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替卡韦联合中药治疗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2021-11-02陈丹丹黄顺东王文虎尹明红李忠斌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肝郁乙型肝炎证候

陈丹丹 黄顺东 王文虎 尹明红 孙 舟 李忠斌

1.湖北省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二科(湖北 荆州, 434000) 2.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硬化二中心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发病率较高[1]。目前,由于抗病毒药物的大量出现,持续感染HBV的风险几乎完全消除[2]。然而关于治愈HBV对肝硬化进程的影响尚存有一定的争议。众多研究证实,HBV被清除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愈或逆转仍然需要很长的一段治疗时间,这表明单纯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能不是对抗肝硬化的最佳方法[3]。因此,寻找有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药物和临床用药方案非常重要。中医在辨证论治慢性疾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持续性的炎症导致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加速生成和沉积是发生纤维化的重要病理机制。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与许多器官系统的纤维化有关,包括肺、肾、皮肤和肝脏等[3]。因此阻断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有望成为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重要靶点。本文就接受中医辨证施治的80例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同时检测血清Wnt-1诱导分泌蛋白(WISPI)和β-catenin水平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肝病门诊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160例。纳入标准:①根据临床诊断标准或肝穿刺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早期肝硬化[4];肝功能Child-Pugh A~B级;②病因学有明确的HBV感染史,且HBV DNA检查阳性;③近3个月内未接受相关抗病毒治疗或有中药服用史。排除标准:①患有失代偿性肝硬化、丙型肝炎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合并感染、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严重脂肪肝和其他慢性肝病者;②恶性肿瘤者;③对受试药物过敏或禁忌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结合信封法按1∶1的比例平行随机分两组。治疗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18~75岁,平均(47.50±8.45)岁,HBV感染1~26.5年,平均病程(13.56±5.34)年。对照组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18~76岁,平均(48.35±8.70)岁;HBV感染1~28.8年,平均病程(14.80±5.3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分布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的实验目的、治疗方案、样本收集、方法检测等均符合医学伦理的基本要求,且参与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0.5 mg/d,对于原发性无反应的患者建议每日用恩替卡韦1.0 mg,疗程6个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具体分型及方药如下:①肝郁脾虚证(n=23):治以疏肝解郁, 理气健脾,以柴疏四君汤加减:人参、茯苓各10 g,白术6 g,陈皮5 g,川芎9 g,白芍15 g,香附、柴胡、延胡索各12 g等;便秘者加虎杖、大黄各6 g;寒气湿重者加干姜、附子各6 g;②肝胆湿热证(n=20):治以清热利湿、软坚散结,以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9 g,陈皮15 g,茯神20 g,半夏5 g,竹茹10 g,枳实、生姜、炙甘草各6 g等,肝胃气滞加香附、佛手各6 g;胁痛、痰饮加玉竹6 g,麦冬10 g;③肝肾阴虚证(n=19):治以养阴柔肝,用一贯煎加减:北沙参,麦冬,当归各9 g,生地黄18 g,枸杞子12 g,川楝子5 g等,气虚乏力加党参、赤芍各6 g;如见湿热之象加垂盆草、虎杖、茵陈各6 g;④瘀血阻络证(n=18):治以疏肝理气、清热渗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醋鳖甲、龙胆草、当归各10 g,生地黄、枳壳各9 g,白术、甘草各6 g,茯苓、泽泻各20 g,柴胡15 g,气虚乏力加党参、黄芪各6 g;胁痛痰饮加桃仁9 g,延胡索、麦冬各6 g;腹泻便溏加砂仁6 g,煨葛根9 g;便秘者加虎杖、大黄各6 g。给予每日 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30 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6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实验室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后每3个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BV DNA 定量,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另外进行肝功能和肝纤4项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

1.3.2 血清WISP1、WISP3、β-catenin水平 从南京沃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购买ELISA试剂盒,治疗前和治疗后每3个月测定血清WISP1、WISP3、β-catenin水平。实验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根据标准品拟定的浓度-吸光度A值标准曲线,计算血清样本中WISP1、WISP3、β-catenin蛋白浓度。

1.3.3 中医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估[5]。主症包括胁肋不适、恶心呕吐、口干(无=0分,轻=2分,中度=4分,重度=6分);次症包括脘闷、纳呆、便秘、小便黄赤(无=0分,轻=1分,中度=2分,重度=3分)。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减少<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30%≤证候积分减少<70%;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则为无效。

1.3.4 西医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效果评价》标准[6]。根据腹部超声、CT或者MRI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者则为显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肝功能恢复>50%者则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则为无效。

1.3.5 安全性评估 记录可能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心悸、胸闷、心动过速、过敏、皮肤瘙痒、皮疹、恶心、呕吐、头晕、头疼、嗜睡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疗效对比 例(%)

2.2 2组患者中医症候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分,

2.3 2组患者西医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者西医临床疗效对比 例(%)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2.4.1 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学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学相关指标比较

2.4.2 治疗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2.4.3 治疗前后肝纤维化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6。

表6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相关指标比较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WISP1、WISP3、β-catenin水平比较 见表7。

表7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WISP1、WISP3、β-catenin水平比较

2.6 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治疗期间,2组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患者出现腹泻4例、头晕1例,发生率为6.25%;治疗组患者出现腹泻3例、心悸1例、皮肤瘙痒2例,发生率为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8,P=0.758)。

3 讨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全球范围内与健康相关的重要问题之一,治疗肝硬化是有效防止肝细胞癌进展的重要途径。目前西医治疗主要致力于消除病症,抑制和消除HBV复制,促进活化肝星状细胞的凋亡等,但是治疗效果差强人意。而中医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和替代医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有着特殊的疗效。

中医将肝硬化归属为“癥积”范畴,而正虚血瘀被认为是积证的主要病机[7]。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硬化代偿期(积聚)中医诊疗方案》提出将肝硬化分为五种证型:湿热瘀阻证、肝郁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正虚瘀结证[8]。血清纤维化指标和影像学表现被认为是重要的辨证依据。但是很多学者认为从生化、病理角度对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探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肝功能代谢、基因多态性等也逐渐被证实与中医证候分型密切相关。例如王宇等[9]从肝脏储备功能以及有效肝血流量探讨中医证型的发展规律,将乙型肝炎肝硬化分为5个证型,以肝肾阴虚证为主;根据ICG-R15、Child-Pugh分值,呈现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的趋势。在本研究中主要纳入的是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肾阳虚证较为少见,因此我们基于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进行辨证施治,讨论中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

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是早期肝硬化的主要中医证型[10]。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藏血,疏泄不利,脉络受阻则发协痛,脾失健运,则水湿不化,故而致肝郁脾虚之证。血流不畅则生烦躁;久躁不解则易中伤脾胃,故而致肝胆湿热之证。对于肝郁脾虚证,我院服用柴疏四君汤加减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健脾;而肝胆湿热证则以清热利湿、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宜服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肝肾阴虚证和瘀血阻络证多见于代失偿期肝硬化患者,但是在早期肝硬化中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虚证[11]。正虚是肝硬化之“本”,血瘀则是肝硬化之“标”。在中医学中,肝肾同源,肾亏精尽、正气不足则阴阳失调,肝失疏泄而致气滞血瘀。故而在肝硬化早期的治疗中就需要重视扶正祛邪、补益肝肾,标本兼顾方可达到延缓或逆转疾病进展的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针对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辨证施治,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尤其是胁肋不适、恶心呕吐等主证积分降低明显,而且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在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辅以中药辨证施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且辨证合理、副作用小、疗效确切。

虽然中医药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中医学理论和思维特征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与现代医学理论有机结合方能在全世界范围推广[12]。从现代医学理论分析,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贯穿于HBV感染-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整个疾病进展过程。该通路与细胞增殖和分化、胚胎发育和维持体内微环境平衡有关,是许多疾病尤其是器官纤维化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例如Tokunaga等[13]证实,Wnt/β-catenin/CBP信号通路选择性抑制剂PRI-724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和促进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消退,在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中显示出抗纤维化作用。此外Li等[14]也发现,Wnt信号通路抑制剂Notum可通过下调Wnt 5a介导的非典型Wnt/β-catenin通路,抑制 HBV诱导的肝纤维化。上述各项研究均证实,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有望成为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重要靶点。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医药在治疗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方面可明显抑制Wnt/β-catenin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血清WISP1、WISP3、β-catenin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中药可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提高肝功能,并有效地阻止或逆转肝硬化进展。

综上所述,中药辨证施治辅助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地促进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恢复,降低肝纤维化指标,且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有关,为中药方剂应用于临床治疗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肝郁乙型肝炎证候
萧山地区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复合证候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关系研究进展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