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角下的初中小说教学实践研究
2021-10-31侍崇珍
侍崇珍
摘 要 小说类文本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考的题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解读小说,探究小说文本内在的深刻意蕴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借助叙事学理论,立足小说的故事情节,从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叙事时空三个层面,探究小说文本的独特性。
关键词 叙事学理论;小说教学;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紧扣文体特征进行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小说作为文学类文本的一种特殊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阅读素养。特别是初中教材中的一些经典的小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紧扣小说的文体样式,找准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读出经典小说的深刻意蕴。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根据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进而确定学习的内容和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模式化的套路之中。随着现代小说的出现,固定化、程式化的小说解读方式很难适应当下小说的解读。笔者认为小说解读需要从传统的讲授“说什么”,逐步转化为关注“怎么说”。下面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借助叙事学理论中的叙事重复、叙事视角、叙事时空三个角度探究小说的艺术魅力。
一、关注叙述重复,体悟小说的形式
“重复叙事”的方式普遍存在小说文体中,并且起到了多样化的艺术效果。小说中的“重复”主要表现在叙述故事情节的重复、叙述的腔调回环往复、叙述语境前后勾连。简单概括,小说叙事重复主要为事件和言语的重复。
首先,注重情节结构的重复。小说中往往有意无意间对一个故事情节或者细节进行反复叙述,从而将小说不断地延宕出去。在经典小说文本阅读中,学生需要对重复的叙事情节进行抽丝剥茧地分析,找出前后的关联性,从而体悟重复叙述的艺术魅力。比如,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收录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小说本身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落魄书生最终穷死、饿死。”但是,鲁迅先生却将这一简单的故事通过重复的方式,反复设置矛盾冲突,从而让故事跌宕起伏。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不妨有意识地让学生梳理情节过程中,体悟小说个性特征。比如,学生发现文本用了13个段落,主要叙述了三个情节:1.酒客和孔乙己之间反复的矛盾冲突;2.孔乙己与孩子之间的反复不和谐;3.掌柜与孔乙己之间的反复纠葛。可见,在主要的三个情节之间,作者反复设置矛盾冲突的同时,在重复叙事。比如,为了刻画孔乙己遭人取笑,小说多处重复这一情节。学生前后梳理一共反复了三处,分别为:掌柜和酒客一样经常调戏孔乙己;掌柜一直念叨孔乙己欠下的十九个钱子;被打断了腿到酒店讨酒喝的孔乙己,仍然遭到掌柜的取笑。小说没有一下子揭示出人物的命运,而是不断地把“孔乙己”逼上被笑、被欺、被侮的地步,从而将人性的丑陋显露出来。
其次,注重言语前后的重复。小说阅读最终以语言的品味为宗旨。经典的小说往往运用重复的语境,让平淡的文字更凸显出个性。教师需要抓住经典的“重复语”,引导学生前后勾连起来品读。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多次出现“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一的话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之与小说前后的情节勾连起来品读,从而体悟不同语境下的深层语义。同样,《孔乙己》中也多次出现掌柜的那句“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学生可以前后勾连起来朗读,体悟人物的个性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抓住掌柜这一句话,从侧面分析“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具体为:1.面对掌柜的取笑、侮辱,孔乙己表现出与生俱来的抗拒。当掌柜取笑他又偷东西的时候,孔乙己应了一句“不要取笑”,可见孔乙己对酒客、掌柜的欺凌和侮辱有着清醒的认识。2.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孔乙己面对酒客反复地说自己“窃书”的时候,他极力争辩,维护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的尊严。
由此可见,小说中叙述重复可以延宕故事情节,增加叙事张力,丰富小说的叙事内容。在小说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揣摩,体悟小说言说方式的独特性。
二、关注叙述视角,重构小说的价值
在叙述故事过程中,作者往往选择特定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故事,立体地呈现出真实的生活。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叙述视角,深刻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让文本内容更加灵动,结构更加灵活,叙述视角还会在不同人物之间进行转化。
转化叙述视角,重构小说价值。经典的作品往往会在不同人物之间转换视角,从而全面展现出故事的全景和人物的复杂性。在小说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朗读、改写、续写等形式,转化叙述视角,填补文本的空白,体悟小说作品的价值。比如,学习《孔乙己》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文本,让学生以酒客、掌柜、酒店小伙计“我”的身份对文本进行改写,形成脚本。学生围绕这三个叙述视角,进行课本剧的扮演,从而体会不同的视角下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朗读、改写、表演、比较、辨析中,深刻体悟到作者选择“我”(酒店伙计)的视角展开叙述的用意。具体为:作者不仅仅表达的是对科举制度下底层读书人悲惨命运的同情,还想通过“我”的举动表现“看客”内心的冷漠、社会的冷漠。
可见,叙述视角不仅仅是作者叙述的角度,也是读者体悟文字内核的金钥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叙述者的“眼睛”走进文本,“看”到文本背后的多元内涵。
三、关注叙事时空,体悟小说的张力
经典的小说往往灵活运用叙事时间,注重多重空间的创设。在小说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留意叙事时空的转变,品味小说艺术张力,体悟作者的独具匠心的用意。
首先,抓住小说叙事的时间,体悟小说叙事的灵活性。小说的叙述时间主要分为故事时序和叙述时序。不同的小说,作者往往采用不同叙述时序,突显出作品的写作重点和意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住作者的叙事时间,体悟其与小说中人物、主题之间的关联。比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学生初读文本可以梳理出小说的文脉为:小时候,菲利普一家生活状况以及对于勒一家盼望(设置悬念)——于勒的经历,菲利普夫妇心理转变(插叙)——于勒的来信和全家人的旅行(反复强化)——偶遇于勒,菲利普夫妇态度根本变化(前后反差)。在梳理中,学生会发现作者有意打破时间的线性逻辑顺序,采用了非线性的、立体化的时间,对故事进行重新排列,延长了叙事节奏,拉长了读者阅读期待。
其次,抓住小说叙事的空间,体悟小说意蕴多重性。经典的小说往往设定的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故事场景,展开不同空间维度的故事叙述。比如,还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小说中设置了三个故事场景,分别为“大海”“船上”“岛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這三个场景,体悟时空的转变下人物心境的变化,进而深度解读出小说的主旨。比如,小说开篇“海边”,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的情况下还每一个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去散步,并且对着大海表达出对“于勒”归来的期盼。这就可以看出作者有意识地将人物放在阔大的空间中,含蓄地表达出人物内心无穷的渴望。可见,在小说阅读中,教师需要抓住场景的设置和时空的变化,剖析出其中蕴含的隐喻意和象征义。
综上所述,经典的小说往往采用一定的叙事的方式,彰显出文字的张力。在小说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叙事学视角出发,透视小说文学样式的独特性,读出经典作品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