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态度便是人生的境界
2021-10-31沈向阳
沈向阳
摘 要 在教学“人生境界”这一单元时,笔者尝试通过一篇《一棵老树》的教学来推动整个单元的任务学习,从而探讨配套读本的学习路径。在情境创设上,笔者创设了“人生境界”这一主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人生境界”这一抽象概念的认知,并帮助学生建立“人生境界”的价值观,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
关键词 情境创设;群文阅读;单元教学;人生境界
一、教学源起
最近,阅读了陈兴才老师的一篇文章,倍感如芒在背。陈老师在解读2017年版课程标准时说,引起我们一线教师重视的应该有四个方面的问题,而其中“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选修性必修、选修三个部分”与“确立了新的语文学习形态即任务群学习”这两个方面,对我们今天研究和学习语文读本,有非常大的启发。
其实,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与必修课本单元模块基本类似,呈现出明显的主题模块化特征。每一个主题模块单元按照四个板块进行编排:导语引路,文本精选,资料链接,感悟与思考。这与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例非常相似。笔者以为,合理利用单元主题,围绕主题核心词来创设情境,形成单元教学的任务群学习,是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情境任务学习一致的。
如何合理利用这套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如何在具体“单元主题情境任务”下引导学生完成以一篇课文带动一个单元模块的学习任务,从而完成配套读本的任务群学习,因此,这节课也是对这种想法的一次尝试。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以学生困惑切入教学
简单谈谈对“人生的境界”的理解,激发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学生,一个普通人是否也有“人生的境界”?
2.细读文本,任务驱动探究
任务(1)找出与老人有关联的时、空、人、物,分析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任务(2)作家冯至把标题拟定为“一棵老树”,用意是什么?
任务(3)老人的衰老是怎么引起的?
3.反思当下,体会人生意义
当我们像老人一样与外界的关联越来越少,对过去渐失记忆;当我们像老人一样对生活的敏感度越来越低,渐渐忘记了“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便是我们真正衰老的开始。
教师板书:人生意义:自觉与了解
人生的境界取决于人生的态度,或者说,人生的态度便是人生的境界。
4.回归单元,深化人生境界
任务(4)请结合《平凡的张鲁》《庸人》《人生三境》等三篇文章来谈谈对人生境界的看法。
三篇文章意在表达,想要创造人生境界,成就最好的自己,必须拿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5.回归情境,解决人生困惑
如果我们能多一些人生的体悟,且悟且得,积极拥抱生活,便可以进入一种境界了。无关衰老,更无关时间。
教师板书:人生的态度便是人生的境界。
6.阅读推荐,形成类文阅读
苏轼的参禅三境界:《题西林壁》《观潮》《赠东林总长老》;林清玄《可以预约的雪》(预约美好);朱良志《秋江待渡》(渡人便是渡己)。
三、教学反思
本单元模块出自《语文读本》(必修五),主题是人生的境界,遴选了四篇文章,分别为《平凡的张鲁》《庸人》《人生三境》《一棵老树》。从文学价值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考量,笔者选择精讲《一棵老树》,以一篇课文带动整个单元的模块教学。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人生的困惑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积累言语经验,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节课通过对话,笔者创设了一个带有困惑性的“单元主题情境”: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是否可以达到人生的境界?怎样实现人生的境界?而这一话题正是当下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困惑的问题。而引导学生“从关注困惑始,到解决困惑终”,完全贴合新课程理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2.围绕 “群文阅读”这一阅读教学理念展开教学
由个体学习走向集体建构,由知识灌输走向寻求共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阅读兴趣和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蒋军晶曾指出,在“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的课堂里,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师要学会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要学会有所取舍。针对这一理念,紧扣“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确立以一篇为主、三篇为辅的教学设计。
3.体现“深度教学”追求内在质量的要求
深度教学是追求内在质量的发展性教学。深度学习的标准之一是学习的自我感标准,是建立在知识理解基础之上的自我回应与反思。从本节课学生的自我回应反思上看,学生通过文本细读与教师引导,基本上理解并接受了“人生的态度便是人生的境界”这一观点。这对学生文本理解能力与人格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4.凸显读本专题化编排特点与教材地位
語文单元模块化,是指突破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将每个单元的数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突出语文教学的整体功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效益。这是苏教版,也是新课程背景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须教材编排的用意所在。以主题为中心进行单元模块编排的语文读本,更利于聚焦任务群学习中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四大核心素养培养的任务设计。
5. 核心主题与核心篇目的确定至关重要
核心素养中第四个素养是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是最高层次的素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正确的英雄与偶像观)、文化自觉的意识(可以平凡,但要拒绝平庸;顺境、逆境或俗境中始终保持清醒)、文化自信的态度(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达成人生境界),都属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这一单元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创建自己的人生境界。
只是“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过于宽泛,过于抽象。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把主题简单化为“人生的态度决定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便是人生的态度”。四篇文章比较下来,无论从文学性本身,还是从利于语言、逻辑、审美、文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棵老树》以其独特的内蕴占据明显优势,所以,核心篇目选择《一棵老树》。
6.细读文本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
陈思和老师曾指出“我们阅读文学,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为熟悉或为陌生的心灵世界。我这里所指的心灵世界,包括两个主体:一个是作家的主体,即作家在创作的背后应有一个完整的理想境界,是作家对作品应达到的境界的期待;另一个是读者的主体,即读者对阅读作品所期待的一种理想境界。”其实,每一篇文学经典都需要进行文本细读,只有细读,才能走进作者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与文本世界,才能透过文本中的人物世界无限接近作者本人世界,只有在细读对话中,才能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形成自我关照与关怀,从而形成一个理想的自我追求境界。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基于任务情境的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ZA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