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解《登飞来峰》的主题

2021-10-28曾春桂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鸡鸣浮云变法

曾春桂

《登飞来峰》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全诗为七绝。内容如下: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的起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承句用典,写目极之辽远。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则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的”浮云遮望眼”是用典。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在转句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陆贾在《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安石即用此意。唐朝李自在《登金陵凤凰台》写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表达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是对《登飞来峰》一诗的基本赏析。但是我要说的是,表现诗人“胸怀改革大志”有拔高、过度解读之嫌。理由如下:

一、承句“闻说鸡鸣见日升”暗示诗人并未担上宰相要职。中国古代对“日”“天鸡”者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例一:

李白作《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从“拔剑四顾”开始,到“冰塞川”“雪满山”的困境,依然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而过。“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例二:唐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意是: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看到红日升,听见天鸡鸣,这是一种象征美好境遇的景象。

王安石“闻说鸡鸣见日升”,也是奔着那个美好的“闻说”而去登飞来峰的,寄寓诗人对美好政治前途的愿景。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王安石此时并未掌大权。

二、王安石作此诗的背景也可证明并未登高仕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年),22岁时,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1070)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因此,不能牵强附会说,表现诗人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只能说,王安石年轻气盛,对人生积极进取,前途充满信心。

三、王安石诗作容易让读者联系变法的情况。

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入为三司度支判官,感于北宋积弱积贫的现状,遂向宋仁宗建言:要求变法以图强。乐于守成,而不思创举的赵祯并不以他的建言为意。直至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即神宗即位的第二年,王安石才被从小喜读韩非子,热衷于变法理财的赵顼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翌年升任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的主张。其均输、青苗、方田均税、农田水利、免税,市易诸法,利在理财富国;保马、保甲、将兵诸法利在精兵简政,便利于民。王安石处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决心两度罢相,不避艰险,推行新法,结果,劳心费神,事倍功半,不但没有取得变法的成功,反而在众多大官僚的反对声中,在自己阵营不断的内讧和分裂中,在宋神宗的疑虑和以贤德著称的曹皇后(仁宗妻)、高皇后(英宗妻)、向皇后(神宗妻)的干预下宣告了变法的失败,并于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再度罢相,从此逐渐淡出政治舞台。王安石变法中,最大阻力就是,以皇太后和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神宗皇帝一死,王安石变法就被废除!

在他的变法中,所谓奸佞小人,应该就是那些保守派以及大地主和一些地方官员。因为王安石的特殊政治经历,后人解读《登飞来峰》的末句时,会自然而然的引伸到变法的阻力上,这也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诗歌的解读,了解写作背景非常重要。只有清楚写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生活状态,才能正确的解读诗歌的主题。这也是诗歌鉴赏中一直强调的“知人论世”。

猜你喜欢

鸡鸣浮云变法
《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徙木立信
马首是瞻
不畏浮云遮望眼
长相思·夜无眠
浮云
《孔雀东南飞》中“鸡鸣”一词研究情况辨析
徙木立信
奔驰CLA45 AMG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