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医患关系构建视域下医护人员的专业发展

2021-01-05胡颖哲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医护医患医护人员

胡颖哲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一重要战略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健康根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爱医护人员,关心医护人员的专业成长。2020年2月21日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17名西藏大学医学院同学回信中指出:“医生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军地广大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英勇奋战,用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并勉励同学们“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1]在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医疗体系中,医护人员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神,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主力军,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态条件。

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性

医患关系通常是指医护人员在与患者共同参与医疗救治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我国学者王吉善(2001)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医患关系进行了界定。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病人之间为维护和促进健康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护群体在医疗救治过程中为维护和促进健康与病患群体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2]其中,医护群体包括医生、护士、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等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人员;病患群体包含问病求医的患者及家属、朋友、陪护等人员。

古人云:医者仁心。医护工作人员作为患者及家属的直接服务者、接触者,不仅需要精湛的医疗和护理技术帮助患者消除身体病痛,更需要通过充满仁爱之情的言语及非言语表达给与患者真诚的关爱、抚慰、鼓励等情感关怀,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也给患者家属更多的社会支持,积极构建形成互助合作的和谐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高的重要内容。

医患关系本应成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温暖、友爱、和谐的关系之一,但近年来医患关系却被蒙上了层层阴影,常常与“医患纠纷”“医闹”“伤医”相联系,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对医生的暴力伤害事件不断发生,这种现象已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截至2021年8月30日12时,在百度搜索先后输入“医患关系”“医患纠纷”“医患冲突”“医闹”“伤医”,分别搜集到4210万条、3120万条、1100万条、1050万条、1560万条相关信息。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社会大众对医患关系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人们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期盼。

为有效控制和化解医患冲突,社会各界进行了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了共识。如深化医疗体系改革,优化基本医保制度,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安全保护和监管,理顺医护人员的薪酬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大对“医闹”“伤医”事件的惩处力度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把化解医患矛盾、消除医患冲突等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的范畴。在新时期,只有准确把握医患关系的现状,深入分析导致医患关系失调的深层次原因,基于社会综合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制度创新和制度执行力的提升,才能探索形成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对策。

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可能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医患关系实质上是医护人员与病患及家属在医疗救助过程中形成的特定医治关系和心理关系,它反映了医患双方寻求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从医治关系层面上说,医护人员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为病患提供救治服务,处于主导地位;病患及家属基于对医护人员的专业信赖接受救治,处于从属地位。在心理关系层面,医患双方在医疗救助过程是提供医疗救治和寻求救治、提供协助与获得协助的关系,医患双方构成医疗救助过程中的互助合作关系,借助于医患之间的密切合作,医护人员治病救人的需要和患者消除病痛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在医疗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建立形成积极和谐、相互支持的医患关系有着共同的期盼。因为不管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及家属都已认识到和谐医患关系对医疗救治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满足医护人员被尊重、信任的心理需要,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中愿意付出更多的情绪劳动,增强职业的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和安全感,并有助于克服职业倦怠、同情心疲劳等消极心态,充分感受医患关系应有的温情。同样,来自医护人员真诚的问候、细心的诊断、及时的救治、精心的护理、积极的鼓励等,有利于缓解患者及家属因疾病产生的焦虑、恐惧心理,从而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而且,和谐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化解医患矛盾、避免医患冲突、平息医疗纠纷、消除“医闹”及“伤医”事件,也有利于创建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众多医护工作者不忘初心,谱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洛阳支援武汉的护士陈凤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到:医患之间高度协调、互相配合、井然有序,医患双方携手共进退,医者全力救治,患者全心信任。医患之间的尊重与关爱是这场可怕的疫情中令人感到温暖的“闪光点”,她感慨地说:“抗疫期间,融洽的医患关系让我们深感欣慰。”[3]

共青团中央网刊发了题为“一场疫情,让我看到了医患关系最理想的样子”[4]的报道,介绍了在武汉方舱医院里,医护人员为了舒缓病人的紧张情绪,组织文体娱乐活动,带领患者跳舞、做操、打太极,为患者和医护举办生日会。许多患者深受感动自发成为了志愿者,主动协助医护人员工作,医护和患者彼此理解、彼此善待,让人们看到了医患关系最理想的样子。此外,新闻联播多次报道湖北人民满怀感激之情自发走上街头夹道欢送援鄂医护人员撤离的场景,一幕幕真实的画面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医患关系的温馨、和谐,令人动容。

三、以和谐医患关系为导向的专业发展

医护人员在医患关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尽管医患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医护人员的专业发展水平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量的生活事例也证明,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专家型医护人员更容易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收获了更多的尊重。

医护人员的专业发展是指医护人员通过终身学习,在专业理想、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成长的过程。毫无疑问,不断促进医护人员的专业发展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医护人员的专业发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

医护人员的专业理想,是医护人员对专业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稳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专业追求。

医护人员的专业理想,决定了他们如何对待自己从事的职业,如何对待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定位自己在医学知识、医疗技术等的成就目标等。显然,有些医护人员仅仅把“治病救人”当成获得个人收入和养家糊口的手段,对自己在专业发展方面没有规划、没有标准,在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时没有做到精心、细心、专心,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中缺少热心、耐心、诚心。这种工作态度、工作方式最容易伤害患者及其家属感情,为医患矛盾、冲突甚至纠纷埋下隐患。

医护人员应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和信念,譬如:医护人员是人们生命健康的守护神;医学能创造生命奇迹;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相信患者具有强烈的康复愿望和巨大潜力;相信患者与医护人员配合治疗的积极意愿;医疗服务是需要情感投入、充满爱的职业,要真心爱人、推己及人;注重塑造理想的职业形象,成为德才兼备、医术仁心的医护工作者。

(二)培育崇高的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在探讨专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标准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医护工作者的专业精神是在医疗救治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风范与活力,是医护人员专业素养得以巩固、深化和发展的动力及内在素养的外在表现,也是新时代医护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核心。缺少崇高的专业精神,就不会成长为高水平的医护工作者。医护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主要包括六个基本要素:

一是专业道德。专业道德是医护人员专业精神的核心。医护工作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治病救人是一种充满仁爱、遵从伦理的专业活动,在有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道德规范中,专业精神将医护人员实施的医疗救治与患者的协助合作达到统一。因此,医护工作者的专业特性首先是以道德要求为基础的,是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精神。

二是专业情操。专业情操是医护人员对医疗救治实践进行价值评价后产生的情感体验。从内容上看,医护人员的专业情操一方面是由对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意义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是由对医疗卫生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医疗救助是需要医护人员极大情感投入的特殊专业,一个合格的医护人员必须挚爱自己的专业、对专业充满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医疗服务工作中去。

三是专业认同。专业认同是医护人员对自己从事的医疗救治专业活动的价值判断,表现为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同情和关爱及对患者家属的理解,能因帮助患者解除病痛而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

四是敬业奉献。敬业奉献是医护人员在从事专业活动中秉持的专业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是决定医护人员专业发展水平、社会声望、赢得敬重的关键因素。人们把医护人员比作“守护神”“白衣天使”,即说明了医护工作者需要拥有敬业奉献精神。当然,医护人员作为独立个体,“也需要情绪宣泄,也需要被尊重,而不是作为服侍患者的‘奴仆’”。[5]

五是专业责任。医护人员的专业责任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医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等。只有具备高度专业责任感的医护人员,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轻患者的病痛、降低患者家庭的医疗负担,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救治服务。

六是专业合作。专业合作是医护人员专业活动过程的基本特点,从对患者病情的准确诊断到制定科学的救治方案,从有效施救到康复护理,需要医疗部门各相关人员的通力配合。可以说,患者的康复是医护团队、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的结果。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专业实践中善于凝聚多方面力量,形成医疗救助过程中的合力。

(三)终身学习提高专业知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学成为众多领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医学诊断设备、医疗技术、医药等创新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在医学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只有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作为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员,通过不断学习力争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达到“五度”标准:一是知识的价值度,要善于选择学习那些有助于专业发展的知识;二是知识的广度,即尽可能广泛涉猎与专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医学知识;三是知识的深度。即在通过对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梳理,建构完备的知识体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四是知识的精度,即所获得知识的准确度、精确度;五是知识的新颖度,新颖原意指植物刚生的小芽,比喻新鲜、别致,对医护人员而言,只有及时追踪学习医学专业领域最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才能保证知识的新颖度。

(四)探索实践强化专业技能

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医护人员在医疗救治实践中运用专业技术、操作专业设备、利用专业器材等有效实施医疗服务时必须具备的技能。一般认为,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对患者病情的快速诊断鉴别能力;利用自己的临床经验及时确定医疗方案的能力;实施医疗方案快速进行医疗救治的熟练操作能力;综合多方面因素对患者病情发展变化的准确预见能力;争取医护团队及各科室密切合作的协调能力;赢得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的沟通能力;给予患者关爱、抚慰及传递康复信心的情感表达能力;医疗救治过程的自我反思监控能力等。

当然,医患关系是双向的,只有彼此信任、理解才能相互尊重。尊重患者,与患者形成相互支持的医患共同体,是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专业,是患者作为普通人应遵守的社会公德。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需要医患双方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医护医患医护人员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闪光的背影——献给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