便体现在政策执行力方面。在危机情境下,落实性的执行力度超越常态化政策执行的状态,加之通过创新性技术支撑的提供,能够让危机防控政策得以更快地落地。此外,多元性的社会参与在危机情境中能够凝聚最大的执行合力,是打好疫情防控组合拳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首先,响应性的工作制度能够使得各个执行主体对危机的决策部署作出快速的回应,保证顶层设计的决策落到实处。在整体性的国家制度体系下,党和政府工作机制呈现一体化特征,各层级政府实现部门对口、职能对应,形成央地沟通的顺畅关系[18],部门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在应对风险挑战时能够集中力量,对风险决策快速响应,保证决策的有效落实。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在常态执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央地纵向协同和部委横向共联的良好局面,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联防联控的机制。上下级任务统一防控局面的形成,不仅保证了中央的政令畅达,还有利于减轻地方负担与减少工作错漏。此外,这种响应性制度还表现为工作领导小组的建立上。领导小组的建立不仅可以统筹安排疫情防控的各项事务,以对决策作出快速响应,还可以协调各部门在具体防控过程中职能作用的发挥,保证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推进。
其次,系统性的防疫措施能够打好疫情防控的组合拳,形成防疫合力,实现疫情防控的综合治理。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党和国家通过系列措施有效阻击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一是国家医保局、财政部等部门及时出台有关政策,管好用好人民群众“看病钱”“救命钱”的医保基金,确保患者得到顺利救治;二是针对疫情问题,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交通部等各个部门有效分工并履行自身职能,抓紧抓实抓细,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三是实行集中隔离的封闭式管理,通过采取严格隔离标准、严肃封控纪律、严封开放小区、严管人员出入等手段,从源头上切断疫情的传染源;四是结合社区疫情防控形势,通过积极创建“无疫情社区”“无疫情街道”等方式对社区进行分级,让防控措施更加精准;五是高度重视物资供应与运输保障的问题,通过设立医疗物资保障组与生活物资保障组,建立联动协调会商机制,做好稳定物价、保证供应和无接触配送等“软服务”,统筹好防控医疗物资与生活物资;六是重视经济发展问题,采取分级分时的管理措施,各地方政府通过包机、高铁专列等形式,并借助大数据及互联网等技术形成健康码管理,采取“点对点、一站式”服务模式,积极推动复工复产。
再次,落实性的执行力度能够确保制度优势的发挥,切实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实现有效治理。具言之,在疫情防控中,党中央和国务院狠抓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积极服从上级指挥,形成了政令统一、行动一致的良好局面,以保障党中央和国务院防疫政令的有效实施。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疫情防控指示精神,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落实责任清单制度,形成区域—部门—行业—基层—单位有机结合的防护网络,因地制宜地实行符合本地区的防疫措施;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同医务人员一起成为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深入一线落实疫情防控责任,迅速组建对口防控队伍和成立基层防疫联络小组,高效贯彻落实防疫政策,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证。总体而言,落实性的执行力度有力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凸显了我国统一领导体制下的管理优势。
另外,创新性的技术支撑是应对疫情的有力保障,助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应对疫情的有力支撑,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提出要进行科学防治,将科技作为防控的有力武器,以科技驱动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方面,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疫情预警能力,提高疫情防控的精度。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这一特性,党和国家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5G通信等手段,排查染疫人员与密切接触者,阻断疫情传播链条,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持,实现对疫情动向的有效管控。另一方面,通过免直接接触技术的运用,减少人群面对面交流和聚集所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针对疫情的迅速蔓延,党和政府鼓励运用无接触政务、无接触服务、无接触工作等方式,既保证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又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活力。此外,各部门和各单位积极运用云端办公、视频会议和远程教学等技术,保障社会各项事业得以有效地推进。
最后,多元性的社会参与为应对疫情凝聚强大社会合力,构筑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除了以政府为主体的抗疫力量,市场和社会及公众亦积极参与到抗疫当中,形成疫情防控多元参与的良好局面。具言之,在防疫过程中,市场中的各个企业积极开展物资生产,扩大生产效率,保证抗疫物资的供给。由于具备灵活性、创新性和规模性,广大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勇于担当,在现金物资捐赠、急需医疗物品采购和复工复产等方面贡献了力量。同时,社会组织在危机情境下发挥的作用逐渐凸显。在疫情面前,社会组织深入并连接政府与公众,通过政社协同、政府紧急征用、自发组织等形式,为抗疫提供社会服务,进而凝聚成一股坚实的抗疫力量。此外,广大志愿者和公众积极参与到抗疫的一线中,积极支持党和政府出台的疫情防控措施,在社区防控、医务人员需求满足等方面提供各类志愿服务,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多元性社会参与的防疫模式,集中体现了我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凝聚社会强大合力的制度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是抗疫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保证。
(三)监督机制:落实多重保障,维护监督权威
制度执行离不开监督,在制度执行的具体过程中,建立监督机制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保障[1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责必问、失责必究。在危机情境下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完善监督体系,促使领导干部积极作为、廉洁自律,实现常规状态下的监督和危机状态下监督的衔接匹配。让监督更加聚焦、精准和有力,从而破解危机情境下不愿监督、不会监督和不能监督的难题。为实现疫情防控的有效推进,筑牢疫情防线,党和国家依靠权威性的法律法规、约束性的问责机制和广泛性的社会监督,积极健全危机情境下的监督机制,规范疫情防控的制度体系。
第一,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规范化与法治化,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组织的法定职责和边界,运用法治原则和方法推进疫情防控监督工作。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和国家积极完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制约体系,出台《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关于加强统筹协调 妥善做好妨害疫情防控违法犯罪案件依法处理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与政策文件,细化疫情防控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是运用法律手段对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监督的重要展现。具言之,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要求必须依法处理疫情防控事务,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防控氛围建设,坚决遏制疫情防控过程中执法不公、随意执法、选择性执法与不合理执法等现象。
第二,严格执行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是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政令,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党和国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破除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严厉惩治弄虚作假、懒政怠政等行为。为实现精准问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失责行为进行合理分类,明确失责行为边界,防止问责工作粗放化、简单化。同时,建立问责提级审核机制,对问责审核进行严格把关,避免过度问责等问题产生。此外,对失责领导干部处理结果通过报纸等官方媒体、渠道,积极公开问责信息,在回应社会关注的同时,发挥典型教育作用,以问责成效推动疫情防控举措得以真正落实。
第三,发挥社会监督功能,通过搭建社会监督平台畅通了社会监督渠道,有效回应了社会的关切。在疫情防控中,党和国家坚持以民为先的工作导向,设立专门机构听取社会意见,完善民意收集分类办理的工作流程,及时进行反馈,着力解决重难点问题,从而确保社会公众的声音能够得到回应。换言之,在疫情防控中,党和国家积极拓宽社会监督渠道,搭建社会监督平台,在统筹线上线下两个社会监督路径的基础上,收集民声、民情和民意,有效整合力量下沉一线,以深入了解疫情防控具体情况与公众需求。同时,通过广泛性社会监督,核实公众社会所反映的问题,进而有效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以保证疫情防控工作得以有效推进。
三、结论与展望
制度优势是应对公共危机的根本保障。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态势,党和国家在全国一盘棋理念下,积极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等制度优势在法律保障、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等基础上转化为治理效能,彰显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通过破除体制性障碍与系统性优化布局,整体推进我国国家体制改革,优化各类要素配置,增强各类主体活力,提升了国家制度的整体效能。在具体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危机情境下,制度优势通过统一性的领导体制、凝聚性的举国合力和权威性的多重保障实现了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变,是我国抗击疫情取得成功的关键。但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在顶层设计的决策机制、凝聚合力的执行机制和多重保障的监督机制之外还有诸多需要提升的空间。未来仍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战疫中坚定信心,积极发展中国道路,完善社会治理以及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模式,提高应对处置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我国走向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