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foni与Barbecue法治疗水平半规管向地性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对比分析
2021-11-02黄鸿旗叶华林建珍
黄鸿旗,叶华,林建珍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0 引言
眩晕是神经内科门诊、耳鼻喉科门诊及急诊的常见病,而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最常见,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1]。众所周知,BPPV的发病机制为椭圆囊中的囊斑附着的耳石因为耳石膜性质改变或者外力震动,异位掉入半规管或者粘附在壶腹嵴帽所致。当头位变化时,异位的耳石因为重力变化,导致半规管内淋巴液流动牵拉感知空间方位及头部运动的壶腹嵴,导致神经系统误以为身体在“转动”,所谓眩晕。按半规管分类可分为后半规管、上(前)半规管、水平(外)半规管,其中后半规管最常见,水平半规管次之,约占10%~30%,根据滚转试验(roll-test)时出现的眼震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向地性眼震型和离地性眼震型,其中向地性眼震型占绝大部分[2]。眼震方向不同,是因为耳石在半规管中或者壶腹嵴帽位置不同引起。如果耳石处于水平半规管的后臂淋巴液中,产生向地性眼震;如果耳石位于水平半规管的前臂或者壶腹嵴帽,产生离地性眼震。两种眼震需要不同的复位方法。水平半规管的手法复位目前主要有Barbecue、Gufoni、Lempert、李氏复位法、强迫侧卧位等。本研究通过Barbecue、Gufoni两种不同复位方法的疗效对比,寻找出最适合的手法复位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就诊的共44例水平半规管向地性眼震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17年制定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1)身体虚弱无法配合2)手法复位的中枢性眩晕等引起的位置性眩晕3)离地性水平眼震。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Gufoni法)22例,男7例,女15例,年龄40~87岁,平均(64.00±12.39)岁,左侧12例,右侧10例,发病时间1~30天,眼震时间3~20s,平均眼震时间10(10~15)S,合并患侧中耳炎1例,右耳肿瘤术后1例;对照组(Barbecue法)22例,男6例,女16例,年龄38~90岁,平均(65.73±12.17)岁,左侧11例,右侧11例,发病时间1~45天,眼震时间5~45s,平均眼震时间10(10~15)s,2例合并患侧耳鸣;研究组其中有4个病人为后半规管复位后转为同侧水平半规管,对照组其中有3个为后半规管复位后转为同侧水平半规管。两组间一般资料分布均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衡可比。
1.2 方法
研究组:予行Gufoni法治疗:患者端坐于床,双腿下垂,面向操作者;向健侧快速侧卧,床中放置软垫保护头部,保持2min;颈部放松,头部朝下转45°,观察2min;恢复坐位。对照组:予行Barbecue法:患者仰卧位,枕后垫一枕头,使头冠状平面与水平面成30°,让水平半规管垂直于水平面;然后头向健侧快速翻转90°,观察60S左右或者至眩晕消失后30S;继续向健侧翻转90°(连同身体),形成俯卧位,观察60S左右或者至眩晕消失后30S;再朝健侧翻转,形成患侧卧位,观察60S左右或者至眩晕消失后30S;恢复坐位。两种手法复位30min后均予以复查roll-test,如果还有眩晕及相同眼震,则再予相同手法复位1次。判断侧别,通过:经滚转试验(roll-test)诱发水平向地眼震或者眩晕较强的一侧为患侧;如果两侧眩晕和眼震强度相差不大,无法判断患侧时,则可以加做低头-仰头试验(bow and lean test)或者坐-卧试验(1ying-down test)来判定患侧,低头-仰头试验:患者取坐位,头后仰45°(面向天)水平眼震快相侧为健侧,再向前低头90°(面向地)水平眼震快相侧为患侧。坐-卧试验:让患者快速后躺,由正坐位转变为仰卧位,观察眼震方向,此时水平眼震快相侧为健侧。
1.3 疗效观察
1周后复诊观察疗效。治愈:位置性眩晕及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症状及体征完全缓解;改善:位置性眩晕好转,或者同时位置性眼震减轻,但还残留部分眩晕及眼震;无效:位置性眩晕与位置性眼震基本无变化,甚至加重。未愈=改善+无效,总有效=治愈+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计量资料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者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Q1-Q3)表示,统计学方法为:性别、侧别、既往发病史和诱因采用χ2检验、首次治疗效果采用校正χ2检验、年龄和复位次数采用两独立组t检验、发病时间和眼震时间采用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结果采用卡方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显示对照组病人与研究组病人性别、侧别、既往发病史和诱因分布均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衡可比。首次治疗效果在两组病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病人首次治疗效果不同。
表1 各计数指标统计结果
表2结果显示年龄、发病时间和眼震时间在两组病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两组病人的年龄、发病时间和眼震时间相当,而复位次数在两组病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复位次数多于对照组。
表2 各计量指标统计结果
3 讨论
由结论可以看出研究组(14/22 63.63%)首次治疗效果不如Barbecue组(21/22 95.45%),需要多次复位,总复位次数(1.41±0.67)多于对照组(1.05±0.21),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最终总有效率研究组(20/22 90.90%)对比对照组(21/22 95.45%),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其中有一个病人隔天2次行Gufoni复位无效,最后改为Barbecue复位后治愈。另对照组有1例病人行Barbecue手法复位后转为同侧后半规管(1/22),而研究组无病人行Gufoni治疗后转为同侧后半规管(0/22)。而Kim等[3,4]报道Gufoni法治疗后转换为同侧后半规管发生率为3.2%~6.9%,而barbecue法治疗后转为同侧后半规管为1.8%,考虑原因为复位姿势不到位,或者水平半规管后臂靠近临近后半规管,耳石经复位后掉进临近后半规管。而本研究发现较少,考虑与样本量较少有关。Barbecue法首次治疗效果较好,且可在患侧确定后直接实施,不需要再坐起身实施从而加重病人眩晕等不适感,但变换体位困难病患的实施难度大[5],不适合肥胖、偏瘫、高龄等各种翻身不便的病人,且采用Barbecue法转变为水平半规管背地性眼震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概率较高[6],但本研究尚未发现Barbecue复位后转为背地型眼震水平半规管。Gufoni法首次治疗效果稍差,多次复位可以达到相同效果,且Gufoni复位方法相对Barbecue方法简单,不需要大幅度的翻转动作,适用于帕金森病、脑梗死后遗症、肥胖等行动不便、翻身困难的病人;但因为需要惯性将耳石从半规管甩进椭圆囊,侧躺急停+甩头动作对颈椎负担较重,不适合颈椎病病人。总体来讲,Gufoni法适合人群广泛,且不易转为背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但首次复位效果较差,需要多次复位提高效果。戴胜兵等[7]研究提示,Gufoni和Barbecue手法治疗水平半规管向地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相当,而对远期眩晕症状的改善Gufoni法显著优于Barbecue法。本研究结果与以上结果有所不同,考虑本研究病人大都为老年病人,年龄较大,不能耐受较剧烈的动作幅度,导致Gufoni手法可能不到位有关,或者年龄大导致半规管中内淋巴液粘性大,同时耳石粘连半规管壁较牢固,不易通过惯性运动将耳石甩出半规管有关,故需要多次复位才可逐渐将耳石甩出半规管。且该研究样本量较少,不能代表普遍现象。希望有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