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位之思的艺术创作方法研究

2021-10-31刘宝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

刘宝兰

摘 要:“出位之思”源于钱钟书对德语Andersstreben的翻译,指艺术间相互交流、借鉴的艺术现象。同时这一概念也是符号学理论中的重要构成。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艺术家的创作发现,出位之思不仅仅是符号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方法论来指导艺术创作。基于此,通过对出位之思创作概念的辨析与归纳,以期在艺术创作中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观察视角,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出位之思;媒介材料;艺术创作

目前当代艺术发展迅猛,各艺术体裁、媒介材料之间的壁垒在艺术的发展与变革中不断被打破。而在求新求变的艺术创作氛围下,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艺术家,亦有着大量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不断被挖掘。在艺术的发展中,思维和观念在作品中的体现必然需要相应的媒介为载体。因此,艺术创作媒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媒介之间也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像电影这门艺术就融合了影像、音乐、绘画、文学等媒介。

一、从康定斯基看出位之思

绘画也可以有“音乐性”。许多杰出的画家把色彩与声音相互比拟,认为色彩与声音一样可以给人以激动、柔和、欢快和悲哀等感觉。康定斯基的艺术主张是“画”音乐,他认为色彩和声音、线条与节拍的韵律之间逻辑相似。其作品《构成第八号》(图1),主要由点、线、面等元素构成。其中每一个大小不一的点都会产生不同效果的音律变化,不同宽度、锐度的线可以表示乐器的高低音与声音的强与弱,面的分布可以想象成一个个音乐片段。点构成线,线又组成了面,作品中充满着点、线、面的“交叉回响”。画家保罗·克利同样爱好音乐,在包豪斯学院任教时,常常借用音乐“旋律”授课。后人曾把他的绘画作品与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夜后咏叹调)相结合,展示于法国波尔多,通过现代媒体呈现出音乐与色彩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

另一位抽象大师蒙德里安的绘画作品《百老汇爵士乐》直接用音乐命名,其以颜色为主要构成,由大量的黄色为主,少量的红色和蓝色为辅。这种色彩带给视觉的快感,就像音乐给听觉以快感一样,营造出了极强的节奏变换。节奏不只是音乐的概念,在绘画艺术中也经常被用来表达对画面的感受。

试图在绘画中采用特殊的构成形式以达到一种音乐效果与出位之思的艺术追求相吻合。赵毅衡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指出,出位之思是任何艺术体裁中都可能有的对另一种体裁的仰慕,是在一种体裁内模仿另一种体裁效果的努力,是一种风格追求。佩特把出位之思定义为艺术部分摆脱自身局限的倾向。为此,本文从艺术部分摆脱自身局限的角度出发,探索出位之思的艺术创作方法。

二、艺术体裁与出位之思

音乐对绘画有着同样的仰慕。绘画作品中的节奏的变化,就像音乐中的不同节拍。在色彩音乐的发展中,亚历山大·拉兹罗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他把音乐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发明出了色彩钢琴,它能在演奏过程中投射彩色图像来配合音乐,达到听觉与视觉相互交融的艺术效果。他的著作《彩色光线-音乐》对后世音乐与色彩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拉兹罗在音乐中追求色彩的视觉体验,正是音乐对绘画的“出位之思”。

艺术间相互交融、模仿的现象,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得以体现。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画家乔尔乔内曾与一些雕塑家发生过争论,争论的内容是绘画与雕塑这两种造型艺术在表达方面的优劣问题。英国思想史研究者彼得·沃森也在《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一书中提出:到底是绘画高于雕塑还是雕塑高于绘画?众所周知,14世纪之前的绘画与雕塑不同,绘画是趋于平面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乔托最早开始用明暗来表现立体的空间感,进行透视的探索,直到达·芬奇时,科学透视法正式形成。值得注意的是,绘画与雕塑之争使画家不仅突破了传统绘画的观看方式与思维模式,还发明了科学的透视法则,让二维平面的绘画呈现出三维的立体效果,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绘画在模仿雕塑,是否也存在雕塑模仿绘画的艺术现象呢?格林伯格把“新雕塑”定义为绘画式雕塑。格林伯格认为,现代主义的感受力尽管拒斥任何种类的雕塑式绘画,却允许雕塑成为它想成为的绘画。在这里,由于雕塑这种媒介独一无二的具体性和真实性,禁止一种艺术进入另一种艺术领域这一点就被悬搁了。雕塑可以将自己限定在二维的平面上(就像大卫·史密斯的某些作品那样),而不需要感到跨越了其媒介的界限,因为眼睛能够识别二维平面中所提供的东西(事实上呈现出三维的样子)。由此可见,雕塑正是通过强化线条进而模仿绘画的。“新雕塑”将作品呈现在二维平面上,突破了传统雕塑的限制。

出位之思的艺术追求不仅出现在西方艺术中,早在中国的北宋时期就有所体现。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文人画的出位之思体现了诗与画的融合,画家通过削弱画面的线条、色彩、明暗等忠实再现客观事物的因素,使画面疏简而富含意趣,趋向表现,从而达到“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而诗情画意不仅体现在文人画上,还多次用于建筑中。如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的设计,房顶与墙面形成了强烈的灰与白、线与面的对比关系,徽派建筑中的留白与极简主义的审美主张在其建筑物中大胆呈现,使其表现出了江南地域的传统建筑韵味,亦符合当下时代的审美潮流。

三、媒介材料与出位之思

出位之思的创作方法在媒介材料上同样适用。在传统观念中纸本材料作为绘画的载体,一张空白的纸就是二维空间,而当纸张变为三维立体时,则呈现出纸本材料对自身特征和用途的跨越,即“跨媒材”。“跨媒材”审美既是对创作思维方式的革新,还带给艺术家全新的艺术体验。在《我的玫瑰》作品中,林延就将纸张层层折叠变幻成玫瑰的造型,使得原本平面的纸张变得有空间感。这使纸张突破了平面的限制,成为有真實空间的实体。总之,在保持纸张本身特征的同时,林延试图模仿雕塑的空间感。在这里,“跨媒材”创作不单单是二维平面对三维立体的仰慕和模仿,其实质是纸本材料对雕塑材料的出位之思。由此可见,出位之思不仅体现在艺术体裁中,还经常作用在不同媒介材料上,起到突破材料限制的作用。

艺术家胡伟在他的“海礁”系列作品中,广泛地使用宣纸。他把宣纸和纤维混在一起碾压,再经过土质颜料、水与金属渣的混合浸泡,利用宣纸柔软、易产生不同肌理质感的特性,把原本轻薄的宣纸制作成金属般的厚重感。这样既保留了纸张的松弛与形状的多变,同时又有金属般的坚硬和做旧,这种创作方法就是宣纸材料对金属材料的出位之思。

报纸是艺术家王雷创作的主要材料,他以报纸为原材,用纸搓成“线”,再由“线”去编织“坚固铠甲”。王雷的《兵者无形》(图2)中铠甲象征着英雄,英雄被符号化了。由无数英雄事迹堆砌成英雄的具象,那么这是真实的英雄还是被塑造而成的英雄呢?纸张会消逝,英雄也不知所踪,一切历史都会成为过眼云烟,只剩下一具空壳铠甲,似乎还在传承着不屈的精神和英雄的遺志。报纸对编织材料的仿制而制成的织物材料与金属材料属性的矛盾对比,形成了多元的指向和隐喻。

四、结语

不难发现,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经常使用“出位之思”的创作方法,在遵循原本体裁、媒介材料特征的同时,还追求另一种体裁、媒介材料的艺术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艺术创作中,媒介材料一直作为创作中的手段和工具隐藏在画面中,而在材料艺术中,媒介材料从“幕后”走上“舞台”,功能身份从原先的透明媒介转化为语言主体,其自身的语言价值得以突破。

出位之思作为艺术创作方法,不仅提供了跨体裁、跨媒介材料的思维方式,而且打破了体裁、媒介材料之间的界限,为当代艺术创作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龙迪勇.“出位之思”与跨媒介叙事[J].文艺理论研究,2019(3):184-196.

[2]潘建伟.论艺术的“出位之思”:从钱仲书《中国诗与中国画》的结论谈起[J].文学评论,2020(5):216-224.

[3]张天佐.物的诗意:当代综合材料绘画的物质语言嬗变[J].美术观察,2019(12):70-71.

[4]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M].吕澎,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5]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M].沈语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弗莱.罗杰艺术批评文选[M].沈语冰,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7]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艺术创作说明
“融合”不等于“覆盖”
探究锡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黄河口芦苇画的文化生态环境研究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真丝手绘创作——丝绸上的奇光异彩
浅谈戏剧灯光创作中的观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