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村寨相对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问题浅析

2019-08-24申浩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相对贫困

[摘 要]以安顺市三合苗寨相对贫困家庭为研究对象,结合DFID可持续生计方法,提出对少数民族村寨相对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问题趋势的展望,以期及早开展对新贫困人群的研究。

[关键词]三合苗寨;相对贫困;可持续生计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1 三合苗寨概况

三合苗寨位于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宋旗镇境内,全村158户,共580人,是一个纯苗族村寨,苗族“原始生态”文化保存完好。三合苗寨是开发区不断探索“文化+旅游”模式、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为载体、整合各类资金逾1亿元重点打造的国家一类贫困村。如今的三合苗寨已发展成为文旅一体化的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实现了国家一类贫困村到旅游扶贫新典范的蝶变,并荣获“2016贵州美丽乡村推荐旅游目的地”称号,并于2017年成功申报成为省级3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省级乙级乡村旅游村寨。随着周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三合苗寨的交通优越性越发凸显。如今的三合苗寨四通八达,距安顺市中心约为5公里,北距黄果树机场2公里,南距赤望高速公路2公里、沪昆高铁安顺站4公里,紧邻4A级景区兴伟石博园和多彩万象旅游城。

依托苗族文化资源,按照苗族建筑特色,改善整个村容村貌。修建以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为目的的苗族文化陈列馆,主要用来展示苗族服饰、劳动工具、苗族风俗、苗族乐器等与苗族有关的物件及文化。结合三合苗寨传统的手工艺品蜡染,将该村定位为蜡染村。以蜡染元素为主,装饰建筑物,修建蜡染文化墙。打造蜡染博物馆,集生产、销售、展示、培训、体验等为一体的蜡染综合体。苗寨内所有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均融入了蜡染元素,包括村内路灯、文化墙、寨门、标示标牌、亭台楼阁等均取材于苗寨文化,将苗寨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2 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理论框架

被广泛应用的英国国际发展机构(DFID)2000年开发的SLA模型,该模型把Sen、Chambers和Conway等贫困研究的新理论加以规范化,将可持续生计的核心要素及要素间的结构与关系展示在一个二维平面图上。

由图1分析可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由脆弱性环境/背景、生计资本、变革中政策和制度的转变、生计策略和生计输出结果五个部分组成,这一分析框架把贫困影响因素和反贫困路径集成至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之内,让生计的复杂性和影响贫困的主要因素通俗易懂,再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此框架的优点在于指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核心与根本,十分重视贫困群体自身的积极参与,同时更加注重贫困群体自身生产生活能力的增强以及改变脆弱性环境的能力,特别强调了生计的整体性、多层次性、可持续和动态性以及多方合作等。

3 三合苗寨相对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问题展望

少数民族村寨虽然因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导致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任务重,但通过各级政府有计划、有步骤的主导和引领,社会各界力量广泛积极参与尤其是近年来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将取得极大成功。

近年来三合苗寨贫困问题得到了很大改观,不妨试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灭绝对贫困之后又将是什么状况呢?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之后,是不是就不再需要扶贫事业了?显然不是。虽然当前主要是集中力量消除绝对贫困,但是也必须看到未来经济发展依然不能消除相对贫困这个大趋势。2020年之后,贫困已经是相对贫困大于绝对贫困的状况,相对贫困应该是政府未来重点扶持和救助的一部分,政府部门应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在宏观政策制定、反贫困协调和监管方面有所为,在微观的贫困治理上有所不为,政府应做好角色转变,将反贫困资源的分配逐渐过渡到市场领域。从相对贫困的角度去思考未来三合苗寨的扶贫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应重点关注农村居民返贫和留守群体和新贫困群体等贫困问题,他们也将处于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多维贫困之中。由于未来贫困群体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应注重在贫困度量方式方法上的进一步创新以及相对贫困治理软实力建设。

3.1 应关注未来贫困群体

纵观农村和城市反贫困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当前的贫困监测体系、社会福利体系和贫困干预政策,不难发现,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逐渐在农村、城市涌现出新的贫困人群,三合苗寨亦是如此。

3.1.1 农村居民的返贫和留守群体贫困问题

当前农村居民的贫困标准是基于维持基本生存和生活的最低水平之上,同时农村居民由于受生存能力、信息技术和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将导致出现严重返贫问题。在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留守在农村的人群,尤其是老人和儿童的贫困状况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关注和研究农村居民的返贫和留守群体的贫困问题。

3.1.2 農民工与失地农民群体的贫困问题

第一,农民工群体。三合苗寨大量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由于身份确认问题导致出现不能得到城市基本的社会保障与社会融合问题突出,城市的农民工的子弟也享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生活,大部分都处于贫困状态,处于城市边缘化的地位。第二,失地农民群体。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用地面积增加导致三合苗寨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即使得到应有补偿但是由于对金钱驾驭能力不强,不断出现聚众赌博、盲目消费、扰乱社会治安的系列问题。这部分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差,长远的生计不能得到应有保障,使得他们逐渐成为城乡结合部的新的脆弱群体。政府应积极做好引导,解决好地方医疗文化教育的问题,使得他们有秩序,有尊严地活着,有一技之长贡献社会,从而获得均衡良性的发展。

3.2 应总结相对贫困度量方法

贫困的度量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当下我国贫困的度量多数参考国际反贫困先进的实践经验。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形态,导致城乡之间贫富差距较大,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导致政府在贫困监测和度量时在城乡之间单独开展,两者之间没有可比基础,进一步出现目前城市和农村之间贫困人口存在明显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尽管和中国一样也是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道路,但是他们没有出现明显的二元结构,没有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差别,在使用贫困度量方法和制定贫困治理方案时基本是全民覆盖。因此,其他发达国家的贫困度量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参考价值受限,也可以说是相对落后的。也就意味着我国在相对贫困标准制定方法上如果想有突破或者创新,必须本着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尝试和创新。少数民族村寨是大扶贫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之地,如果在贫困治理的同时可以总结和创新出更好的相对贫困度量方法,那么将对国内和国外其他贫困地区未来相对贫困度量和治理提供更多实践经验的参考,意义非凡。

相对贫困度量方法的创新,不但可以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未来新贫困人群的真实贫困特征,而且更为精准瞄准贫困人群、采取精准干预措施提供了更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手段。通过多维度分析未来新贫困人群的特征,不难发现,发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其生活、生产方式产生了方向性影响,但又缺乏监测手段,没有足够完善的相对贫困政策体系填补新贫困人群生活、生产方式转变所产生的风险。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人口的流动也成为相对贫困监测和度量的一大障碍,增添了很多困难。以往的贫困度量往往采用收入或消费的单一维度的贫困测量方法,不免存在度量偏差问题,未来的贫困度量应超越收入或消费的单一视角,建立多维度的贫困度量,例如,可以引入消费、收入、就业、健康、社会融合、社会信任与脆弱性等多个维度。

3.3 应增强相对贫困治理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对贫困治理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包含相对贫困治理的价值观念、精神意识、制度创新等。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扶贫、脱贫宣传随处可见,但部分贫困群体的传统经济意识较深,“种田只为吃饭,种树为烧柴,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得过且过,固守田园的小农经济观成为贫困地区的意识常态,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村寨相对较为突出。这样的生活意识对相对贫困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因此可以依托反贫困成效显著的成就打造建设相对贫困治理的文化软实力,树立正确的相对贫困治理意识精神和价值观念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教育是立国之本,进行思想教育成为树立正确意识、打造相对贫困治理的文化软实力的可行之路,利用“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加强相对贫困治理的文化软实力网络的宣传,让广大群众能及时了解学习相对贫困治理的价值观念、精神意识、制度创新等信息,引导贫困群体学以致用,及时将其运用在生活生产中。例如可以用某地获得成功的相对贫困治理方法来鼓励其他地区贫困群体,提升积极性,也可以定期评选出贫困地区优秀的自我反贫困成功的群体,宣传其榜样精神,形成良好的治理相对贫困氛围,同时尊重贫困个体自我选择反贫困权利,建成行之有效的地方相对贫困治理精神,以促进相对贫困治理文化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最终形成长期可持续脱贫的良好局面。

相对贫困治理体系需要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日益增强的贫困监测和扶贫效率要求做出相应调整,建立可持续治理贫困的政策框架,注重增强相对贫困治理的软实力。要创造有利于贫困人群的益贫式增长的经济环境、采用更加灵活和实用的贫困标准、降低贫困人群应对自然环境冲击的脆弱性、建立城乡统筹的扶贫瞄准和监测机制、提高反贫困主体反贫困效率、改善扶贫机制、瞄准特殊类型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及早开展对新贫困人群的研究不仅对于三合苗寨未来扶贫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于少数民族村寨未來扶贫实践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这些发现和思考对于理解当前和未来扶贫事业的重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脱贫攻坚不会一蹴而就,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新贫困问题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应对未来的贫困。

[参考文献]

[1] 毕洁颖,黄佳琦.农户多维贫困测量及2020年后展望[J].农业展望,2017(01).

[2] 雷明.扶贫战略新定位与扶贫重点[J].改革,2016(08).

[3] 左停,赵梦媛.金菁.路径、机理与创新:社会保障促进精准扶贫的政策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收稿日期]2019-0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少数民族村寨相对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编号:2017ZD010)。

[作者简介]申浩(1991—),男,河南睢县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
新形势下金融减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后脱贫攻坚阶段”相对贫困农户识别优化与对策研究
精准脱贫后陕西省农村反相对贫困问题研究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
英国贫困标准演变及其启示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的路径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