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预防老年混合痔术后患者便秘的疗效分析
2021-10-29满红春曹正玲刘萍
满红春,曹正玲,刘萍
(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500)
0 引言
混合痔是肛肠科最常见和多发的痔疮疾病类型,其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发病部位在肛门齿线及其周围,其最主要的特征表现是患者直肠末端黏膜下方、肛管皮肤周围的直肠静脉丛形成的结缔组织团。而老年混合痔患者肛门括约肌松弛、肛门代偿功能减退,传统手术切除大部分肛垫结构,会进一步影响肛管精细控便功能,且术后易引起剧烈疼痛,恐惧排便,久致大便干结,很难排出,而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减弱,更加重了排便困难的程度[1];同时手术容易破坏正常的肛门结构,肛周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障碍,易致肛门水肿,而影响排便[2-3];老年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脏器衰竭,手术风险相对较大,术后切口愈合与年轻患者比相对较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与同期年轻患者相比,术后肠鸣音、排气、排便功能恢复亦较慢,所以减少老年患者痔术后并发症十分关键。因此老年人混合痔术后患者便秘的预防及治疗是肛肠科应该高度重视的临床课题。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由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探讨运用穴位按摩预防老年混合痔术后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情况比较,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9年01月至2021年03月期间收治的60例混合痔行外剥内扎术治疗患者,依据SAS软件随机程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61~78岁,平均(68.31±6.18)岁;病程平均(307±5.16)天。治 疗 组 男 性21例,女 性9例,年 龄63~79岁,平均(70.31±5.88)岁;病程平均(301±5.26)天。两组患者病程比较(P=0.466)、性别比较(P=0.428)、年龄比较(P=0.605)、术前VAS疼痛评分比较(P=0.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混合痔临床诊治指南版》[4]:定义:同一方位的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沟通吻合。临床症状:内痔:常见症状为便血、脱出、肚周潮湿和瘙痒、便秘,严重者可出现疼痛难忍。外痔:常见的症状为异物感、疼痛、自觉肛门坠胀。混合痔:常兼有内痔和外痔的双重症状。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 60~80岁;③混合痔内痔分期Ⅱ度-Ⅳ度;能耐受手术;④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脑、肝、肾疾病者;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控制不佳者;③血液系统疾病或精神失常等疾病者;④合并其它肛门疾病或肠道器质性疾病者;⑤既往有长期服用任何缓泻药物史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肛肠科术后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疗法:穴位按摩具体操作方法:患者早、晚餐进餐后2h后进行,在患者排空膀胱后,在平卧位进行操作,腹部放松,协助松开衣着并注意患者保暖。按顺势针方向用右手拇指依次按摩天枢穴、中脘穴、气海穴、上巨虚各30 次,后按摩双侧上巨虚穴各30 次,每日2次;连续治疗3天。
1.5.2 疗效评定
参照《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4]疗效标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天VAS评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鸣音、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肠鸣音、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肠鸣音、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肠鸣音恢复时间(h) 排气恢复时间(h) 排便恢复时间(h)对照组 30 36.5±13.2 44.2±13.7 79.8±23.9治疗组 30 27.3±12.3* 32.5±12.7* 66.2±20.2*T值 0.167 3.629 3.345 P值 0.015 0.032 0.026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3天V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3天VAS评分比较(±s,分)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根据中医理论和方法,混合痔与湿热侵袭密切相关,湿热入侵人体脏腑,老年人体脏腑较为虚弱,一旦风燥湿热下注于体,则导致淤血滞留于体内,导致经脉不通,对脏腑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最后形成痔[5]。而穴位按摩是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同时天枢穴、中脘穴、气海穴、穴位于脐周,而且脐为经络之总,冲、任、督三脉皆交汇于脐,借经脉之循行,联络并布输于五脏六腑,调畅气机,通导经络,有助于湿热、瘀阻之气下行,以利大肠传导之功[6-7]。而西医学认为,肛垫实际上是齿线上宽1.5~2.0cm的环状组织带,富含血管、平滑肌和弹力结缔组织,起协助括约肌维持肛管正常闭合及控便等作用。它是肛管正常的解剖结构。固定肛垫的平滑肌称Treitz肌。它会不同程度地随着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变化,变得扭曲松弛,甚至断裂,使肛垫下移,从而导致痔的发生[8]。而老年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手术风险亦相对增大,术后切口愈合一相对较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引也相对较高,如直肠阴道瘘、直肠尿道瘘、肛门失禁等的发生。老年患者肛门肛垫本身存在不同程度下移,过多的手术创伤对其功能影响比年轻患者更甚[9-10]。本研究表明,老年混合痔术后患者运用穴位按摩其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患者,表明穴位按摩运用在老年混合痔术后能有效缩短混合痔术后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同时术后3天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VAS评分比较(P<0.05,见表2),表明穴位按摩在缓解老年混合痔术后疼痛程度有明显作用,不畏惧排便,以预防混合痔术后便秘,且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便秘是老年混合痔术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一旦发生便秘可引起出血、肛周组织感染、坏死等并发症,也严重影响患者术后伤口愈合,甚至导致手术的失败,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故对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以预防和治疗术后便秘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采用西医的常规肛肠科术后护理,并积极发挥中医治疗在术后康复方面的优势,通过运用穴位按摩对老年混合痔术后患者进行早期预防便秘干预,对于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排气恢复、排便恢复以及术后缓解均有显著的作用,使术后便秘发生率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