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美国密涅瓦大学的特色与启示

2021-10-29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大学课程

刘 述

(国家开放大学,北京,100039)

一、引言

美国的密涅瓦大学(Minerva University)是数字时代一所“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它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不同城市”两个要素颠覆了“传统封闭的象牙塔式”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场景,重构了传统大学中“人”和“空间”的关系,实现了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

密涅瓦大学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叠加的时代浪潮中,开启了数字时代新型大学的破冰之旅,它的出现代表了数字时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动向,其开创性和独特性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在筹资方面,作为私立大学,密涅瓦大学建校伊始,便拿到了基准资本的首轮2,500万美金风投。截至2019年底,已拿到3轮融资,总金额达到1.28亿美元。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等先后加入其董事会。[1]在学术方面,学界特别是国内学者相继关注到密涅瓦大学“大刀阔斧”的创新,从发展模式、[2][3]学习策略与技术应用、[4]学习体验[5]等视角对密涅瓦大学开展了追踪研究和分析。

同样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同样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原广播电视大学)从密涅瓦大学的实践探索中能获得哪些启示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密涅瓦大学概况和主要特色

密涅瓦大学成立于2012年,[6]但是其英文名称Minerva University 2021年7月才获得美国西部院校联盟(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的认证。[7]此前,它的英文名称为Minerva Schools at KGI,其中KGI是Keck Graduate Institute的缩写,直译为“凯克研究院密涅瓦学院”,国内学界和媒体普遍将其意译为“密涅瓦大学”。Minerva University获得认证,意味着密涅瓦大学从凯克研究院脱离,独立运行。

密涅瓦大学的创始成员由哈佛、斯坦福等大学的前任校长或教授组成,他们要建一所“颠覆哈佛”的大学,因此密涅瓦大学的定位是精英教育。密涅瓦大学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16年增加了硕士课程。截至2021年7月,密涅瓦大学已培养400余名本科和硕士毕业生。[7]

密涅瓦大学作为一所从零开始创建的大学,没有老牌大学在理念、设施、利益相关者等方面“历史包袱”的束缚,所以它没有按照传统建造象牙塔式校园,而是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和数字红利降维发展,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成为一所办在社会中的大学。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大学,它的“新”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立足未来需求,创造“新”的生长点

密涅瓦大学是一所立足未来需求的新大学,旨在创造性地满足已有大学没能积极回应的社会需求。从打磨点子到获得初始资金、孵化再到独立运行,密涅瓦大学经历了近十年的历程。

1.探寻“新”的生长点

密涅瓦大学的创立源自两个核心信念的交融:一是全球各个领域都需要紧缺有效的领导者,二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解决这个问题中扮演关键角色。在审视全球化、市场化、数字化和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8]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密涅瓦大学的初创者找到了大学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致力于“为世界培养批判性智慧”,并由此确立了密涅瓦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让学生在毕业时都能成长为团队的领导者,具有创新能力,能进行广泛的、适应性的思考,知道如何与他人合作,并具备国际视野。

与一些大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不同,密涅瓦大学立足自身定位,在人才培养中以“能力本位”替代“知识本位”,并将批判性思维、创造思维、有效沟通和有效交互能力四种能力作为本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以帮助学生在未来职业(包括目前尚未存在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成功做好准备。

上述四种能力都属于美国“21世纪技能框架”中与“学习与创新”相关的重要能力,[9]是人在终身发展过程中应对各种情况(特别是新情况或复杂情况)时所需要的“以不变应万变”的高阶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关乎学生未来发展高度的软实力。尽管密涅瓦大学提出的四种所谓“核心能力”并未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几乎所有大学都声称自己注重对这些能力的培养。然而从世界范围看,并非所有大学都真正重视和并能落实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毕业时上述能力存在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

2.培育“新”的生长点

基于这种现状,为培育“新”的生长点,密涅瓦大学构建了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型,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见图1。[10]

图1 密涅瓦大学人才培养的金字塔

这个模型不仅是一个概念模型,体现了密涅瓦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逻辑,也是一个引领实践的操作模型,具体且清晰地呈现了能力培养路径,保证了密涅瓦大学在“新”的生长点具有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应用学习科学,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密涅瓦大学创始校长(确切地说是凯克研究院密涅瓦学院创始院长)、首席学术官科斯林(Kosslyn)教授主导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科斯林教授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并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对学习科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主张密涅瓦大学的“每一堂课都要运用学习科学的知识和原理”。[11]

1.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一,内容并非唯一重点。密涅瓦大学认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教学的核心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具体的内容,而在于让学生获得围绕目标寻找、评估、分析和整合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以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第二,课程体系必须结构化。密涅瓦大学围绕培养目标审慎地构建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目标能贯穿于系列课程之中,课程之间相互协同,始终朝着共同的目标推进。

第三,课程必须具备根基性。密涅瓦大学的课程要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提供“跳板”。在设计课程时要明确哪些内容会为学生学习其他内容打下基础。课程内容要包括学生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和基础知识,并可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

第四,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使学生可以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基于这样的原则,密涅瓦大学试图兼顾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和灵活性,既保证学生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有径可循,又赋予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具有足够的灵活性。

2.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一,兼顾结构性和灵活性。既保证学生在能力发展上有径可循,又赋予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以本科教育为例,密涅瓦大学逐年开出四类课程,分别是基石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细分方向课程和顶点课程。[12]每类课程都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相应的核心能力,所有的课程都指向特定的认知工具,这些工具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有计划地让学生定期练习并跨领域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年的4门基石课程(通识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运用思维工具的能力,包括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多元模式交流能力等。从第二年开始,学生选择并完成递进式的课程内容,通过刻意练习不断运用第一年学习的思维方法和工具,逐步达到毕业要求的关键目标。

第二,具有跨学科性,并在广度和深度上取得平衡。传统大学的跨学科培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理工科学生选修若干人文课程、文科学生选修若干自然科学课程。[13]与之不同,密涅瓦大学的跨学科培养是让学生在一门课程中综合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

(三)利用数字红利,开创“新”的学习模式

作为数字时代大学新型大学,密涅瓦大学放弃了花大量资金建设“大学校园”这一常规思路,而是秉持“理解世界最好的方式是融入世界”这一理念,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开创了新的学习模式,即基于互联网的“全球文化沉浸式”游学模式。[14]该模式具有两个鲜明特色。

1.全球文化沉浸式体验

为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密涅瓦大学的线下学习是在不同城市完成的。密涅瓦大学设立专门岗位开展全球文化沉浸式游学的系统设计,以保证学生的日常生活、城市融入和体验式学习属于一个整体并相得益彰。

以本科学生为例,学生第一年在美国旧金山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其余三年需要在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的六座城市游学,如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德国柏林、英国伦敦、印度海得拉巴、韩国首尔、中国台北等。当在某一城市游学时,学生共同生活、上课和开展项目。

在城市的选择问题上,密涅瓦大学考量了多种因素,包括生活成本、人口规模、文化多样性、政治、经济以及能源系统等。密涅瓦大学鼓励学生融入当地社区,学习当地语言,充分利用当地的图书馆、运动场所、博物馆等公共资源,全方位沉浸式学习。

2.翻转课堂主动式学习

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并使学生都能深度参与学习,密涅瓦大学摒弃纯粹的讲授式教学,而是彻底翻转课堂,推行“主动式学习”,让学生都能“有意义的学习”和“思考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信息。一方面,教师在课前会将相关学习资源发给学生,包括文字和视频学习资源、学习资源使用说明、课堂作业等,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吸收“特定”信息,为课上分析讨论做铺垫。另一方面无论是采用线下形式还是线上形式,密涅瓦大学所有课堂都是小型研讨会,开展问题解决、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15]为保证讨论质量,有时同一课程会还分成若干小组,由不同教师依据教学团队共同设计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

(四)超越物理空间,创建“新”的课堂载体

学习平台是数字时代“课堂”的新载体,也是数字时代大学基础设施的重要方面。密涅瓦大学基于互联网的“全球文化沉浸式”游学模式能够落地,离不开学习平台的支撑。密涅瓦大学的学习平台由硅谷顶尖技术团队开发,突出特点在于服务“主动式学习”的内在要求,利用技术为师生双向实时互动赋能增效。该学习平台被称为“主动式学习平台(Active Learning Forum,以下简称 ALF)”。ALF创建了可以超越传统课堂的在线课堂环境,帮助密涅瓦大学实现了线上、线下教育的无缝衔接和优势互补。

ALF具有以下特点。[11]

1.实现传统“课堂”搬家

ALF最核心的任务是创建一个数字化环境,把传统教室中的“课堂”搬到线上,并确保在线教学的临场感和即时交互性。由于密涅瓦大学每节课人数不超过20人,平台的视频画面可同时显示所有人,创设了“每位学生都坐在教师身边,并要随时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场景,有助于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主动式学习。

2.没有“存在感”的技术

ALF刻意将数字技术隐没在背景之中,不让数字技术有“存在感”,希望用户在使用时完全忘记是坐在电脑前。ALF所有功能都是为密涅瓦主动式学习量身打造的,默默地为课堂活动提供支持,如支持分组讨论的一键分组功能;支持在线调查的调查和投票功能;支持学生展示作品或者协同操作的协作式教学白板等。此外,ALF还可记录学生的发言时长、每项教学活动的进展情况,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师开展教学和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3.以人为中心的“减负”

ALF是在迭代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它迭代的基本遵循是:功能要“少而精”,并且要人性化,尽可能避免对使用者带来的认知负荷或者干扰,力争为师生互动提供适切、精准的支持。密涅瓦大学通过不断优化ALF,消除其中的杂乱功能。ALF还具有抗干扰功能,能自动屏蔽一些网络社交软件,避免非教学信息干扰课堂教学。

三、对我国开放大学的启示

自1969年世界第一所以“开放大学”命名的大学成立以来,时至今日,开放大学仍然被称为“新型大学”。开放大学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大学而言的,体现在:没有围墙,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等。开放大学具有这些特点,本质上是由于它改变了传统大学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关系。同样,密涅瓦大学作为新型大学,也重塑了大学的构成要素和要素关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模式、学习环境等,与开放大学异曲同工。当前,我国开放大学正面临转型升级,要成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和灵活教育的平台、对外合作的平台”。[16]密涅瓦大学的有益经验,可为我国开放大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四个平台”建设带来以下启示。

(一)回应时代发展新需求,迭代人才培养目标

密涅瓦大学之所以在形式上如此“开放”甚至“颠覆”,客观上得益于全球化和数字化叠加的时代浪潮为其创造的条件,本质上是利用数字技术重塑了教育中的要素和要素关系,归根结底是为了回应社会的新发展需要,培育新的生长点。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尤为关键。人才培养目标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标识,也是一所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方向和价值导向。[17]密涅瓦大学的所有创新都服务它的人才培养目标。

开放大学成立至今,始终把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发展的“首要问题”,统领课程体系设计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在终身发展过程中这些人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开放大学的学生结构和学习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开放大学结合自身定位,考虑“能做什么和想做好什么”,丰富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内涵,迭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和表述。在此基础上,优化或者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完善学习评价,全面推动开放大学的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遵循教育与学习规律,科学推进终身学习

“互联网+教育”为回归学习本质提供了更大空间。密涅瓦大学在形式上的突破都是以促进有效“学习”为核心的,采用“线下游学”和“线上研讨”的形式也是为了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主动式学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国际胜任力。围绕“学习”这个核心,密涅瓦大学深度应用教育和学习科学,系统性地重塑了学习范式,开展的是有理论指导、技术赋能的教育实践。密涅瓦大学的经验证明,运用教育和学习科学理论开展大学的顶层设计和课程体系设计,把教与学的技术应用于每一门课程的每一堂课,有助于抓住“学习”本质,从根本上避免走弯路并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开放大学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迭代升级在为开放大学优化教学过程带来新契机和新空间的同时,也迫使开放大学不断探索以寻求新的突破。新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仅为教育教学改革赋予了新动力,也为教育与学习科学研究带来了新课题。

相对于传统高校,开放大学既要研究一般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原理、规律、策略、方法,还要不断探终身学习、远程开放学习的特殊规律,并将它们作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学习环境构建、过程支持服务、学习评价的基本遵循。因此,开放大学在从以量图大向以质图强转变过程中,应切实加强教育与学习科学研究并加促进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充分释放这些成果的价值,科学推进终身学习,实现开放大学的高水平发展。

(三)突破物理与思维的墙,探索灵活学习方式

密涅瓦大学刷新了人们对“大学”的固有认知,独辟蹊径发掘“互联网+教育”的潜能,最大化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一是突破物理的墙,放弃建造传统校园,而是把“校园”功能延伸到不同城市,利用当地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实践。二是突破思维的墙,摒弃当前大学数字化转型的“渐进性”道路,利用“数字红利”创造了自身的“后发优势”,开创了一种数字时代大学发展的新范式。

开放大学一直以“没有围墙的大学”和开展“开放灵活学习”著称。以我国国家开放大学为代表的“巨型大学”[18]也没有建造“超级校园”,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数百万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机会。在从广播电视大学向“互联网+大学”转型过程中,开放大学应避免在“没有围墙”的层面上固步自封,不断突破思维的墙,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赋能,通过更灵活的方式、更有效的机制补短板、强弱项,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过程中探索更多灵活学习路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四)精准化支持在线学习,建设一流学习平台

密涅瓦大学的在线学习平台是专为“主动式学习”定制的数字学习环境,核心功能是将物理空间中的“课堂”搬到数字空间。与慕课等在线课程的“讲授式课堂”搬家有所不同,密涅瓦大学意在实现“研讨式课堂”搬家。密涅瓦大学的在线学习平台具有两个作用。一是“补短”。密涅瓦大学的游学模式给师生带来了无法“面对面交流”的距离。为了弥补这种距离,密涅瓦大学用在线学习平台代偿传统教室的功能,借助网络“补短”实现师生之间“零距离”,保证教学临场感和即时交互性。二是“扬长”。密涅瓦大学以“降低认知负荷和干扰”为学习平台迭代宗旨,创建了没有“存在感”的技术环境,发挥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优势增强了课堂管理的精准化、教学决策的科学化,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开放大学是一所“互联网+大学”。对于开放大学而言,在线学习平台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大学”的在线学习平台应成为在线学习平台中的标杆。因此,开放大学在推动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学习平台应消隐“技术性”,[19]体现更多的“高级感”:让技术以“无我方式”(即没有存在感方式)有力支撑“互联网+大学”的教学和管理,让各类平台用户(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零认知负荷”。与密涅瓦大学学习平台服务“小班研讨式学习”的定位不同,开放大学的学习平台需要服务大规模、个性化学习。面对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和复杂的课程教学需求,如何提供精准化的服务是开放大学学习平台建设面临的挑战。开放大学应以技术应用的适切性、高效性为原则,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学习分析等新技术的教育应用,突出平台核心功能,优化人机交互,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清除痛点和盲点,集聚信息技术应用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五)服务国际国内双循环,开展多元合作办学

与传统大学通过“交换学生”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模式不同,密涅瓦大学独创的基于互联网的“全球文化沉浸式”游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开放、更多元、更原汁原味的情境。密涅瓦大学之所以能够实施这种模式,是由于互联网让它摆脱了实体校园在物理空间上对“师生”的绑定,使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教学基地。这些设在不同城市的基地类似互联网商业中的“线下门店”,可让学生浸润在原生态的场景中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形成跨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道出了大学中“人”与“空间”的意义。换言之,哪里有师者在,哪里有大学在,大学可以有大楼,亦可无大楼。密涅瓦大学以师者为尊,借助互联网放弃了“大楼”却放大了“大楼”之外的教育资源。密涅瓦大学为有跨文化需求和丰富场景需求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立足服务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这一新发展格局,我国开放大学在国内外合作办学中可以借鉴密涅瓦大学的经验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我国开放大学体系以及遍布全国的合作办学的行业、企业蕴含着丰富的线下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相对于传统大学,它们是开放大学应当发掘并为所用的比较优势资源。开放大学可利用这些资源为国内学生创造更多体验和实践机会,使他们可以较长时间浸润在真实情景中,对专业内容形成更充分、更深入的理解。此外,开放大学还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国家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为各行各业培养具备国际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密涅瓦大学是一所建校不足十年的新大学,在各界对它的关注中也存在质疑的声音。尽管密涅瓦大学的办学质量和长期成效还有待时间检验,但是更多人认为密涅瓦大学的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创新,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叠加的时代浪潮中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为未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案。

密涅瓦大学“新”在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学习模式和学习环境,“特”在突破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既有条条框框,对先线上、线下资源的兼收并蓄和整合利用,“成”在目标与行动高度一致,形式与内容有效协同,值得持续关注和进一步追踪。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大学课程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