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患者实行精准化双线护理的效果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10-30王蕾魏爱玲
王蕾,魏爱玲
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宁夏银川 750011)
胫腓骨作为人体承重的重要骨骼,由于应力较集中,解剖形态特殊,胫腓骨骨折是骨科临床中最常见的四肢骨折类型之一[1],主要是由直接暴力引起的胫骨与腓骨同时骨折,部位发生在胫骨平台以下至踝以上部分,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以局部肿胀、疼痛、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创伤大、痛苦大等特点。目前,骨牵引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折是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骨折的发生会造成局部软组织发生缺损,血液供给较差,护理不当容易造成感染,导致骨折愈合延迟,甚至引发截肢等严重不良后果。由于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周期较长,长期卧床、术后疼痛、恢复缓慢、生活无法自理等因素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生理障碍及心理障碍,影响治疗依从性,不利于临床治疗效果[2]。多数骨折患者缺乏康复治疗机制与技能的必要认知,对术后工作生活各方面适应较困难,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因此,选择科学、有效、及时的健康宣教和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生理、心理和躯体功能恢复,对胫腓骨骨折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术后有效护理可以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效果,保持患者身心健康,从而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3-4]。随着当代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护理服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精准化双线护理模式基于互联网背景,强调个体化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具有针对性且科学高效的康复护理措施。本研究探讨和分析了精准化双线护理应用于胫腓骨骨折患者取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26~57岁,平均(42.26±7.01)岁;自然摔伤20例,交通伤害31例;左侧患肢26例,右侧患肢25例。观察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26~55岁,平均(42.03±6.95)岁;自然摔伤22例,交通伤害29例;左侧患肢24例,右侧患肢2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1)经X线片和临床表现确诊为胫腓骨骨折;(2)均行骨牵引固定术治疗。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疾病或既往心理疾病史;(2)陈旧性胫腓骨骨折;(3)语言障碍或听力障碍。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包括遵医嘱循序渐进地进行早期关节轻微活动、借助双拐下床活动,助行器辅助不负重行走,无负重独立行走,康复期间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接受精准化双线护理,具体实施如下。
1.2.2.1 术前护理 科室成立康复护理小组,由科主任、主治医师、康复医师及护理人员组成,明确各成员职责,定期进行康复护理培训,确保护理流程准确。积极与患者沟通,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建立患者的精准化护理手册。
1.2.2.2 双线教育 护理人员基于微信等线上平台创建线上交流群,搜集与胫腓骨骨折相关的图文讯息并在群里推送,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在线问答等形式对患者进行线上施教,让患者了解胫腓骨骨折骨牵引固定术的治疗过程、康复干预方面的基础知识、治疗期间的相关护理常识与注意事项。线下发放骨折术后护理常识健康手册,通过指导阅读、讲解康复训练要点、分解并示范康复训练活动相关动作,直至患者明确规范动作。为了检查健康宣教的效果,可借助微信公众号发布电子问卷。
1.2.2.3 心理干预 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了解每例患者存在的疑虑和困惑,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进行精准化心理干预,及时给予安慰、鼓励。护理人员建立同伴线上心理支持,挑选以往出院且康复良好的患者进行线上交流,通过分享以往康复效果良好的病例来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联系亲友进行探视,使患者情绪得到舒缓,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康复锻炼。心理干预总共维持8周。
1.2.2.4 术后护理 帮助患者保持合适的术后体位,缓解肿胀等问题,定期让患者翻身,保持病房干净、整洁,预防压疮发生。指导患者术后排便的方法,告知患者需要注重休息。
1.2.2.5 疼痛护理 大部分患者骨折创伤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疼痛,护理人员应严格检测患者体征与病情变化,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疼痛,定期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实施精准化疼痛护理措施,中重度疼痛患者需遵医嘱使用药物镇痛,轻度疼痛患者可通过转移注意力方法如观看视频或轻音乐来减轻疼痛感。
1.2.2.6 饮食护理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根据个体差异及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精准化饮食指导,可适当增加奶制品、肉类、蔬菜水果、海产品的摄入量,多食富含维生素与高蛋白食物,忌酒、茶、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膳食营养,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恢复。
为了深入了解课程建设对于教学各方面的影响,我们选取了部分师生做了问卷调查,参与问卷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中有的课程进行了课程资源建设,参与问卷的老师有课程建设的经历。问卷调查分析如下
1.2.2.7 精准化牵引护理 护理人员根据适宜的牵引重量与方向科学指导患者进行牵引治疗,牵引重量约为患者体重的1/7,根据患肢长度进行科学的牵引治疗,避免发生过度牵引等不良事件发生。患肢在布朗氏架上要保证牵引力方向与股骨干纵轴方向一致。牵引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指甲、趾腹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强弱。牵引针针眼要每天进行消毒以防感染发生。
1.2.2.8 线下康复锻炼 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状态实施合理、兴趣爱好制定精准化康复锻炼计划。术后2~7 d,每天2组踝关节屈伸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每组10次;术后2~3周,膝关节<30℃轻微主动屈伸锻炼;术后4~8周,骨痂形成,可增加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以不痛、轻度劳累的为前提,逐步增加锻炼频率、强度、范围。
1.2.2.9 出院线上护理 建立患者随访制度并严格执行,定期电话随访咨询患者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专业性指导。与患者家庭保持联系,通过家人朋友督促患者每天坚持康复训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嘱托患者定期回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
1.3.1 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骨牵引时间 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评估患者锻炼前及锻炼3个月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包括跛行状态、支持状态、绞锁感、稳定性、肿胀程度、上行活动、下蹲活动和疼痛度8个维度,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膝关节功能越好。比较两组患者的骨牵引时间,其中牵引时间按照患者的骨痂生长速度和程度分为30岁以下、30~60岁和60岁以上这3个组。
1.3.2 功能锻炼依从性及住院时间 功能锻炼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其中,完全依从是指患者在4个月内能主动按时、按量完成规定训练任务;部分依从是指需要家属或护理人员督促下才能完成规定训练任务;不依从是指患者自行减少或放弃规定训练任务。总依从率=(完全依从数+部分依从数)/总数×100%。通过查找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1.3.4 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采用生命质量QOL-C30量表记录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情感需求、认知活动、精神紧张和自尊4项内容,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四项。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数×100%。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骨牵引时间 锻炼前,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锻炼后,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较锻炼前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骨牵引时间比较,观察组30岁以下、30~60岁和60岁以上3个年龄段患者的骨牵引时间均较对照组骨牵引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骨牵引时间比较
2.2 锻炼依从性与住院时间 观察组的锻炼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2=4.939,P<0.05)。见表3。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3.81±4.26)d明显短于对照组(22.57±7.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2,P<0.01)。
表3 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 例(%)
2.3 疼痛评分及情绪评分 两组患者术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24、48、72 h疼痛程度均随着时间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均不同程度降低,且观察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分
表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情绪评分比较 分
2.4 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QOL-C30量表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QOL-C30量表在情感需求、认知活动、精神紧张和自尊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2.16%,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2.3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12,P<0.05)。见表7。
表6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QOL-C30评分比较 分
表7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由外力撞击导致的长骨骨折之一,骨折手术、术后疼痛、康复治疗及医院陌生的环境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心理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传统的护理模式已不能较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如何提高医疗效率、质量和医患关系成了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精准化双线护理是一种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的新型护理模式,具有个性化及高效性等优点,双线护理基于互联网背景的现代化媒介平台,可以对患者开展高效、科学、多形式的健康宣教和康复指导。护理人员通过线上医护图文教育,在微信等线上平台上分享有关胫腓骨骨折相关护理和康复知识的图文链接,并督促患者查阅,这种视听教育相结合的快捷方式,实现了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分析,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精准化护理则基于患者的不同情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快身体机能的恢复。
胫腓骨骨折骨牵引治疗、功能锻炼和术后康复指导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的关键。胫腓骨骨折通常不会累计膝关节,但是由于患者长期卧床、骨折部位肿胀疼痛使下肢活动减少甚至没有,从而导致膝关节腔产生一定程度的粘连,继而出现相关活动肌肉萎缩,表现为活动障碍。有研究显示,胫腓骨骨折术后早期进行积极地骨牵引治疗和康复锻炼,有助于骨折愈合,促进骨折部位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帮助恢复患肢正常功能[7-8]。然而多数骨折患者的牵引护理和康复锻炼意识薄弱,自我护理能力较差。因此,临床上需要结合一定的护理干预手段,加强患者的康复锻炼,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采用精准化骨牵引护理和康复锻炼,为患者设计个性化的系列行动,在院时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运动指导,同时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及时调整康复运动护理方案,出院时通过线上平台比如微信等软件进行院外康复锻炼指导,督促患者进行每天运动打卡,促进患者保持健康行为。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精准化双线护理,有助于缩短患者的骨牵引时间,提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该护理模式下观察组患者的骨牵引时间较对照组短,膝关节评分较对照组高,提示精准化双线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有效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胫腓骨骨折患者大部分都具有较明显的疼痛感,使患者容易出现抵触治疗的情况,不利于术后病情的恢复效果。术后疼痛主要是由手术创伤、炎性反应导致,疼痛程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等关系密切[9-10],因此在术后的镇痛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特点辨证施治相应的疼痛护理措施。本研究采取的精准化疼痛护理通过与患者交流病情,了解患者产生疼痛的原因及程度,对于轻症疼痛患者采用听音乐等转移注意力方法自行预防疼痛且在疼痛出现时能够及时自我护理,对于中重度疼痛患者给予镇痛镇静药物[10]。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精准化疼痛护理,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均随着时间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不同时间点下比较,观察组的疼痛降低程度均比对照组大,提示精准化疼痛护理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感。
患者术后由于疼痛或病情恢复缓慢常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询问其产生不良情绪的具体原因,从而采取精准化的心理疏导,安慰、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改善心情。精准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等情绪优于对照组,提示该护理模式可以及时帮助患者纠正负面情绪,有利于帮助患者提高治疗信心。另外,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养病,不能立刻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护理人员通过联系亲朋好友,多探访关心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朋友的热情关怀,从而乐观面对病情,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多方位、多形式的精准化双线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有所缩短,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说明精准化双线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精准化双线护理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通过胫腓骨骨折患者从生理到心理等层面的线上线下评估,强调以人为本,针对性地实行患者从术前、术后到康复的全面护理干预,有效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发展。精准化双线护理在提高医疗效率、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在骨科的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