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校际混合式研修共同体的构建
2021-10-28谢兴宇
谢兴宇
通常情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設始于三年级,每周一课时,学校一般配备1~2位信息技术教师。因为教师数量少,信息技术校本教研长期存在“氛围淡、研究难”的问题,这阻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想要破解这个难题,就要抓住“人数少”这个问题根源,在营造研修氛围和提升研修实效上双管齐下,方能奏效。本文着眼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试从理性视角对混合式校际研修共同体的概念、价值追求及其构建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 校际混合式研修共同体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共同体”这个社会学概念被国外学者引入教育领域,产生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而当“学习共同体”理念被运用于教师培训领域后,“研修共同体”的概念也随之形成。“混合式研修”即“混合式培训”,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应用混合式学习的理论、模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型培训模式。构建校际混合式研修共同体,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二、 校际混合式研修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一) 抱团成长,互助共赢
渴望专业成长的教师自发组织成团,相约而行。他们勤勉自律,群策群力,共履规则,砥砺同行,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修活动,每个人都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每个人都努力去做队友的重要伙伴,大家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成长。
(二) 拓展校本研究,打造教研新样态
传统校本教研模式僵化,活动时空受限,流于形式,广受诟病。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线上培训应运而生,但又在实践中出现了“挂机假学”“线上线下两张皮”等新问题。随着混合式学习研究的深入及其理论、模式在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中的应用,在线学习与线下实践相融合的混合式研修日益成为教师培训的新样态。
(三) 探索区域教研,献策区域师培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等目标。要达成这些目标,包括校本研修、区域研修在内的各类研修在教师培训中的有机协调与配合至关重要。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区域层面的教师培训无疑要承担起更多责任。校际混合式研修共同体的建设,可为推进全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打好头阵,带来启发。
三、 校际混合式研修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一) 齐商共履公约
校际混合式研修共同体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每个成员的专业成长之路或多或少已烙上自己学校教研文化的印记,各自的工作量、研究经历和思想认识等也不同,即存在异质性,成员异质性是与共同体构建密切相关的因素。为了起好步、行得稳,成员间要充分交流、达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履行这种自发商定的公约,一要靠成员自律,二要靠团队群律,全体成员应把公约内化成彼此的心灵契约,主动提高参与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性。
(二) 依托网络平台
混合式研修强调网络学习与现场教研相融合,因此搭建用于学习和交流的互动平台必不可少。幸运的是,身处资源丰富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能方便地搜寻到合适且免费的网络资源来创建专属的“研修社区”,方便成员间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思维碰撞和深度对话。
(三) 发挥“头雁效应”
“雁飞千里靠头雁”,教师跨校构建混合式研修共同体更需要强化“头雁效应”。作为共同体建设的领头人,其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等都应当在团队中首屈一指,且乐意做好榜样和示范,这样才能帮助共同体建设形成“头雁先飞,群雁齐追”的良好局面。
(四) 落实激励措施
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尊重需要”。在构建校际混合式研修共同体的过程中,要采用恰当的激励措施来满足成员的“尊重需要”。例如,对成员的独到见解、深刻体会、精彩亮相及参赛获奖等表现及时送出真诚的掌声或点赞,为上研讨课的成员颁发校际联谊开课证书,定期发布成员研修贡献力排行榜……落实激励措施,能增强成员的荣誉感,营造和谐向上的研修氛围,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敬恩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