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2018-09-26陈宇涵

现代交际 2018年11期
关键词:无产阶级相对贫困

陈宇涵

摘要:贫穷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贫困作为一种简单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它难以克服却又普遍存在。反贫困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道路,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的反贫困实践与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今天的全球性贫困问题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批判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必然后果。在2020年即将到来之际,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打好反贫困攻坚克难的最后一战,实现中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对我国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反贫困理论 无产阶级 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08-02

一、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生成和创立

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贫困理论作出系统的研究之前,就有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就这个问题做了探讨。亚当·斯密曾鲜明地指出,穷人“所有的世袭财产,就是他的体力与技巧”①,所以如果穷人不得不依靠出卖自己唯一的“财产”来获取报酬或生活必需品,那么贫困就是他们的常态。所以,在斯密自由劳动理论的设想中,要想消除贫困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保障劳动力买卖的自由。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从人口增长方面解释贫困的原因是因为人口过度的自然增长,从而提出抑制人口来缓解贫困的主张。很显然,马尔萨斯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解释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他并没有从根本上揭露出工人贫困的本质。

古典经济政治学家对马克思反贫困的理论的影响使得马克思从资产阶级的对立面思考问题,从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马克思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贫困理论上,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在此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更加剧烈。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写道:“工人群众的贫困……是不容争辩的事实。”②并且明确提出了“消灭雇佣劳动制度”的口号。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就资本的本质做了分析,指出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贫困积累的过程,指出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无产阶级贫困产生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内容

(一)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

马克思从资本的来源及本质、资本家利润的源泉以及社会再生产等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就是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阶级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变成资本,用在扩大再生产和改进机器设备等方面,而资本家工厂中资本的有机构成逐步提高,机器又会代替工人,使得工人阶级的劳动变成导致自己陷入贫困的原因。而这将会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员,这也是资本积累不可避免的后果之一。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摆脱贫困,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③。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理论。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已经陷入“劳动异化”中,简单来说,就是无产阶级工人工作越是勤奋,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家赚得越多,就越有资本来剥削工人阶级。如果说资本家为了利润会卖给无产阶级吊死自己的绞索,那么无产者为了生存也会为资本家铸造抽打自己的皮鞭。生产劳动把工人变成牺牲品反而资本家获取大量的剩余价值,而工人获得的报酬远不及自己的付出。这样资本积累越来越多,而工人阶级越来越贫困;随着机器的不断更新换代,工人的存在感也越来越低。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了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④。

(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贫困表现的形式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之所以贫困是因为自己生产的剩余价值一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而自己又没有生产资料,没有进行再生产的条件,只能一味地出卖劳动力获得生活必需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人口增多,工资比例也在下降,而此时,工人阶级的工资较之于资本家甚至全社会就处于下降的趋势。对于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能力表示绝对贫困,即物的财富被全部剥夺。”⑤

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地出现“绝对贫困化”“相對贫困化”这样的词语,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都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所说的“绝对的贫困”是指贫困是客观存在的,是没有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确确实实能感受到的贫困,而相对贫苦则是把工人阶级的贫困同整个社会或者是同资产阶级相比较而言的。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表现形式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三)消除贫困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所以,要消除贫困,就要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即消灭私有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出资本的本质,剖析出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出的剩余价值的实质,指出,建立公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摆脱贫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就在于它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在于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利用公有制发展社会生产力使每个人手里都有生产资料,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少数人想要无偿占有其他人的劳动成果的可能性。这也就是无产阶级想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唯一方法。所以,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工人阶级夺取政权才能“剥夺剥夺者”,消灭私有制,消除造成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就是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那就必须把只能让少数人富裕而多数人贫困的社会制度完全推翻,通过革命夺回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为了共同富裕这个目标一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三、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

(一)消除贫困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在建国初期,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央领导人对是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来摆脱贫困称为当时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党中央就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未雨绸缪地开展“土地革命”“三大改造”,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真正意义上使农民翻身做主人。毛泽东立足中国国情,深入了解农民生活和现状,为我国反贫困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为了解决“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的切实问题,他认为旧中国的普遍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所以在毛泽东时代的新中国,国家加速进行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首要任务。一心一意搞建设才不会再次因为落后而挨打。经过“三大改造”,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从制度上摆脱了旧的社会制度造成国家贫困的可能性。

现在,我国依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等人描述的理想社会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要消除贫困,就要从根本上、从制度上下手,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而且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消除贫困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历代领导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我国的贫困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⑥。邓小平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方针,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焕发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批国有企业的工人下岗。在江泽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十多年里,他多次指出“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⑦。江泽民一再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是彻底消除贫困的根本制度保障”⑧。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提出要“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思想。

纵观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不管是邓小平,还是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做好扶贫开发的工作的前提就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尽管在我国消除贫困的道路上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依然没有打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前提。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揭露的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这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也会加入中国特色。经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对待市场经济、个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出现一系列的调整,但是唯一不可更改的原则就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把握住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

(三)消除贫困必须实行转变扶贫方式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行因地制宜精准扶贫。通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自身力量脱贫致富。以前我们的扶贫方式只是一味地追求數字上的脱贫,现在我国实行扶贫到户,扶贫到人,提高扶贫质量,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为防止返贫现象,我国实行产业扶贫,教育扶贫。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脱贫致富不是一代人的事情,为了防止贫困代际相传,不仅从物质上脱贫,更要从精神上脱贫。通过对贫困地区的儿童青年进行培训教育,转变思维方式,为社会培养适时人才,不仅对贫困家庭有益,长远来看也是为社会输入新鲜血液。在我国,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可以消除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依然长期存在,这就需要依然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自身努力来脱贫。习近平就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作出指导性的方针,做好“兜底工作”,真正打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

注释: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1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3.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9.

⑦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38.

⑧江泽民: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动员起来 夺取八七扶贫攻坚决战阶段的胜利[M].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4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陆立军.谈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理论[J].世界经济,1980(11).

[5]罗保华.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南昌大学,2016.

责任编辑:关磊

猜你喜欢

无产阶级相对贫困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
英国贫困标准演变及其启示
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的路径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读列宁的《论我国革命》
《资本论》中政治哲学的革命主体研究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