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中医院药学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模式探索
2021-10-30李玥王育苗赵静孙雅文
李玥,王育苗,赵静,孙雅文
2019 年12 月,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并迅速蔓延。2月11日,WHO 将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正式命名为“SARS-CoV-2”。截至2月29 日24:00 时,全国累计确诊病例79 824 例,累计死亡病例2 870 例。为进一步做好医院药学科工作,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及《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医院药学工作指导与防控策略专家共识(第二版)》(以下简称《医院药学专家共识》)等国家法律法规,我院药学科积极响应,并结合中医院药学科实际工作情况,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模式,供其他中医院药学工作者借鉴参考。
1 应对疫情的药事管理实践与探索
1.1 建立应急预案
参照国家《方案》及《医院药学专家共识》,建立应急药学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应急方案及工作流程。药学科COVID-19 应急预警系统职能分配方案图见图1。图1 药学科COVID-19应急预警系统职能分配方案图
在疫情期间中医院药事管理及药物治疗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①制订、审核治疗及预防用药方案;②审核紧急备药品种的剂型、数量等,审核抢救用药目录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肝肾功能不全等用药;③制定、审核药物安全性监测方案。
1.2 协调各部门有序工作
为积极应对疫情,药学科协调各部门工作,分工协作,最大限度地做好疫情的防控。分工情况见表1。表1 药学科各部门疫情工作分工
1.3 新型冠状病毒药品储备
参照国家《方案》《医院药学专家共识》《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药品储备清单》,根据临床需求,建立本院COVID-19疫情发热门诊备用药品目录,见表2。表2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热门诊备用药品的参考目录
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召开临时会议,讨论并确定临时采购药品目录,保障疫情期间门诊药房药品的供应。
1.4 加强药品管理
1.4.1 发热门诊药品信息汇总
发热门诊药品目录制定后,临床药师参照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2015 年版)》《临床用药须知》、国家处方集、指南及文献等资料,及时汇总发热门诊药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为临床医师和药师及时提供药物治疗支持,确保病人的安全合理用药。1.4.2 加强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管理
抗菌药物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点工作,不合理应用会导致细菌耐药及不良反应的产生。医师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结合CHI‑NET2019 年三级医院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及本院细菌监测报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药学科在疫情期间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国家《方案》指出,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病人,酌情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因此,轻症病人原则上不使用糖皮质激素,依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师应严格审核其适应证,加强管理。疫情期间,我院药品管理措施初见成效,在2020 年1 月处方点评工作中,按比例抽查了部分门诊及出院病历,未发现不合理使用情况。
1.4.3 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
药师应充分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是否存在重复用药、特殊人群用药、超说明书用药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好药学监护,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2020 年1 月30 日一篇《柳叶刀》发文报道的99 例COVID-19 病人中,有43.43% 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国家《方案》中也提出“要注意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相关腹泻、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提示在COVID-19 病人的抗病毒治疗中可能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应引起注意。截至目前,疫情期间我院共上报2例药品不良反应,均涉及抗菌药物,药师为此进一步规范了莫西沙星注射液滴注的使用注意事项,为临床提供参考。1.5 防护
1.5.1 人员培训
自疫情暴发以来,药学科通过微信视频、照片影像、网络学习、院内感染科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员进行防护知识的学习,提高防护意识,并通过考核、学习记录保存等方式督促学习效果。包括:①《新型冠状病毒医院防控》《当前新形势下的新冠诊疗及院感防控重点》等文件学习;②正确佩戴口罩、手卫生、防护服穿脱全员培训;③收看新闻13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现场直播;④好医生《新型冠状病毒防护知识培训》网络学习等。并建立微信群,每天向管理员汇报自己及家庭成员体温,便于及时了解追踪情况。1.5.2 物资配备和防护
严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医用防护服严格分级分区使用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配备物资,缩减值班人员,节约物资。各岗位防护等级及配备物资见表3。表3 医院药学相关人员不同工作岗位防护建议[9]
1.5.3 消毒及废弃物处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方案(第二版)》,门诊采用:①空气消毒,开窗通风30 min,每天2~3 次,或无人条件下紫外线消毒;②每天至少2 次用1 000 mg/L 有效含氯消毒溶液或75% 乙醇擦拭消毒。重点注意门把手、水龙头、键盘表面等高频使用物体表面;③发药后洗手并进行手消毒。静配中心除常规消毒外,还需注意病区药品配送车辆的重点消毒。口罩帽子等医疗废物使用完毕后规范放置在黄色专用医疗废弃物的处置箱中,避免产生院内感染。
2 应对疫情的药学服务实践与探索
2.1 发挥中医药特色,采用传统汤药及香佩疗法
2.1.1 传统汤药——抗病毒1 号、抗病毒2 号
国家《方案》中明确指出COVID-19 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应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针对这次疫情,本院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和优势,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COVID-19 中医药防治推荐方案,拟定了预防COVID-19 的中药汤剂(抗病毒一号及二号),供给有需要的人员,尤其是奋战在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和隔离观察的人员,并接受医院的批量订购。截至2 月22 日,抗病毒1 号已供应550付,抗病毒2号供应490付。见表4。表4 院内协定处方抗病毒1号和抗病毒2号的处方信息
2.1.2 香佩疗法
中药香囊是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整体观念的传承,利用芳香药物“通经走络、开穹透骨”的作用,通过口鼻吸入和皮肤、经络穴位吸收,疏通脏腑经络体系,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居家预防推荐方案》中推荐使用。对于COVID-19 易感人群或者已出现呼吸道症状的人群,均可以应用中药香囊提高免疫力预防新冠肺炎。为应对疫情药学科联合儿科推出院内原有中医药特色疗法——香佩疗法,包括藿香、苍术等11种芳香化湿类药物,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发挥避秽浊、防御疾病的功效,用于COVID-19的预防。2.2 慢病服务
为了减少疫情交叉感染风险,减少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他稳定期需要长期用药的疾病的病人就医次数,落实《市医保局市健康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门诊处方报销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门诊中西药房为病人开通2 个月的长期处方取药通道,方便病人就医。药师通过加强医嘱审核,做好“四查十对”,避免超剂量、超适应证及重复用药等,确保病人的用药安全。2.3 药品配送服务
推出快递物流服务,减少疫情期间病人出行频率,通过手机app 下单进行药品配送服务,从而避免了感染暴露的风险。临床药师准备温馨提示卡片,告知病人煎煮方法、服药时间、药品贮存、饮食禁忌的信息,为病人提供贴心的药学服务。2.4 网络宣传及电话咨询服务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COVID-19 疫情的科普宣传和用药指导工作,消除群众恐慌情绪。通过微信平台宣传、电话咨询等方式解答病人及医护工作者疫情期间用药及对疫情防控方面的问题,保障疫情期间安全合理用药。3 讨论
疫情发展以来,药学科迅速响应国家、医院政策,加强人员防护和管理,协调各部门工作,做好COVID-19 药品储备和管理工作,保障用药安全性、合理性。同时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药学服务。另外,COVID-19为中医“疫病”范畴,中医医院更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开展传统汤剂、艾灸、熏蒸、香薰等中医治疗方法,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然而,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国家医疗大背景下,我院药学科虽然引进了自动摆药机等智能化设备,但整体上智慧药学的发展仍存在不足之处。药学科今后仍急需积极提升信息化管理理念,并不断推进现代化全流程药学服务体系的建设,如借鉴临床药学用药建议模块设定、药库条形扫描全程精准化物流信息等服务实践,以便为病人提供更便捷的药学服务。面对COVID-19疫情严峻的考验,作为医务工作者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与疫情抗战,不仅要做好自身安全防护,更要加强医院药事管理、提供优质药学服务,为病人的合理安全用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