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后个体化盆底肌肉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2021-11-01冯利娜陈俊丽骆沛玲彭虹艺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20期
关键词:肌张力盆底功能障碍

冯利娜,陈俊丽,骆沛玲,彭虹艺,刘 露

(肇庆市端州区妇幼保健院 广东肇庆526040)

盆底功能障碍作为妇科常见疾病,多数由妊娠和分娩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盆腔器官脱落、尿失禁、慢性盆腔炎、便秘以及性功能异常等症状[1]。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已婚妇女发生产后盆底功障碍者为37.84%~45.21%,该病对女性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2]。盆底功能障碍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导致心理问题。有研究证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约30.92%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3]。盆底功能障碍疾病除了会引起盆底肌异常外,还会引起其他相关指标出现异常。另外,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盆底功能恢复与情绪调控、心理因素等都有密切关系,治疗时须考虑其心理因素[4-5]。目前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主要有两种手段:一种为手术方式,由于该方式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大;另一种是非手术方式,主要包括盆底肌肉训练、针刺、艾灸和电刺激等。若患者采用非手术方式干预效果不理想或病情比较严重则可以选择盆底重建[6]。盆底肌肉训练是一种主要治疗手段,该方法操作简单、作用持久,可有效促进盆底肌肉组织恢复。本研究主要探讨产后个体化盆底肌肉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1日~12月31日我院接受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20例。纳入标准:单胎、顺产分娩且婴儿存活的患者;产前检查不属于妊娠高危风险的患者;产后无不良反应,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产后仍有恶露排出的患者;接受盆腔手术的患者;有其他产后并发症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年龄21~38(27.67±3.56)岁,孕周37~41(39.12±0.54)周,剖宫产13例、顺产47例;新生儿体重3000~4200(3548.79±159.43)g。对照组年龄22~40(27.99±1.28)岁,孕周38~42(39.75±0.12)周,剖宫产14例、顺产46例;新生儿体重2900~4100(3574.14±156.28)g。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辅助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要求患者平躺在床上,将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的电极固定在患者腹部关元和中极穴,持续输入电流,以达到患者耐受度为准,该过程持续时间为 15 min;第2天选取腰部穴位,将治疗仪的电极固定在肾俞穴,采取相同刺激方式,刺激时间为15 min,刺激以腰部和腹部交替进行。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和心理干预。①常规护理。饮食护理:提前帮助患者制订饮食计划,告知产妇分娩后6 h以流质饮食为主,肛门排气后可恢复正常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禁油腻、辛辣刺激食物[7];增加饮水量,以促进排尿,详细记录每次膀胱充盈状况。生活习惯:进行健康教育,嘱产妇产后1个月内不要从事体力劳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长时间久坐,以免增加腹部压力,加重盆底肌的支撑负担。②心理干预。心理疏导:首先进行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给予关心、鼓励。家庭及社会支持:取得配偶体谅,多给予患者情感关怀;鼓励患者多参与社区组织活动,帮助其回归正常生活交际。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小课堂,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临床表现、危害及防治知识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盆底肌肉康复训练,主要进行盆底肌肉和肛门收缩运动。①盆底肌肉训练:将食指或中指放入阴道刺激肛门收缩,根据可承受的压力进行适当刺激,促进盆底肌群收缩;训练时告知患者保持站立位,会阴和肛门收缩时间达到5s时放松身体,休息10 s后进行下一次训练;治疗周期和强度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调整。②肛门收缩训练:训练时保证膀胱排空状态,指导患者做规律收缩运动,每次收缩时间不少于3 s,两次收缩动作间隔保持在4 s左右,每次15 min,2次/d;锻炼过程中要求患者保持深呼吸、慢排气;后期训练依据个人恢复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盆底肌张力分级。采用会阴肌肉张力评价表评估盆底肌张力,分为5级[8]:若患者阴道肌肉不能进行收缩,为0级;若阴道肌肉可以收缩,但持续时间较短只有1 s,为Ⅰ级;若阴道肌肉能进行收缩且持续时间可以保持2 s,另外该收缩过程可以持续进行2次,为Ⅱ级;若阴道肌肉收缩时间能够维持3 s,且该收缩过程可以重复进行3次,为Ⅲ级;若阴道肌肉收缩时间能维持4 s,且重复收缩次数达到4次,为Ⅳ级;若阴道肌肉收缩时间能维持在5 s或5 s以上,同时重复收缩次数达到5次及以上,为Ⅴ级。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9]评分,评分越高表示该病对患者生活影响越大。③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总有效率。若患者因咳嗽造成腹内压力增高,但在该情况下没有漏尿现象出现,并且在压力诱发试验中结果显示为阴性,判定为痊愈;若患者因咳嗽造成腹内压力增高,但在该情况下出现漏尿现象,不过患者漏尿量和次数较干预前降低50%,且压力诱发试验检测结果显示阴性,判定为有效;压力诱发试验显示结果为阳性,判定为无效[10]。总有效=治愈+有效。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盆底肌张力分级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盆底肌张力分级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FDI-20评分、PFIQ-7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FDI-20评分、PFIQ-7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总有效率比较[例(%)]

3 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统计,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11]。目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理还未明确定论,多数理论研究认为该病是在妊娠过程中由于子宫增大挤压盆腔内其他器官,另外会阴撕裂和肛提肌损伤等影响神经功能,最终导致盆底肌肌力受到影响[12]。其中盆底功能受损后比较常见的症状是盆腔器官脱落、尿失禁和性功能失常等。目前针对盆底功能障碍疾病采取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盆底肌肉运动、尿道活塞和肌电刺激等。多数研究学者认为,如果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病情不严重可以采取保守治疗[13]。

盆底肌锻炼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最常用的方式,该方法训练较便捷,患者容易掌握。临床患者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治疗盆底功能障碍,取得较理想效果。盆底肌肉锻炼主要是对患者盆底肌群展开相应锻炼,通过锻炼使盆底肌群力量得到提升,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支撑盆腔脏器,同时有效提高盆底肌肉收缩力,进一步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目的[14]。本研究根据患者情况个性化调整盆底肌肉训练、肛门收缩训练时间强度等,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盆底肌张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个性化盆底肌肉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有利于促进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张力恢复;观察组干预后PFIQ-7、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盆底肌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原因在于个性化的盆底肌肉、肛门锻炼能够促使患者盆底肌群力量及盆底肌肉收缩力明显改善,显著缓解尿失禁、盆腔炎、便秘等相关临床症状,并改善性功能;观察组盆底肌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较好,与杨英兰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个性化盆底肌肉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可促进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张力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肌张力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
请您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