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目标、挑战和路径研究

2021-10-29蒋金法

企业经济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质量区域发展

□蒋金法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要求各地区谋划区域发展布局和确定发展战略时不仅要强调发展效率,更要注重发展质量,强调发展的公平性,使发展具有可持续性。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发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动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是新发展格局下“中部崛起”战略的一次全面升级,对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指导意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将为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以及实现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因此,以新的战略视野和发展思路,深入探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现实价值。本文在深刻领会《意见》精神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明确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揭示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六省,六省国土面积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0%左右。在新发展阶段,中部地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区域,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极具潜力的区域[3]。近年来,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积极推动下,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呈现良好势头,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一)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中部地区是我国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目前中部六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每个省份都拥有独具特色并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19 年,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到全国的15.8%。中部地区是主要的能源供给基地。2019 年,中部地区原煤产量12.3 亿吨,占到全国的31.9%。水泥产量6.2 亿吨,占到全国比重的26.5%。中部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2019,中部地区谷物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1.3%,油料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2.8%。全国各省区市粮食产量前10 名榜单中,中部地区占据了3 个席位。其中,河南省排在第2 位。中部地区作为我国交通枢纽的地位优势日益凸现(见表1)。中部地区铁路里程达到3.3 万公里,高速公里里程达到3.7 万公里,分别占到全国比重的23.5%和25.0%。中部地区各个省份之间、城市群之间已经形成由高铁为主体,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联结网络。[4]

表1 2019 年中部地区与东部、西部地区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①(单位:%)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地位逐年上升,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经济总量及其全国占比看,2010 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为8.60 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0.9%,2019 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1.8 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2.1%。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部地区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总量仍占到全国比重21.9%(见表2)。中部地区在支撑全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东中西部地区区域良性互动发展。

表2 2010—2020 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及占全国的比重

从省份层面上看,2010 年以来,中部地区六个省份GDP 增长率普遍高于全国GDP 增长率。2010 年,全国GDP 平均增长率为10.6%,湖北省GDP 增长率达到14.7%,高于全国4.1 个百分点。进入“十三五”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中部地区借助自身优势,经济增速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2020 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中部地区增速放缓,但是,除了湖北省,其他省份都保持了正增长,并且山西省(3.6%)、安徽省(3.9%)、江西省(3.8%)、湖南省(3.8%)四省GDP 增长率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区域

近年来,中部地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目前中部地区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消费市场在全国范围都占据了重要的份额。[5]2020 年,中部地区总人口3.65 亿人,占全国人口25.8%;地区生产总值21.9 万亿元,占全国21.9%;三次产业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5.9%、23.5%、20.2%;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2 万亿元,占全国总额的23.5%。中部地区也是我国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区域,在居民收入增长、消费水平方面仍然保持较大增长空间。

三、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一)区域协调

《意见》提出,中部各省要加强合作,构建有助于形成优势互补发展格局的合作机制。协调发展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增强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客观需要。[6]一是实现与国家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协调。中部地区要积极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如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广泛开展合作,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二是中部地区各省之间要实现协调发展。中部六省要围绕做大做强区域竞争优势,进行合理内部分工与合作,在区域合作、利益补偿、公共服务方面强化战略统筹,建立健全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保障机制,推动区域商品和要素资源实现有序自由流动。三是中部地区各省内部要实现协调发展。中部六省要立足于各自的比较优势,优化本省产业结构,加强省内各城市之间的企业分工与合作、技术传播与扩散,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7]

(二)内陆开放

《意见》提出,中部地区要加快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高质量发展对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作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中部地区要加大开放力度,用好各类开放平台,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效应更强的内陆开放新高地。一方面,中部地区要依托区域内湖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强对外开放中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内容的创新,努力形成内陆开放可复制的模式和经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共同谋划,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吸引外资的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另一方面,中部地区要利用好区域优势,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运输枢纽优势,以及生产要素密集、人力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等产业发展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部发展的重大机遇,打造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三)产业融合

《意见》提出,中部地区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推动产业间联动发展。目前,中部地区应采取区域产业联动协调发展模式,形成链条式分工协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8]另一方面,要解决中部地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不够问题,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特别是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技术间的协同创新,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产业智能化转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中部地区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基地,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交叉融合的产业体系。

(四)创新引领

《意见》提出,中部地区要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中部地区要实现创新引领,一方面,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方面发挥创新的关键性、基础性作用,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型、粗放型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要素投入少等集约型转变,实现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中部地区要在核心技术创新实现突破,特别是在信息光电子、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产业等方面加快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提升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中部地区要高度重视人才在创新中的作用,千方百计吸引各地人才来中部地区创业。

(五)绿色崛起

《意见》提出,中部地区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9]中部地区要实现绿色崛起,一方面要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贯彻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不断优化中部地区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另一方面,构建支撑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型,使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成为中部地区人民致富的金色宝藏。

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挑战

(一)区域协调不够

当前,中部地区在区域协调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尚未形成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发展格局。一是政策协调机制不健全。中部地区目前尚未建立统一协调发展合作机制,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较为缺乏,相关深化合作平台较为分散。二是与区域外的协调大于区域内的协调。中部六省与周边区域开展合作热情很高,举措较实,如河南省、山西省对接京津冀,湖南省、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安徽省对接长三角,但六个省份之间的经济联系还不是很紧密。二是区域内部竞争多于协调和合作。相对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发展缺乏协同性,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武汉市和郑州市对区域内其他地区正向溢出效应不够,区域其他地区受益不足,尚未真正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二)产业结构趋同

中部地区各省份由于在自然条件上相近,在发展阶段上相似,因此,各省份在产业布局上往往自成体系,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区域产业重复建设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造成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突出。根据近年来统计数据,工业行业分类中在规模产值前十的行业中,中部地区各省份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比较明显。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等都是六省份主导产业;钢铁、有色金属等资源消耗高产业都是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等省的主导产业。这种严重的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使得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色难以发挥,削弱了区域内分工与协作的能力,不利于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和比较优势的发挥,降低了地区的整体经济效益。[10]

(三)产业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中部地区各省份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R&D 经费投入强度来看,中部地区仅湖北省、安徽省超过2%,其他省份都不到2%,这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R&D 经费投入强度,还低于全国平均R&D 经费投入强度。以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为例,从科技创新产出来看,2019 年,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2.3 万项和9373.4 亿元,而东部地区达到11.3 万项和44839 亿元,分别是中部地区的4.8 倍和4.8 倍。从创新投入来看,中部地区经费投入远低于东部发达省份。2019 年,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R&D 经费内部支出534.3 亿元,而东部地区高达2847.2 亿元,是中部地区的5.3 倍。从创新资源看,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人才不足。2019 年,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D 人员是19.2 万人,而同期东部地区达到82.0 万人,是中部地区的4.3 倍。

(四)绿色发展水平不高

中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占比较大,在第二产业中,工业特别是能耗强度大的重化工业比重又特别大。中部地区的这些高能耗工业部门又大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较重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仍存在难度。近年来,中部能源消费需求在不断增加,能源消费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如2010 年,江西省能源消耗总量为6280.6 万吨标准煤,2020 年达到9665.2 万吨标准煤。2010 年安徽省能源消耗总量为9414.0 万吨标准煤,2020 年达到13869.7 万吨标准煤。2010 年河南省能源消耗总量为18594 万吨标准煤,2020 年达到22300 万吨标准煤。

(五)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够

中部地区由于地处我国内陆,对外开放水平偏低,开放型经济发展能力偏弱。一是开放型经济总量偏小。2020 年,中部六省进出口总额为2.67 万亿元,仅占全国比重的8.3%。从外贸依存度来看,2020 年,中部地区外贸依存度仅为12.0%,远低于全国的31.6%(见表3)。二是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中部地区开放程度不高,引进外资领域和广度不够,经济合作层次尚处于低水平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产业结构有待调整。三是开放理念比较弱。政府对于微观经济的干预仍较多、服务意识不强,境外资金、技术自由流动的开放环境尚未完成形成。

表3 2020 年中部地区各省份外贸相关指标比较

五、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区域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必须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加强战略协调,深化分工合作,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产业协调的共同繁荣发展新机制。

1.加大中部地区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协调力度。中部地区在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要加强统一协调,强化合作共赢。着力打造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资本、产业、人才、技术、信息、项目对接平台。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加强武汉市、宜昌市、岳阳市、九江市等沿江城市港口整合,畅通长江经济带陆水联运通道。

2.推动中部六省协调发展。一是加强长江大保护方面的协调。充分发挥长江流域各省份生态优势,注重流域间的协调、协同,增强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在保障生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流域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二是将武汉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创新的龙头。武汉市要充分利用区域科教资源,加速建成“世界光谷”,努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要进一步加强与区域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共同构建产业协同发展大走廊。三是加强中部地区区域合作特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中部六省省际交界地要强化区域内部的合作,共同开拓区域内部市场,共建产业园等[11],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如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共建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等。四是加大省际交界地区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各省应加强协作,完善交通规划,尽快打通“断头路”,实现对外通道和省际通道畅通,促进共同发展。五是公共服务方面要实现无缝对接。在教育、医疗、城乡融合等公共服务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实现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

(二)加快培育优势产业体系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部地区应立足各自产业优势,按照《意见》的要求,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以“三基地”为主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中部地区整体产业水平。

1.高质量建设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努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中部地区要推动钢铁、石化、有色和家电等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产业基地。如湖北省要打造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绿色建材、低碳冶金等重要产业基地,江西省做强做大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等优势产业,湖南打造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等。同时,中部六省结合地理优势如山西省、河南省对接京津冀,安徽省对长三角,江西省、湖南省对接粤港澳,打造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示范区。

2.高质量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要着眼于世界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和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对新能源、新材料的科技创新,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中部地区要逐步改变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积极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非石化能源在供给结构中的比例。

3.高质量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强化粮食主产地优势,加快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推广良种良法、配方施肥、改良土壤,保障粮食及农产品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农业技术升级。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扩大高水平开放

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高标准建成内外联动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1.拓展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中部地区要借助区域优势,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全方位有效对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推动中部地区与国内外在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充分流动,提升中部地区开放程度。江西作为中部首个国家级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要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内陆无水港以及降低综合物流成本等方面,大力开展先行先试,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推动中部地区与欧洲以及东盟的合作。进一步增加中欧班列发运频次,重点建设郑州市、武汉市中部国际物流园,拓展中部地区与中东盟的合作,使中部地区成为东盟班列的重要集结中心。

2.打造中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把中部地区武汉市、郑州市、合肥市等城市打造成为全国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把武汉市建成长江重要的航运中心,全面提升中部地区互联互通的水平,努力打造区域物流中心。高质量建设流通网络,加强六省间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支撑高质量供给和高效率流通的节点。中部地区要加强物流设施建设,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重点把武汉市、郑州市、长沙市、合肥市、南昌市、太原市等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提升中部地区在全国流通网络中的地位。

(四)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方式

中部地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1.打造绿色产业体系。对中部地区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通过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模式创新等手段,促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零增长。按照绿色环保的要求,主要围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大力推广和发展节能环保项目设计、专业化节能咨询、节能技术支持等专业服务。

2.着力构筑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加快实施重大绿色工程,加强生态廊道建设。以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为主要目标,大力实施防护林带建设工程和重点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构建生态屏障。坚决杜绝新增“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快推进煤焦冶电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存量项目的低碳化改造升级,争取提前实现区域碳达峰碳中和。

(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中部地区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政务服务新模式,全力营造公平透明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1.对标国内一流水平。中部地区要不断提高政务水平,下大气力打破长期以来营商环境欠优的局面,在体制机制改革、公共服务供给、信息平台公开、企业经营便利等方面,积极对标对表沿海发达地区,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稳商的浓厚氛围,争取用几年时间,实现中部地区营商环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进一步优化互联网政务。高度重视“互联网+政务服务”,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积极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第三方民意评价机制,简化申请手续,压缩审批时限,实现涉企政务公开上网、透明审核,为企业日常运营提供便利。

3.优化中部地区创新环境。中部地区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鼓励区域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有效合作,形成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有效衔接的创新生态。要加强中部地区重要创新平台建设。各省在发展规划中要高度重视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对区域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大创新人才吸引力度,结合当前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大政策特别是人才服务政策支持力度,尽可能多地打造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为区域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注:

①东部地区10 个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6 个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12 个省(市、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地区3 个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猜你喜欢

高质量区域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分割区域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区域发展篇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