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投掷运动不同位置的韧带长度变化

2021-10-29杨洋薛建华虞俊波张嘉轩刘佳佳

山东医药 2021年29期
关键词:腕关节屈曲韧带

杨洋,薛建华,虞俊波,张嘉轩,刘佳佳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创伤中心,江苏南通22600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最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病率为0.18%~1.07%,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1]。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RA 患者都有腕部的关节病变,而手功能障碍与腕关节内滑膜炎相关[2]。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的腕关节RA 患者,外科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但对于RA 腕关节病变的韧带变化,缺少相应研究。在日常生活中,“投掷旋转运动”是腕关节最常见的运动,在患者日常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影像学检查并行CT三维重建,了解在投掷运动不同位置RA 患者腕关节的韧带长度变化,给RA 腕关节炎手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查编号:2019-K058),收集2018年1 月—2019年6 月在我院风湿科就诊的RA 患者24 例(实验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周岁,②符合2009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修订的RA 诊断标准,即受累关节、血清学、滑膜炎持续时间、急性期反应物,累计总得分6 分以上;③RA 累及腕关节。排除标准:①腕关节骨折等外伤病史;②CT 显示腕骨韧带止点尚存,可手术重建腕关节韧带;③其他全身严重系统性疾病。实验组男8 例,女16 例;年龄34~70岁,平均54岁;同时收集性别、年龄与实验组匹配的腕关节正常志愿者16 例(正常组),其中男6 例,女10 例;年龄38~68 岁,平均51 岁。所有入选的研究对象均了解本研究目的,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两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

1.2 腕关节投掷运动不同位置韧带长度测算方法

1.2.1 图像采集 所有研究对象俯卧于螺旋CT扫描检测床上,上肢前伸,腕关节达极度背伸桡偏位、中立位、极度屈曲尺偏位后用简易自制装置固定(OSID 码图1),固定装置可根据不同位置塑形。采用64 排多层螺旋CT(德国西门子公司)自尺桡骨远端至掌骨中部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为120 kV 和80 mA,扫描层厚为1 mm,重建间隔为0.75 mm。

1.2.2 三维成像 将CT扫描得到的断层图像导入到MIMICS 20.0(Materalise Leuven,比利时)医用分析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从而获得腕关节在三种不同位置下的3D骨关节模型。

1.2.3 腕关节韧带测量 选取桡舟头韧带(RSC)、尺月韧带(UL)、尺头韧带(UC)、尺三角韧带(UT)、长桡月韧带(LRL)、背侧桡腕韧带(DRC)以及背侧骨间韧带(DIC)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既往学者对腕关节韧带的解剖研究和骨性标志点[4-6]在重建的腕关节三维图像上标记其起止点,测量起止点长度作为韧带测量长度(OSID 码图2),所有数据测量均为同一人完成。RSC:起自桡骨茎突掌侧的三角面,斜向尺侧,止于头状骨掌面桡侧的近端;UL:起自尺骨茎突基底部和三角纤维软骨掌侧缘的桡侧半,止于月骨尺侧半的掌面;UC:起自尺骨茎突基底部,斜向桡侧走行,止于头状骨掌面尺侧的近端,大部分纤维与桡舟头韧带相交织形成弓形韧带;UT:起自尺骨茎突基底部的掌桡侧,止于三角骨掌面尺侧缘;DRC:起自Lister结节尺侧的桡骨和三角纤维软骨背侧桡侧半,越过月骨背面,止于三角骨背面的近端;DIC:起点三角骨背面近端,向桡侧走行,分别测量止于小多角骨(DIC-1)和舟骨(DIC-2)两束韧带的长度。三维重建后三个不同位置掌侧面的腕骨变化图,见OSID码图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 表示,多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ANO⁃VA),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采用Student's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正常组在腕关节极度背伸桡偏位、极度屈曲尺偏位与中立位比较,各韧带长度组间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腕关节从极度背伸桡偏位到中立位,再到极度屈曲尺偏位的投掷运动过程中,RSC、UC、UT、LRL 长度逐渐缩短,DRC、DIC 长度不断伸长(P均<0.05)。实验组腕关节从极度背伸桡偏位到极度屈曲尺偏位投掷运动过程中RSC、UC、LRL逐渐缩短(P均<0.05),UT、DIC-1在极度屈曲尺偏位与中立位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IC-2 在极度背伸桡偏位与中立位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与实验组在中立位时各韧带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较正常组极度背伸桡偏位RSC、UL、UC、UT、LRL 短而DIC-2 长,极度屈曲尺偏位RSC、LRL 长 而DRC、DIC-1、DIC-2 短(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腕关节投掷运动时影像学测量的韧带长度比较(mm, ± s)

表1 两组腕关节投掷运动时影像学测量的韧带长度比较(mm, ± s)

注:与同组中立位比较,*P<0.05;与正常组同位置比较,#P<0.05。

组别正常组极度背伸桡偏位中立位极度屈曲尺偏位P实验组极度背伸桡偏位中立位极度屈曲尺偏位P n 16 24 RSC 21.8 ± 1.4*17.4 ± 1.8 15.4 ± 2.0*0.001 18.3 ± 2.4*#16.7 ± 1.7 15.8 ± 2.5*#0.001 UL 14.9 ± 2.8*12.4 ± 1.7 14.1 ± 2.6*0.003 13.9 ± 1.6*#13.2 ± 1.6 14.5 ± 1.5*0.018 UC 28.4 ± 2.8*24.8 ± 1.7 22.6 ± 2.1*0.001 26.2 ± 1.9*#25.4 ± 2.5 24.1 ± 1.2*0.015 UT 15.3 ± 1.8*13.7 ± 1.6 12.6 ± 1.6*0.014 13.8 ± 2.0*#12.9 ± 1.5 12.4 ± 1.8 0.067 LRL 10.6 ± 2.0*9.2 ± 1.5 7.0 ± 1.0*0.002 9.1 ± 1.3*#8.2 ± 1.7 7.8 ± 1.1*#0.014 DRC 16.3 ± 1.5*17.6 ± 1.7 19.0 ± 1.2*0.011 17.0 ± 1.8*18.3 ± 1.3 18.4 ± 1.7*#0.025 DIC-1 25.4 ± 1.3*27.1 ± 1.7 29.5 ± 2.6*0.017 25.8 ± 1.6*27.8 ± 0.7 28.6 ± 1.3#0.056 DIC-2 25.4 ± 1.6*27.4 ± 0.8 29.3 ± 2.0*0.012 26.7 ± 2.1#26.9 ± 1.5 27.2 ± 1.8*#0.044

3 讨论

腕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之一,其功能对工作、生活影响极大。其解剖结构复杂,由腕部8块腕骨、掌骨、尺桡骨及相互间的韧带构成。腕关节韧带病变后可造成腕关节不稳定,从而影响手和腕关节的功能[7]。

RA是一种全身性的自身免疫病,主要表现为以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侵蚀性的多关节炎[8],几乎所有的RA 患者都有腕关节病变。该病病因不明,学说较多,均难以形成定论。SIMMEN 等[9]研究发现,RA对腕关节的影响主要病理表现为滑膜炎性渗出、增生机软骨破坏,从而引起关节肿胀、韧带松弛。RA 的治疗是临床一大难题,至今尚无特效疗法。腕关节由于其特殊复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一直是外科治疗的难点。对于腕关节RA 而言,外科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在患者出现韧带挛缩、关节畸形前进行外科干预则效果更好[3]。1999年FLURY 等[10]通过对144 例腕关节RA 手术患者影像学资料(X 线片)进行分析和随访,认为根据腕高比、尺骨头脱位、舟月分离三个影像学参数可以判断腕关节RA 是稳定型(Ⅰ型和Ⅱ型)或不稳定型(Ⅲ型),将手术干预时机提前。对药物控制无效、病情进展的RA 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腕关节功能术前评估,能提高手术疗效、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因此,需要对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的腕关节运动学有一定的认识。

近年来,薄层CT 在临床的应用,为活体情况下正常或异常的腕关节运动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数据。CRISCO 等[11]及MARAI 等[12]通过CT 扫描正常腕关节,并根据腕关节韧带的解剖,提出模拟韧带长度的方法。该模拟韧带长度的方法,后来被很多学者采用,为活体研究韧带的长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2005年CRISCO 等[13]通过CT 三维重建56 例各9 个位置的正常手腕,研究桡腕关节和头状骨在腕关节各种活动时的运动;且相关研究通过对RA 腕关节病变的X 线与CT 影像分析发现,CT 相较X 线诊断意义更高[14]。2009年,XU 等[15]也通过腕关节CT 三维重建方法研究正常人体前臂旋前、后时远侧桡尺关节韧带张力变化。无创技术的应用需要使用先进的CT或MRI扫描技术获得数据,利用分析软件进行图像的三维重建,从而进行后续的测量、统计、分析。该技术可重复性比较好,排除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结果更为准确。

在日常生活中,“投掷运动”是腕关节最常见的运动。BRIGSTOCKE 等[16]记录和分析了大多数日常活动中腕关节的运动轴,发现大多数日常活动中的腕关节活动都围绕着“投掷运动”轴。在临床上,RSC、LRL、UC、UT 对腕关节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对RA 腕关节炎患者进行模拟投掷运动时三个不同位置进行CT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测量腕关节相关韧带长度,为手术中韧带重建提供影像学依据。对于测量韧带的选择,已有一些学者对此有一定研究。顾晓坤等[17]研究了正常人投掷运动时腕关节韧带长度变化,陈靖等[18]也对腕关节在过伸位时的韧带变化进行过阐述。根据这些研究,通过测量RSC、UL、UC、UT、LRL、DRC、DIC 能够很好地发现腕关节活动规律。

本研究发现,正常腕关节在投掷运动过程中,腕关节相关韧带变化具有一定规律。在极度背伸桡偏位时,RSC、LRL、UC、UT处于伸展状态,DIC、DRC 处于屈曲状态;UL 在中立位时处于屈曲状态。RA 腕关节炎患者在投掷运动过程中,虽部分韧带相比中立位无明显变化,但极度背伸桡偏位、极度屈曲尺偏位韧带变化明显受限,规律性明显减弱,从而说明其活动度受限明显。与正常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在投掷运动过程中韧带长度普遍缩短,长度变化减少;另外,在极度屈曲尺偏位时,掌侧韧带中除UT 外其余无明显变化;在极度背伸桡偏位时背侧韧带除DIC-2外其余无明显变化。这说明在投掷运动过程中韧带屈曲受影响较小,而当韧带拉长、张力变大时其受影响较大。在临床手术治疗中,我们可以对受限明显的韧带进行清理、松解甚至重建,以期减少患者腕关节活动度的丢失,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该研究也可为RA 腕关节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恢复方面提供指导和评价。

本研究尚有一些局限性,在行极度屈曲尺偏位和极度背伸桡偏位时,患者因疼痛以及个体对疼痛耐受程度不同,因此其活动度可能会有所影响。此外,对于韧带止点不同个体会有其特异性,且韧带止点一般均为一定范围而非一点,尽管在选点时我们尽量参考以往文献,固定一点作为其止点,但韧带测量的精度仍会难以避免的受一定影响。

本研究在不增加患者创伤及痛苦的情况下,较为方便准确地测量了RA 腕关节炎患者在投掷运动中的主要腕关节韧带长度,发现了其变化的规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对腕关节的其他运动过程中的韧带长度进一步研究,以期更好地揭示RA 对腕关节的影响。

猜你喜欢

腕关节屈曲韧带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钛合金耐压壳在碰撞下的动力屈曲数值模拟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早期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超声结合应力实验在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经高频超声分析跟骰关节周围韧带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