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靖江王陵神道石刻在当代首饰中的应用研究
——以作品《武士控马》为例
2021-10-31赵文敏广西艺术学院
赵文敏 广西艺术学院
靖江王陵作为“岭南第一陵”,是中国南方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陵墓及宗亲墓葬群之一,其现存神道石刻为当今研究明代封藩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神道石刻工艺的历史文化传承受到严峻考验。在设计呈多维度发展的当今,当代首饰设计从材质、色彩、功能、技术等诸多方面出发,注重叙述性与交互性的表达,打破了传统首饰以贵材质的简单结合的边界。回顾当代首饰艺术的发展历程,亦是在化古朽为新生的过程中探索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契合点。
《武士控马》
一、《武士控马》石刻概述
马的形象自原始社会起就已融入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在古代,马一度成为行军打仗、交通运输、劳动生产的重要牲畜之一。因此,马的形象也常常出现于历朝历代的石刻作品之上,如唐太宗墓中的《昭陵六骏》石刻、西汉名将霍去病抗击匈奴的石刻作品《马踏匈奴》等。《武士控马》石刻极具地方特色,石刻中马的形象比控马的武士矮小,属桂林靖江王陵所特有。其矮马的形象稚拙有趣,并不是特意地艺术加工,而是广西德保等地出产的矮马,供历代靖江王们使用。陆秋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藏双乘骑羽人纹铜鼓》一文中,关于铜鼓装饰中乘骑的造型上也对这种矮马进行了描述,足见当时广西本地饲马业的兴盛,是历代靖江王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二、《武士控马》石刻造型的设计美学分析
《武士控马》石刻作为明代靖江王藩王地位的政治象征,其造型集明代藩屏特色之大成。基于对该造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发掘明代神道石刻艺术与当代首饰艺术的契合点,在当代首饰实践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武士控马》石刻的自然美
石刻作品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所留下的可视化、可触摸的艺术创作,生动形象地表述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以石为刻,凝聚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哲学内涵。由于广西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大自然赠予了其不同于中原各陵所用的花岗岩、汉白玉等石材。因此,《武士控马》石刻选用的石材本身的特殊性也赋予了其一种跨越时间、跨越历史的天然粗犷之美。明代工匠因地取材,以形取势,赋予石刻作品自然生动之美。
(二)《武士控马》石刻的稚拙美
吴东升于《论明孝陵神道石象生的艺术风格》一文中,从明孝陵所处的年代背景、思想文化、石刻材质等方面对明孝陵神道石刻中石马的风格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总结出孝陵石马朴拙、写意的风格。靖江王陵《武士控马》石刻很大程度上沿袭这一风格特点,其石刻吸收了原始时期的纯真、朴实,在石刻造型上寻求稚拙朴实的风格,在意象写意的基础上又不失对细节的雕琢刻画,这也是明代工匠独具巧思、开拓创新之处。李詹璟萱在《西方当代首饰设计的去贵重化倾向》中认为:“西方当代首饰反传统的最初始出发点即是材质上的去贵重化,进而拓展到形式上的去贵重化。”明代神道石刻在以自然取材与表现形式追求返璞归真的艺术风格上,与西方当代首饰去贵重化的观点不谋而合,彰显了石刻的稚拙美。
(三)《武士控马》石刻的古朴美
《庄子·山木》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庄子崇尚归于素朴的内在美学。明代神道石刻在继承了汉唐石刻浑厚古朴的风格上发展与创新,《武士控马》石刻的古朴美,不仅得益于历史赋予石刻以古朴的痕迹,还体现在明代工匠们直接进行的手工雕琢,给予石刻以生命,使得每一件石刻具有独特的古朴美。明代工匠的匠心,是当今冰冷的机器无法取代的。
三、《武士控马》石刻造型在当代首饰中的设计实践
当代首饰艺术中叙事性的表达构建了作品与人的交流,迎合了当代人们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双重需求,这与石刻所传达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激发着人们的回忆、情感及想象,触动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
(一)设计形式与创意
本文以靖江王陵中庄简王陵神道石刻的排序为参考依据,以陵门前的1对守门蹲狮为起始,穿过陵门到达神道主体,两侧的石刻从1对华表起,共计10对石刻,3对在桥前,7对在桥后。《武士控马》石刻居于桥后偏中的位置,足见其当时的身份之尊贵。
在深入了解《武士控马》这一明代石刻所承载的艺术价值的同时,作品《武士控马》的设计形式以“手”为切入点,在作品中设计活动结构,其在造型和佩戴符合人体结构的前提下,增强佩戴者与作品的交互性与趣味性,使得首饰的语言更加丰满。
古有“天子驾六”的礼制,以凸显王权视马匹为征服和权力的象征。作品的设计创意源于对古代马匹造型背后所代表的王权礼制的思考。武士以手控马,而佩戴者则以手掌控制“武士”控马,寓意着掌控和被掌控之间的深刻内涵,引人深思的同时给人们一种掌控物件的心理乐趣。
(二)制作工艺及制作流程
《武士控马》石刻鲜明的艺术特征,首要在于对石马与武士石刻形象的刻画。而首饰的形制与庞大的石刻相比似乎显得微乎其微,这也在设计制作和工艺上增加了难度。因此,在首饰制作过程中,选材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武士控马》作品的制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流程:
玉石雕刻。(1)选取石料。从颜色、明度、石材可塑性出发,作者选取与《武士控马》石刻石材特性相符的黄龙玉。黄龙玉在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断裂的纹理,内部纤维呈岩石结构。(2)提炼《武士控马》石刻石马与武士的形象,设定其在首饰作品中合理的比例,在雕工上还原其稚拙朴实的特征。
首饰锻造。(1)确定佩戴上以“手”为参考,对作品的佩戴结构进行设计制作,主要包括镶口设计、指部尺寸、活动关节设计等。(2)锻造与焊接,即把绘制设计的结构图一比一还原于等大的银片上,用锯弓、锻造锤等工具进行锻造以定型,然后对设计部件进行焊接工作。(3)打磨与抛光,将焊接完成的部件,逐一清洁处理,用锉刀等工具进行粗略的打磨后,使用目数不同的砂纸卷(400~2000目)配合金属首饰抛光工具,如金属首饰抛光机、抛光蜡等对首饰部件进行抛光处理,以达到镜面的效果。
首饰镶嵌。(1)使用相应尺寸的镶石火漆球配合火枪软化火漆球以固定首饰部件。(2)利用镶嵌錾刻工具在了解石材的特性下进行精细的镶嵌工作,以达到石材与部件的完美契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武士控马》石刻作为明代靖江王陵神道石刻的代表,反映着明代封藩制度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等多方面内涵。通过将其造型所承载的艺术价值应用于当代首饰的设计实践,在开拓当代首饰设计创新思维的同时,弘扬了传统石刻工艺中优良的匠人匠心的基因,有助于神道石刻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唤醒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