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教育创新研究

2021-10-29刘凤鸣杨蓉蓉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人才课程

刘凤鸣,杨蓉蓉,林 静

(1.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2.济南市技师学院,山东 济南 250115;3.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2)

1999年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创新开始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而培养创新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我国的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中,研究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教育是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基石和不竭动力,而高等院校则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主阵地。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工作是国家实施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大举措,也是创新人才涌现的关键阶段。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上从事创新性研究更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创新人才的喷涌、满足国富民强的创新人才需求。

学科的交叉融合能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也有利于推进高等学校的科研和学科建设。[1]因此,研究当前研究生在交叉学科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尤为重要。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课程的学科优势不突出、课程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等。进一步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性研究,不仅是为了解决以上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兴旺输送更多创新人才。

一、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教育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通过分析目前研究生教育现状,并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相同学科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相比较,揭示影响研究生创新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研究生教育创新生态的建设,提出以构建创新环境、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创新知识服务为创新驱动链的创新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如图1)。本文将我国创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定义为一个动态循环的开放式吸收、封闭式积累的链式发展平台,它能够给学校提供一个适合于创新的自由、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激励其创新的有效作用机制,是研究生教育保持创新活力和动力的源泉。

图1 教育创新技术路线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创新生态系统,以下将教育创新生态系统的特性概括为两点:

(一)整合性。教育创新生态系统可以说是整合了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三个有关影响因素,分别为:创新人才、创新环境和创新知识。三者不仅相对独立,还相互联系,具体关系可以表示为:人才是教育的主体,环境和知识为人才发展的基础,同样地,人才的产生也不能抛开知识与环境的作用,可以发现,创新环境的构建、创新知识的产生也无法脱离创新人才的主体。

(二)指导性。本系统的关键之处在于提出研究生教育创新应在教育创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考虑人才、环境和知识在内的三个影响因素,分析了通过文献资料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两条路径,最后构建了教育创新生态系统。

二、以人为本的创新环境设计

管仲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由此可知,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古至今都是国家稳固发展的基础。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环境以及如何构建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中的重点和关键。无论是在硬创新环境还是软创新环境的建设中需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主旨,充分坚持为创新教育服务的原则,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创新平台、机会、政策、体制、资源、文化等。本文提出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环境,可以从创新环境五维度入手:

(一)创新教育观念维度

首先,要做到有区别地接收传统的文化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包含一些鼓励创新的思想,但其在现实环境中不乏注重中庸、盲目遵守祖训和道统、抑制变革求新的一些观念。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主流政治思想文化是一种具有伦理型和政治型的思想文化,它必须是完全建立在中国现有的社会自然政治经济体制和封建式社会宗法政治体制的综合基础上,并且为宗法制度服务,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在我国硕士专业教育的发展中,要严格遵循大学生数量和质量共同发展的战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第一,提升研究生教育素质的核心是要培养、提升研究生自主创新性思维。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应当按照《学位条例》《高等教育法》的其他相关规定和要求,培养以推进教育技术创新为基本,以培养和促进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水平为教育工作重点,以开拓创新成果和技术性创新型人才为教育结果指南和导向的创新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借助舆论的宣传、政策的引导和教育制度的规范,将其创新教育的观念始终贯穿于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全面地提升研究生自主创新技术教育水平。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快和完成国家总体目标的重要保证。而衡量一个学校的创新技术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衡量的是一个学校教育行政人员对待其创新意识的态度及其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训练的严谨性。第二,在“双一流”的大背景下,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全球化,新时代研究生更应围绕国家“双一流”的战略目标、响应高等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汲取新知识、摒弃传统又保守的过时思维,遵循自我成长与发展的规律,牢固地树立正确的科学型人才观。

(二)教育创新制度维度

教育体系的创新仍需在继承和完善基础上深入地进行,可划分为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对合理的教育体系进行继承和完善;二是对不能够满足创新需要的体制进行改革。比如,对于目前仍在施行的与创新驱动教育思想方向相契合的制度,如申请学位前是否需要先发表论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论文盲审制度等,应当进一步地加以规范和完善;对于与创新驱动教育思想相违和的观念和做法,例如课程老化、教学手段方法简单等,应当通过教学体系的创新来加以改革。

(三)教育机制设计维度

创新型教育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在追求教育的创新时不能为了追求自主创新而完全忽略了研究生的阅读及写作技能的培养,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其培养目标的可操作性及考核指标的定量。培养的目标只会是给予一个方向性的整体要求,为了使之更加富有可操作性,必须层次转化,通过制订课程目标、科研任务、论文需求等措施来贯彻执行。目标与任务越是具体清晰明确,手段和路线就越具有针对性。这些量化指标不仅适合于学位论文评级、公开发表论文次数等最后一个终结阶段的环节,还可以广泛地运用在课程教学及科研活动中。

一是创新办学机制。学校能根据社会需求依法自主办学,学校应在资金、人员的配备方面加大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力量,使研究生管理部门责、权、利到位。二是要创新选拔机制。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包括博士生选拔方式本身还是以知识为主体的考核,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考核也是如此,这些考核方式使学生固守一定的思维习惯,抑制了创新思维的训练。所以必须进一步改革选拔工作机制,要从以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为考核主体的选拔工作转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选拔工作。三是创新评估机制。即从目前由单一政府评估向社会中介评估转化,我国要借鉴和引进国外公认的评估指标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国际认可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改变以往完全由政府主管部门独家评估的做法,同时要按学科分类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予以排名,在媒体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四)课程教学方式维度

实施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必须在开展课程和教学改革上下功夫。我国教师要加强对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既要高度重视对课程的调整与内容的更新,又要高度重视对其教学模式和技术的手段。在课程设置方面,研究生们应该在该课程下形成合理的知识框架,而合理的知识框架则是逐渐形成、动态地发展。从人才培养的阶段来看,要统筹安排专业硕士生、博士生两个阶段的专业课程和学术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它们在相互衔接的同时又能划分出一定的层次。从其形成的方式来看,要积极地鼓励研究生们通过各种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活动,自主地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建立。另外,课程的设置中还要特别注意给研究生推广创新性成果的服务,使得部分项目的课程教学和专业技术论文、科研项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应注重问卷型、研究类的教学,围绕相关问题认真查阅资料、交流思考、撰写论文。这样可以及时地更新所学的知识,保证了所学知识的前沿性、交叉度。

(五)教育创新平台维度

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也要求从硬件环境上做出改善,比如,提供一个创新平台、营造一个创新环境,这不仅仅是对学校某个部门、某些专业和人员的特殊专有任务,而是对学校各个领域和全体成员的特殊专有任务。从实际和操作性的角度,学校相关单位应当着眼于抓好本专业的学科课程建设,构筑一套适应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的资源流派相结合、纵横互动相交、虚实得宜、灵活开放的学术团队组织架构,倡导多样化的学术类型和多领域的集体性培养模式,营造创新的学术氛围,搭建良好的学术研讨平台。社会的主体职责就是给研究生毕业设计创新和就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性保障。[2]相关部门还应该研究制定和出台一些真正的有利于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和实施自主创业活动的法律规范,让他们想创业、勇于创业,解决他们创业的后顾之忧。

三、人尽其才的创新人才个性化教育制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在于人才的创造性培养。构建创新教育环境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在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中如何培养好创新人才是关键。本文将紧紧围绕如何在和谐、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展所长展开个性化教育创新性研究,在广度、深度上为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奠定基础。

研究生自主创新发展课程是我国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研究生自主创新发展不仅代表着社会进步的需求,更是教育发展本质的内在要求。研究生自主创新教育和对于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二者都是相辅相成的,研究生自主创新发展是对研究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对研究生自主创新发展的一种呈现形式和产物。要实现创新人才的个性化教育,就要做到教育创新六要求,具体内容为:

(一)招生要求

清晰明确的招生条件使研究生在选择课题组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科研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方向,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在此项目的基础上,加强对研究生的科学教育活动,以期做到才尽所用,因此,应当从四个主要方面狠抓贯彻落实。其一,应当把拥有的研究项目作为博士生导师录取研究生的首要条件,从优惠政策上确保研究生在进入博士论文阶段后仍然能直接参加到科研活动;其二,应当促使研究生具备一个正确的职业角色定位,让他们真正明白他们既是大学生也是科研工作者,参与到科研项目活动中也是他们自主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手段,并积极地探索将研究生的薪酬由多元结构转变为“三助”薪酬和奖学金这两种形式的过渡发展起来的可行做法;其三,学校、企业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比如共建国家高新技术园、设置风险投资基金,为我国大学硕士毕业生广泛地参与国内外科研活动提供条件;其四,严把研究生论文质量关,着重狠抓选题、开卷、中期考试检查及评审等各个环节,以便于带动硕士专业的科研项目,使之更好地成为硕士专业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工具。

(二)活动要求

科研活动包括科研竞赛、学术创新活动等,合理的科研活动是指能够保证该活动符合研究生当前的科研水平,未超出研究生学术能力范围的活动,以保证研究生参加该活动后能够在写作技巧、科研水平上有所提升,避免竞赛严重超出研究生的常规水平,造成研究生在原有的科研水平上否定自己、害怕创新的后果,保证用当其时,而非揠苗助长。

(三)目的要求

“僵化”主要指的就是对陈旧的一些根本脱离实际的科学理论或者科学教条(原文即科学结论)的极度盲信和无知,其最严重的社会危害是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匠化”则主要指的就是在我国科学史和技术思想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方法上的繁琐“顶礼膜拜”,目标上的空泛琐碎“对策化”,动机上的狭隘性和短视“功利化”,其最严重的社会危害之一就是使社会缺少新的科学技术思想研究深度。这两种行为都容易使人产生固化思维,不能甚至不敢产生发散思维,过于循规蹈矩。例如,数学模型就是对现实(其中包括历史与现实)各种情况的一个反映,并不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游戏。要通过研究生创新课程教育,实现所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不以他们所创新的细小和简单而不为之,不以他们所创新的严峻性、复杂性和恐惧性而不为之;技术能力的创新者,能够赞扬创新者的胆量和勇气,支持他们进行创新的尝试,包容他们的失败,推崇他们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展所长的目的。[3]

(四)跨学科要求

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创造型思维技术能力的持续提升与对科学研究手段方法的持续革命。跨领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研究生建立起对跨领域文化的交叉思考能力,交叉思考能力既是对跨领域文化学习的要求,又是开发和运用各类跨领域文化知识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它也是研究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重要构建部分。跨领域学科课程的建设通过引领研究生积极地进行各种跨领域学科的研究,不断突破对本学科的思维手段和方式的限制,吸收其他学科的思维手段和方式的传统文化营养,将两种或多种学科的特定思维手段和方式有机融合,实现思维手段和方式的革命性创新和突破,不仅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层次上去看待、分析、探究世界中某些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同时使个人的思考风格呈示着比较强的灵活度与适应性。因此,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就要采用跨学科教育的方法。实现跨学科教育,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目的的创新性。跨领域的学科指的是两门相关学科或者几门相关学科之间通过互相交叉、融合和沟通而形成的,它既传递着原始学科的精神和优良品质,同时,显示了对知识的推陈出新性,具有革故鼎新的重要性和创新意义。跨领域所呈现出来的创新性特点,使跨学科教育目的也体现出创新性。跨热门学科知识教育的根本存在意义就是说它要求通过多种跨学科的知识教育与教学研究,培养一批能够具有深厚的科学理论知识基础、掌握多种热门科技专业基础学科知识、精通多种科学专业技能、善于运用综合合理运用和不断创新现代科学的知识思维,具备复合性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形成综合性的素质强化结构的优秀创新型专业人才,同时也就需要努力促使各类科技新兴学科的不断诞生,推进我国科学信息技术的专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实现对各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积极培养与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协调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的交叉性。跨学科教育必然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其教学内容呈现出复杂的交叉性。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都会包含一些关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信息技术和工程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跨学科教育的教学内容可以包罗万象,无所不能。跨领域学科课程教育的内容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立足点,并以这些为基础和其他相关或者与之接近的学科知识进行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作用,形成某一个特定的新兴学科或以其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法为主要核心的知识结构。

然后,教学模式的探索具有研究价值。我国的跨学科教育最终想要真正实现对人才的培养与科学技术研究的革命性创新,就必须始终坚持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性,教师应该采用探索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可以探索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依托跨学科的研究,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跨科研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整合知识,逐渐形成创新性思维,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最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复合性。跨学科教育目的的创新性、教学内容的交叉性以及教学方式的研究性,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必须具有复合性。

(五)理论要求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当今我国对于研究生课程教育而提倡和推崇的一项根本性原则。但是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去关心和研究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社会事件以及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目前在对于研究生的教育中往往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途径。虽然,我国在对研究生进行高等院校的课程建设中也采用了论文评阅考核体系,但大部分都更加注重对于理论性方面的深入探讨。英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法手段中的针对性地开展面向社会实施的作业系统(coursework)要求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借鉴。具体而言,就是每门课程除了通过考试之外,还同时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既有科学理论也必须关联到经济和生活现场实际的作业。首先,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即作业中提到的企业存在于现实之中,并且企业是有营销推广和业务的。其次,要求具有探究性,换言之,学生提交的作业无法在任何地方搜到原本答案,必须是发现问题后经过独立思考和探究而解决的。这不但要求大学生必须要认真地学习并深入地研究与其他相关的理论,而且必须要深入地了解特定的公司,熟悉其相关的行业和市场等。应该培养研究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实现才尽其用、用当其时。

(六)综合素质要求

研究生个性发展意味着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研究生个性发展并不是仅仅发挥研究生闪光点的一面,而是不断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过程。素质具有全面性,研究生只有不断提高自我的全面素质才能使个性优化。必须注意的是,研究生个性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也并不是意味着各种素质必须要齐头并进的提高,研究生个性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它是在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在符合研究生个性化的某些方面突出发展的一种状态,是个体特异性发展与全面性发展的统一。

四、集聚与涌现的创新知识利用及再创造

创新性知识培养的宗旨在于追求新的发现,探索新的规律,创建一种新的学说,并且要创造一种新的方法,积累一些新的知识。创新教育环境为创新人才构建培养、发展的平台,创新知识为创新人才输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以创新知识服务为研究根本,以教育创新为基础,研究知识聚焦与知识涌现下的知识服务与知识创造,为创新人才发展提供作用机理。

首先,知识服务简单来说本身就是快速有效地运用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的一种解决办法和方案。第一,短暂的、有差异的学习者是知识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需要去标准化和去中心化形式的知识,所以知识应用是当前知识服务的主要内容。第二,知识服务是正确、高效地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三,实现即时化、去核心化、个性化和消费体系化(“四化”)是知识服务的目标。第四,知识服务企业是一种综合型的创新性服务,它集内容、数据、技术、经营于一体。野中郁次郎认为,组织创新的根本关键还是要有知识和创造的思想。

其次,知识的创造理论所说的是建立一个互动的“知识场”,在当今社交传播媒体的时代,就是通过借助移动互联网来帮助构建一个互动和对话的知识类社群,这也促进了知识的创造可以避免个人主观地去维护知识的客观性。简而言之,基于知识产权所创造的知识产权服务不但能够切合广大受众积极参与到知识产权服务的新常态,同时还能够避免被知识所带来的“生命周期缩短”“个人主观”等困境。因此,出版社对知识产权服务从范式上的转变,应该说是基于知识产权创造概念的导向。

再次,创新人才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手段之一。张棣[4]在去年建筑工程专业策略性教学研究中已经明确提出,作为目前国内第一家从事建筑工程相关领域的科学出版社科研机构,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不仅可以和高校具有优势的从事建筑工程专业设计技术方面的相关专业科学技术课题研究相互交叉融合,整合大量的高校教师科研资源和招聘专业技术行业内的技术服务人士;同时可以与高校企业进行各种战略性交流合作,共同将所有的专业教材、课程、知识以及服务体系和高校毕业生今后就业协调体系合作等渠道全部统一整合开放到一个软硬件完美相互融合的远程教学共建平台上,然后向其他一个地方或行政区域的高校建筑设计技术类专业统一免费提供“建筑设计VR、AR实践课程教学”的实践课程教育共建教学服务,其他同类专业本科院校只要在教学平台上提前支付了所有相关的实践课程教学共建服务费用,既可通过该教学平台直接进行统一远程学习,还实现了高校学员实时同步课程学习、同步教师授课、统一专业考试及高校集体专业推荐的同步就业。这个教学研究试点项目的提出,既大大拓展了自身的教学收益,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其他高校及其所相关工程学院各个学科专业的工程建设教学难度,最重要的是将各高校及其所相关的各个专业领域进行了深度联合,形成统一的高校相关建筑设计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相关创新性专业人才培养供给链和入口,产生了巨大的附加值。新时代的中国,传统信息技术和服务面临着对知识经济的一个严峻冲击。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知识已经成为了生产力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性组成部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日益走向信息化。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在市场上的价值和竞争力较高,它们更多地体现了自己的知识含量,而非所需要的知识信息资源的数量。从其表征上分析出我国企业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就是对知识与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组织中核心技术能力的知识内涵与如何持续地发展它们的核心技术能力的竞争。

然后,我国高等院校在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十分注意导师队伍的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构建。这对保障研究生人才培育的重量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在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引人导师体系的特点,运用与其相关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独立创新意识和自主开展工作的能力等各个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才干,仅仅停留在教材与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上。发展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当前我国大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员制的特点,让研究生导师根据自己的课程内容,结合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不断设计一些具有历史挑战性的没有呈现出答案或者是未来的专题探索研究的项目,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主导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和方向,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去挖掘和发现存在的问题、运用有效研究的方法并为其提出一些具有探索也需要高度地重视针对研究生进行的团队协作训练,以增强他们的协作与创新能力。当前现实市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技术问题都被认为是以一种跨专业、跨领域的学科乃至跨地区的文化而频繁地出现的,研究人员若是没有良好的团队工作精神,合作开拓创新的技术能力,是永远无法完全胜任的。因此,应当培养研究生汲取知识后再创造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吸收导师所教的知识。

最后,知识经济服务理念是为了充分满足当前我国企业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知识经济技术革命和企业知识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根据用户企业实际提出的各类用户服务需求等来实现企业解决用户问题的服务目标。通过对每个用户专业知识(信息资料)的使用需要和整个问题解决环境的综合分析,帮助用户解决重要问题的工作过程中,所需要提供的知识资料,经过对应的知识资料信息系统进行综合析取、重组、创新、集成而最终形成的恰好能够适合每个用户实际需求的综合知识资料产品及其服务。而知识资料的综合营销策略核心能力在于用户知识的综合创造。知识创造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知识服务离不开创新人才。[5]

创新环境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创新环境的建设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和创新网络,这是创新驱动的外部动力,如何构建创新环境、促进人才培养是关键问题之一。创新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是第一推动力。创新人才建设是在创新环境的基础之上如何培育人才和如何人尽其才,这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创新知识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动力。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又是创造知识的主要形式,没有创新知识,就谈不上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创新驱动力,因此,如何有效地积累、利用、甚至再创造创新知识更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猜你喜欢

研究生人才课程
人才云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