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论视角下打造基层党校“四史”系列精品课程路径研究
2021-11-01中共龙游县委党校叶菡王旭
中共龙游县委党校 叶菡,王旭
一、基层党校打造“四史”精品课程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校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对学员的培训目标之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学好“四史”、在“四史”学习中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至关重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四史”学习中履职尽责是基层党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打造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系列精品课程,通过多模态的教学方式为学员构建科学教育情境,有利于党校学员深入理解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从党史中汲取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因此,打造好“四史”系列精品课程是基层党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有利于发挥党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理论指导地位、夯实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基层党校进行党史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基层党校要发挥好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善用党的历史,结合地方史,把“四史”课程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打造党史教育精品课程,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开展党史教育,把全面理解和认识党的历史作为学员的一项基本学习任务,着力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有利于提升党校教师教研咨水平
党校教师是理论传播者,培训受众工作经验丰富,对于党校教师理论水平要求较高,党校教师既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应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社科、人文知识等重要知识,提升自身理论水平。
基层党校立足职能和发展实际,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原则,始终坚持党校教师学习、教学、科研、咨政一体化,通过正反向激励手段,鼓励党校教师进行党史系统学习,备好“四史”系列精品课程,在教学中提升党史理论水平。发挥党校智库优势,彰显地方特色,引导教师对党史学深悟透、讲深讲透,切实提高党史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咨政水平,加强党校党史学科建设。
(三)有利于坚定学员理想信念
结合历史与现实,通过“四史”系列精品课程对学员进行党史理论的教育引导,用党的历史教育学员、用党的成就激励学员,发挥党史咨政育人的作用,让学员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民族危难之时,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新时代又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鼓舞学员从“四史”中学习中国共产党敢为人先、不懈奋斗、英勇奉献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今后学习、工作与生活提供精神支撑。
二、基层党校“四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党校要通过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引导学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围绕“两个核心”,树立“四个意识”。党史教育是党性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基层党校在“四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主业主课不突出、精品课程欠缺、学员参与度不高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精品课程欠缺,“四史”课程体系不完善
基层党校本身专职教师人数不多,而且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术业有专攻,开发的新课以自己擅长的领域专题为主,聚焦党史主课不够。以L县委党校为例,专职教师11人,仅有一位教师是党史专业出身,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本校要求每位教师备出一堂党史课。然而半年过去,党史课程仅以百年党史综述、革命精神、地方革命史三个模块为主,缺乏对于“四史”每个阶段的专题讲授,未形成“四史”教学脉络和体系,主体班次党史党性教学仍以邀请上级党校或外校教师为主。讲党史首先要对党史了解甚深,由于教师专业限制,党史理论水平不够,难以克服备课的路径依赖,因此对党史讲解流于表面,本校精品课程少,课程针对性较差。
(二)“四史”教学内驱力不足,教学制度有待健全
近年来,中央党校提出党校教师要用学术讲政治。对党史内容进行学理阐释就对党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大多老师认为“四史”课程一年安排不了几次课,利用率较低,备课内驱力不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确保核心课程的教学效果,基层党校对党史精品课程设置的新课试讲制度执行较为严格。比如在今年的“党校青年说”新课试讲活动中,新中国外交史等课程未被纳入主体班次教学,原因是理论性太强,学员可听性不够,把握好理论性与可听性之间合适的度成为了党史核心课程的重要衡量标准。如何通过健全教学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备课积极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党史精品课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四史”教学手段单一,学员参与度较低
目前基层党校“四史”教学课程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穿插几课时的研讨交流与现场教学,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以教师为主导,学员被动学习,填鸭式教学容易导致学员学习倦怠,“四史”学习内容接受度、转化率不高。尤其这两年受到疫情影响,外出现场教学的机会较少,通过重走红军路等方式丰富课程内容,加深学员的体验。学员单纯通过听党史故事、学党史理论无法深切体会党走过的艰辛历程,党校“四史”教育树德育人的效果未能体现。
三、情境认知论视角下党校“四史”教育提升路径
布朗、柯林斯和杜吉德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一部分,知识是在活动中不断被运用而发展的。在党校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党史教研咨和学员学习情境,促进教师沉浸式教学科研、学员沉浸式学习,对于提升“四史”教学效果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运用全周期管理思维,构建教学相长情境
基层党校“四史”精品课程教学体系构建需关注课程供与需的矛盾、教和学的矛盾、学和用的矛盾等,注重课程供给侧改革,培训前对学员进行党史培训需求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选题、备课、试讲。试讲精品课程教学时间一般不低于两个半小时,要求教师做好课件,准备好详细的讲课稿。授课前按照新课试讲制度在党校内部进行试讲,根据建议在不断斟酌、打磨的情境中深化对党史理论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评价标准,从“四史”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授课吸引力等多方面完善测评细则,学员在听课后对课程进行评价,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第一时间给授课教师反馈测评结果,营造“教学相长”的情境,改进“四史”精品课程。在反馈结果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再对课程进行修改完善,组织教研活动,召集其他教师进行“教—学”双循环评课,如此打造“四史”精品课程,完善后的课程再到主体班次进行教学磨课,以精品课程提升“四史”教学效果,形成全周期教学管理的闭环。
(二)运用考核激励机制,构建教教相长情境
教师是“四史”精品课程备课与教学的主体,通过构建教师竞争情境,激发教师教学内驱力,有助于搭建教研咨良性循环平台,围绕“四史”专题促使课程出精品,科研出精品。一是探索教学科研组织引导机制、教研咨互动机制、课程预评估机制,完善教研咨奖励制度和教师培养制度,向上争取教科研奖励经费,将每年度的教研咨成果纳入年底实事量化综合考核办法,用制度激励教师。二是通过举办教学比赛构建教师竞争情境,促进党史教学内容创新。三是合理调配师资力量,选择若干理论素养、科研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建立核心课程开发团队,共同确定核心课程开发的方向、框架以及教学方式。四是通过“党校青年说”等教研活动平台进行评课,基于其他教师关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的课程评价,督促教师对课程进行修改,形成较为成熟的精品课程。在试讲评课的情境中,无论是授课教师这是评课老师,他们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在试讲与评课的互动情境中加强对党史内容的思考,促进科研反哺教学,形成质量较高的教研成果、咨政报告,同时为教师自身教研咨水平的提升构建教教相长的情境。
(三)运用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学学相长情境
在讲授“四史”精品课过程中,学员希望课程更具实效性、针对性,通过生动灵活的教学模式学习到复杂、抽象的党史理论,为实际工作释疑解惑。“四史”精品课程的教学模式灵活性较强,尤其是党史故事的讲授可以运用多模态教学模式,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构建学员参与课堂的情境。运用结构化研讨、学员论坛等多种方式发挥学员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学员参与“四史”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员间的交流提升,不断提高“四史”学习效率。利用智能化手段打造好现场教学场景,构建学学相长情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孪生技术应运而生,联系现实教学与虚拟教学空间,以生动的教学虚实融合映射手段构建沉浸式教学情境,学员借助VR技术沉浸到党史故事中,沉浸到党史理论讲述过程中。如L县地方史教育以华岗的革命故事为主,在准备“四史”课程时就可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当时华岗的出生、成长、参加革命、牢中仍笔耕不辍等场景,学员身临其境,以华岗的视角去感知当时革命的悲壮,反思如果当时自己身处那个情境,会不会同样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对学员价值追求、人生目标的确立起到积极作用(见表1)。
表1 基层党校“四史”教学情境分类图
基于情境认知论的视角,“四史”内容的学习是在教学活动、学员参与现场教学活动等情境中内化于心的,将来如何通过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发挥学员的理论优势、激发学员的参与主动性、构建学员参与情境,还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