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代际传递的抑制效应问题的文献综述

2021-11-01牟欣欣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相对贫困

牟欣欣

摘:消除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将是中国2020后扶贫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教育支出与贫困代际传递进行了精彩的解释,为深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已有研究仍存在进一步探讨之处:一是对贫困代际传递趋势的分析,鲜有基于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双重贫困标准分别讨论的。

关键词:贫困代际传递;绝对贫困;相对贫困

缓解和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中国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重要问题,2020年在现贫困标准下,中国的绝对贫困将全部消灭,这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然而,彻底消除贫困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仍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从理论上讲,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分层,贫困就很难彻底消失。随着中国扶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日益凸显,并得到高度重视,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是促进底层群众向上流动、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消除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将是中国2020后扶贫的重要议题。

事实上,自20世纪60年代贫困代际传递概念被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探索不断深入。对于贫困代际传递程度的测算可謂首当其冲,然而,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Corcoran, 2001; Blanden, 2006; Airoi et al, 2004;Sirnio, 2013),且以美国居多(Corcoran&Adams, 1997; Musick&Mare, 2004)。对中国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证研究还显不足,目前可调研到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贫困代际传递情况不容乐观(卢胜峰和潘星宇,2016),农村存在显著的贫困代际传递且明显高于城市(林闽钢和张瑞利,2012;张立冬,2013、2017;肖殿荒等,2018),并且这一差距在逐渐拉大(马文武等,2018)。近年来,对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研究表明,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代际收入传递,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的影响程度在50%-70%(Gong等,2012;王美今和李仲达,2012),尤其是处于收入分布两端的最高很让最低收入阶层存在明显的贫富“世袭”(陈琳和袁志刚,2012;何石军和黄桂田,2013)[15-16],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那么,该如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呢?这是近年来学术界对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探索的又一重要议题。对贫困代际传递机制解读的研究表明,教育是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Khor&Pencavel, 2010; Alkire&Santos, 2014;Ihori, 2017;祝建华,2016),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是个体摆脱阶层束缚,实现收入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基于人力资本贫困理论(Schultz, 1961, 1965; Becker, 1964; 邹薇和郑浩,2014;刘欢和胡天天,2017)、能力贫困理论(Sen, 1980; 张望,2016;郭晓娜,2017)、贫困文化理论(Oscar Lewis, 1966;黄潇,2014)以及贫困脆弱性理论(解雨巷等,2019)[31]等不同贫困理论阐释了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为财政教育支出缓解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对中国财政教育支出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财政教育支出具有弥补低收入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作用(周波和苏佳,2012;徐俊武和易祥瑞,2104;宋旭光和何宗樾,2018),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财政教育支出对于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影响。

由此可见,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教育支出与贫困代际传递进行了精彩的解释,为深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已有研究仍存在进一步探讨之处:一是对贫困代际传递趋势的分析,鲜有基于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双重贫困标准分别讨论的。事实上,在2020中国绝对贫困全部消灭之际,基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双重标准探讨财政教育支出的减贫效应将更为有意义,这即是对过去中国扶贫经验和成就的总结,也是为2020后中国攻克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提供理论参考;二是对财政教育支出对贫困代际传递影响多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缺乏数理分析和直接针对政策效果的实证检验,那么,“财政教育支出减少贫困代际传递的效果究竟如何?”对此给予深层次的数理与实证解答,既为已有理论分析提供实证基础,也对于未来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与调整现实参考。

参考文献

[1] 卢胜峰, 潘星宇. 中国居民贫困代际传递:空间分布、动态趋势与经验测度[J]. 经济科学, 2016(6): 5-18.

[2] 林闽钢,张瑞利.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研究——基于CHNS数据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1): 29-35.

[3] 张立冬.中国农村代际贫困传递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23(6): 45-50.

[4] 张立冬.收入导向型农村多维贫困与精准扶贫——基于江苏省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分析[J]. 现代经济探讨,2017(12):102-108.

[5] 肖殿荒,毕艳成,王姝力. 中国农村家庭代际贫困传递演化趋势[J]. 上海经济研究,2018(12): 41-52.

[6] 马文武,杨少垒,韩文龙.中国贫困代际传递及动态趋势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8(02):13-23.

[7] Gong, H., Leigh, A., Meng, X. Intergenerationl Income Mobility in Urban China[J].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12,58(3):481-503.

[8] 王美今, 李仲达. 中国居民收入代际流动性测度——“二代”现象经济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72-181.

[9] 陈琳,袁志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财富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中国代际收入流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99-124.

[10] 何石军,黄桂田. 中国社会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趋势:2000-2009[J]. 金融研究, 2013, 392(2):19-32.

[11] Khor N, Pencavel J H. Evolution of Income Mobili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91-2002[J]. Adb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2010, 204(4): 67-71.

[12] Alkire S, Santos M E. Measuring acute pover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Robustness and scope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J]. World Development,2014,59:251–274.

[13] Ihori T, Kamada K, Sato T. Altruism, Liquidity Constraint, and Investment in Education[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 2017, 19(2):409–425.

[14]祝建华.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03):36-44.

[15] Schultz, T. W.. Investment in Poor People: An Economists View[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5, 55(1/2): 510-520.

[16] 邹薇, 郑浩.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不读书:风险、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和贫困陷阱[J]. 经济学动态, 2014(6): 16-31.

[17] 刘欢,胡天天. 家庭人力资本投入、社会网络与农村代际贫困[J].教育经济,2017,33(5): 66-72.

[18] Sen, A. . Equality of What[J]. Cambridge: Cambridge 84 Finance&Trade Economics, 2016, 37(8), 2016 ; University Press, 1980.

[19] 张望. 能力视角下影响家庭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剖析[J].农村经济,2016(3): 105-110.

[20] 郭晓娜. 教育阻隔代际贫困传递的价值和机制研究———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 6-12.

[21] 黄潇. 如预防贫困的马太效应—代际收入流动视角[J].经济管理, 2014, 36(5): 153-162.

[22] 解雨巷,解 堊,曲一申.财政教育政策缓解了长期贫困吗?——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9, 21(3): 4-17.

[23] 周波, 苏佳. 财政教育支出与代际收入流动性[J].世界经济,2012(12):41-61.

基金项目:L20AKS005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
“后脱贫攻坚阶段”相对贫困农户识别优化与对策研究
精准脱贫后陕西省农村反相对贫困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村寨相对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问题浅析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
英国贫困标准演变及其启示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的路径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