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考改革背景下十四省市的考、填、录横向对比研究

2021-10-28范玉康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对比研究高考

摘要:2021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成功落地,目前各界对于高考的话题仍旧热度不减,对于新高考改革的讨论热度更是强烈,新高考改革所在地的高中、教育平台正在针对“新高考”的考试模式、志愿填报进行内容提炼与分析,各高校正在针对今年8个省市的“新高考”录取结果进行总结,并且结合第一批第二批高考改革的6各省市共14个省市进行纵向及横向对比。新一轮高考改革地成功实施,意味着在教育领域对于高考模式、志愿填报、高校的招生录取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诸多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问题需要去解决。笔者结合自身招生录取的经验,通过分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十四省市的横向对比研究,相信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指引下高考模式、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将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高考;志愿填报;网上录取;对比研究

一、引言:

今年是河北、辽宁、江苏、湖北、湖南、重庆、福建、广东8省市的“新高考”落地之年,均采用“3+1+2”高考模式,相对于传统高考模式的文理科分为历史类和物理类。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新一轮高考改革不断得到落实。2014年,第一批高考改革试点项目在上海和浙江启动,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启动了新高考改革试点,2021年,辽宁、江苏、湖北、湖南、重庆、福建和广东启动了新高考改革。目前,全国共有14个省市实施了新高考改革。回顾我国高考改革的历程,检视新高考改革的成效,总结新高考改革的经验,分析新高考改革的挑战和原因,对于14省市的高考模式、志愿填报、高校招生录取的横向比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新高考改革考试模式特点分析

高考,是中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简称,是中国的一项基础教育制度,也是选拔大学新生的唯一途径,与无数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十年寒窗苦读的考生只为了在这一刻能够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并且受到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目前对于全国普通本科招生所认可的高考模式分为三类,传统模式高考、“3+3”模式高考、“3+1+2”模式高考,在第一批和第二批高考改革的浙江、上海、北京、天津、上海、海南这6个省市中采用的是“3+3”高考模式,在国务院引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要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上海、浙江作为第一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实行“3+3”高考模式。在语、数、外统考科目中,英语均有两次考试机会,以较好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主要不同在于,上海选考科目为“6选3”,即从物、化、生、政、史、地6个科目中根据高校招生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选择其中3门,满分70分,最低分40分,划分11个等级,以等级分计入总分;浙江有7个选择考科目,即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包含其中,同样选择3门,满分100分,以等级分计入总分。

北京、天津、海南、山东作为第二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实行“3+3”高考模式。在语、数、外统考科目中,天津、海南英语均有两次考试机会,以较好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北京和山东英语只听力部分有两次考试机会。选择考科目目前均为从物、化、生、政、史、地6个科目中选择3门,满分100分,其中北京、天津、山东依据各省份等级划分方式,将选择考成绩以等级分计入总成绩,海南以标准分计入总成绩。

广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湖南、辽宁、重庆等8省份作为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实行“3+1+2”高考模式。其中,“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其中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生、政、地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语、数、外以原始分计入高考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江苏、河北、福建、辽宁等省份使用全国卷。选考科目中,物理或历史以原始分计入高考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另在政、地、化、生中自主选择的2个科目按各省份等级赋分方式以等级分计入总分。

从“3+3”模式的多种科目组合到“3+1+2”模式的多种科目组合,通过因地制宜方式对于措施进行微调,进一步落实新高考改革政策,无论是模式的转变还是各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都是为了在探索中进一步优化高考模式。促进考试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帮助国家科学选拔人才,新高考改革中“3+3”考试模式和“3+1+2”考试模式的落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新高考改革志愿填报模式研究

新高考改革填报平行志愿具体到某个院校的某个专业为志愿单位"专业(专业类)+院校"模式,选择更加精准,普通本科平行志愿数量为20-112个“专业(专业类)+学校”志愿,新高考改革不同省份上下存在一定波动,这令高考填报志愿时存在一定复杂性和挑战性。

各院校会依据自己所包含的专业针对第一批第二批高考改革省份设置不同专业组,专业组设置分为不限组、物理组、物理或化学组、物理或化学或生物组、历史组,历史政治专业组等等,专业组中又包含不同专业。第三批高考改革省份同样如此,由于高考模式存在一定区别,所以分为历史类和物理类,考生首选科目必须是物理或历史,其次再选择另外两门科目,专业组设置分为首选物理再选不限、首选物理再选化学或生物、首选历史再选不限等等,与“3+3”模式高考志愿填报专业组设置略有不同,在14个高考改革省份中,考生均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直接选择志愿为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组,专业调剂仅限于同一专业组内调剂。

考生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需要精准识变,提前掌握政策环境,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全面了解自身努力方向和高校的专业设置,合理确定选考科目,在填报志愿时合理安排志愿顺序,不盲目冲高。对于志愿填报的挑战需要科学应变,全面掌握实时数据,做好透彻分析,横向纵向多方位深层次比较,有人称志愿填报为“第二次高考”,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准确定位志愿填报其适用范围,全面考虑专业、高校、地理位置等因素,初步篩选“专业(类)+院校”志愿,这将有效提高针对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科学性。

四、新高考改革招生录取的实践与认识

当前,全国各地高考正在逐步进行改革,影响考生报考选择的因素也变得日趋复杂,院校对于新高考改革的招生录取效率面临深刻的挑战与机遇。高校的招生工作在新要求之下也做出了系列变革,出现了新气象,为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通过横向对比,一些院校在新高考改革省份中的生源质量面临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这就要求各院校应深入领会新高考改革的政策主动求变,深入调研各大高校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所做出的突破与成就,深层次多方位地改善办学条件,分析掌握自身的优势,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实现可持续的招生录取。高校应该对专业结构作出合理的变革,加强专业软实力,在招生录取工作中,注重专业宣传和介绍能够有效吸引质量较好的生源,且对高校专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招生录取工作中,积极总结分析新高考改革省份的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方向,横向与纵向结合对比生源质量,对自身进行精准定位,科学制定招生录取工作方案,合理制定招生计划数量,且在录取工作中尤其是对于新高考改革14省份的录取工作,在各个环节都要设置严格的选拔模式与标准,切实保障招生录取工作的严谨性。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既要认真解读和领会国家高考政策,也要结合学校自身学科发展和专业特点,出台相应的招生政策和举措,推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效率,抓住新高考背景下的发展机遇,为人才选拔和培养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在改革中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3):1-12+166.

[2]徐蓓.不能用旧眼光看待“新高考”[N].解放日报,2021-06-11(013).

[3]于涵.不忘初心推进新高考改革面向未来构筑现代化考试[J].中国高教研究,2018(03):17-23.

[4]陈永华.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提高生源质量的对策——基于影响考生志愿填报的关键因素调查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06):79-81.

[5]王佳明.基于利益相關者视角的新高考政策认同度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08):9-17.

[6]殷志.新高考背景下推进高校招生模式改革对策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108-110.

[7]樊未晨.新高考改革的变与不变[N].中国青年报,2021-08-09(005).

[8]周宏锐.新高考改革框架下平衡机制的重构[J].教育探索,2021(02):1-4.

[9]钱璐瑶,陈凤菊.新高考改革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基于中国知网2014-2020年的文献分析[J].教育与考试,2021(04):24-32.

[10]赵洁,吕富蕾.新高考精准化志愿填报策略——以山东省2020年夏季高考为例[J].济宁学院学报,2020,41(05):88-94.

[11]金红昊,鲍威.新高考科目选考制的实施成效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21,19(02):78-85.

[12]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先行试点6省市方案比较[J].中国考试,2018(11):19-26.

[13]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浙江、上海方案深度比较研究[J].中国考试,2015(02):3-7.

作者简介:范玉康,1998.9,男,汉族,江苏南京,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2016级本科生,助教,毕业专业:环境设计,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高考改革对比研究高考
以思促学 课程为王
以思促学 课程为王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进行中学地理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