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狂人日记》的翻译研究

2021-10-29镇燕妮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概念隐喻

镇燕妮

内容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本文以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翻译文本为基础,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翻译技巧,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语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其中的隐喻,探讨如何将这些英语语料准确地翻译成中文,使译文更加符合原文的意思。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鲁迅的小说大量运用了隐喻的写作手法。鲁迅的作品被许多人翻译过,这里选取的是由杨宪益和戴乃迭共同翻译的译文,翻译的文字反映了鲁迅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

关键词:概念隐喻 鲁迅小说 翻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 认知隐喻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传统的研究中,隐喻一直被认为仅仅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和修辞手法。然而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文学之父,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通常反应了那个年代的人们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最终导致的社会悲剧。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下,简要介绍了概念隐喻。根据给出三个不同的例句, 将所涉及的方法总结为直译、替换和意译三种隐喻翻译策略。本文就以杨宪益的英译本为例,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了解如何翻译才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一.概念隐喻理论

1.发展历程

隐喻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西方对隐喻比较系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经典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从这个时期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学者们主要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隐喻,认为隐喻只一种修辞手法,然而忽略了隐喻在人类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其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最早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这一著作开启了以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先河。这本书中“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 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 (Lakoff & Johson, 1980) 认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体现于语言,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及行动。他们认为隐喻是思维层面的问题而不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是从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这个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2.基本内容

Lakoff使用如下术语阐述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域、始源域、目标域、意象图示、恒定假设、映射。这个理论认为,概念隐喻就是用“始源域”来描述“目标域”。所以,隐喻实际上就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之间的系统映射。这种映射通常是基于经验的系统的概念映射。人们通过经验形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然后把抽象的思想用更为熟知的事物来表达,也就是通过源域来理解目标域。

Lakoff把概念隐喻分为以下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指的是通过一个概念来构建另外一个概念,如,Time is money;方位隐喻是指运用诸如上下、前后、远近、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概念来组织另一概念系统,如,Were in high spirits;本体隐喻是人们将模糊抽象的感情、思想、心理活动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最典型的本体隐喻是容器隐喻,如,go abroad。

3.概念隐喻理论对翻译的指导

概念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认知表达,概念隐喻的翻译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需要分析隱喻在源语言文本中的具体意义,然后通过重新建构再进行翻译,使读者真正地理解隐喻在源语言文本中的真实意义。由于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风格和文化习俗,会导致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但是人类再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也会有相同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因此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存在着相同的概念隐喻。因此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语境中,译者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源语言和目的语的概念隐喻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直译,在其相似的情况下选择替代,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意译的策略。

二.概念隐喻与翻译

1.直译

由于各国文化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语言的翻译过程中也会保留原有的喻体。在隐喻翻译策略中,最常见的是在目的语中翻译出相同的隐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可以被称为“直译”的翻译方法,这也是最常见的翻译方法。隐喻的意象相同,因此可以在目标语中保留原喻体, 并和原文中的隐喻表达形成呼应。在不同文化里拥有相似或相同的概念隐喻,进而拥有相同的意象,运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可以保持对等的形象与风格,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例1 原文: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狂人日记》p9)

杨宪益译:When I went into the study,they locked the door outside as if cooping up a chicken or a duck.

译文通过直译的方法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从字面意思来看,鸡、鸭、狼、狗等动物在人类思维中拥有同样的经验结构,此处的动物隐喻在读者的理解中拥有一致的意象,因此,译者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象,直观清晰,更真实的呈现当时的情况,更符合原文的语言特点。

2.替换

还有一种翻译策略是用目标语中相应的喻体替代原语言喻体, 也可以称之为替换。 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 语言隐喻化的普遍原理证明, 不是所有的目标域都可以在目标域或源域中找到相对应的词语, 这时我们可以根据人类的经验,找到一种与目标域意思相似的词语,用来替换进行翻译。

例2 原文: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狂人日记》,p130)

杨宪益译: My flesh crept. The way she had fixed me with her eyes made a shiver run down my spine.

语言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表达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在字典中,“悚然”一词出自《三国演义》,释义为形容非常害怕的样子。而“芒刺”的第一种意思是草木茎叶、果壳上的小刺,第二种意思是比喻隐患,还有一个意思是比喻言辞尖刻。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找不到相同的意象时可以采取代替的翻译方法,寻找一个相似的词语。因而,杨宪益父母把悚然翻译成 “creep”,“creep”原本是表示“爬行,蔓延”的意思。把芒刺翻译成“shiver”, “shiver” 原意是指“颤抖”的意思。此处翻译使用了身体隐喻,悚然和芒刺都变成了一种身体动作,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这种如芒刺背的感觉。

3.意译

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 并非所有源语中的隐喻都能在目的语中找到。虽然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其比喻意义是相同的,也可将这种翻译方法称之为“意译”,但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直译和替换都不能找到相同的意象,处理这类隐喻时,译者需要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采取意译策略。意译翻译是非常常见的翻译策略,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鲁迅的小说里也不例外。

例3 原文:“这几天是退一步想:”(《狂人日记》,p11)

杨宪益译:These few days I have been thinking again:

这里使用了意譯的翻译方法。“退一步”用英文翻译就是 “take a step back”,而在中国,退一步是指作出让步的意思。这里杨宪益先生把它译为 “thinking again”,是指“再三考虑”的意思,这里运用了身体隐喻,目标域“退一步”本是指身体上往后退一步,通过身体隐喻翻译成“再三考虑”,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本文介绍了概念隐喻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以鲁迅作品中的概念隐喻为例,分析了概念隐喻的三种翻译技巧,正确认识了译者在翻译鲁迅作品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式的。因此,直译、替代和意译都是译者理解和翻译作品的重要方法,无论用哪种翻译方法,都需要译者熟练地掌握两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了解源语中的概念隐喻, 这对于小说文学作品的翻译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谢雯洁.认知隐喻视角下小说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和《药》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9,6:117.

[4]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9).

[5]鲁迅.狂人日记[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6]Lee D.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Taylor J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5.

[8]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3.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概念隐喻
蜕变与抉择:成长小说视野里的《狂人日记》
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意境之美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被忽略的一年——谈《狂人日记》的即时反响兼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