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

2021-10-28应露

成才之路 2021年3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效果

应露

摘 要: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必要。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一点一滴地渗透,日积月累才能逐渐看到效果。文章通过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对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核心素养;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1-0078-0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语文作为“百科之母”,是学习各学科的基础,它不但是一种学习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已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提倡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智慧,更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获得文化自信,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认识、领悟、把握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文化使命及重要目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在当代,泽被千秋,既是当务之急,更是百年大计。

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部分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不足,仅把学校开展的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学经典诵读”当成一项课外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课下自主诵读,然后课上简单抽查,没有履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把关人和推广人的职责,

1.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认知不足

因为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所以部分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时更倾向于围绕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不太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推广。这样的语文课程更加偏重于工具性,而非人文性,没有发挥出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作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曾说过:“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是母语教学,他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因此,要想让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有效开展,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精准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

2.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当

一方面,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语文教师在为学生选择经典诵读篇目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花费心思去考量所选著作是否适合现阶段的学生阅读,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是否遵循教育的循序渐进原则。例如,有的语文教师让小学低年级学生诵读晦涩难懂、含有大量生僻字的狭义儒家经典子集,对于著作中抽象难懂的文字涵义、哲学道理等,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就会导致学生对经典诵读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以至于他们在以后学习中遇到需要诵读的经典时,不论难易,都不愿意去接触,甚至产生惧怕心理而直接放弃。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内容选择上,语文教师要做好把关人,该发扬的发扬,该抛弃的抛弃。部分语文教师在为学生选择经典诵读内容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书中内容照单全收。有些著作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会存在一些有悖时代发展的内容,对于这类著作,教师要把好关,先做出取舍,再要求学生诵读。例如,清代李毓秀所编纂的《弟子规》,因其易读易背,被很多语文教师选作经典诵读的启蒙读物。然而,在《弟子规》中,有一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把人的思想给固化了。不允许人反抗和质疑,完全抹杀了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诵读这部分内容,对于三观还不完善、辨识能力還不强的学生来说,不但不能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反而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当

在语文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部分,大多数教师主要采用的是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处在发展时期,通常比较擅长记忆,背诵确实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教师一味强调背诵,不给学生详细讲解,不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背诵内容的深刻涵义,这样的背诵完全是机械的、不灵活的、毫无意义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学习。通过反复地、机械地记忆,学生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所要背诵的经典内容暂时储存在记忆中,但是其并不理解这些经典所传达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也就无法把它们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更不可能上升到树立正确三观、提高自身修养的境界。

三、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1.走进汉字文化,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汉字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甲骨文演变成今天的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其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汉字组合到一起会构成涵义不同的词语、句子、文章和著作。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着手点一定是关于汉字的教学,而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往往也是从汉字教学开始的。因此,要想让学生从汉字学习中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汉字的时候,就必须要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汉字的美,领略到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从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来进行讲授。首先,在字音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尝试着从平平仄仄的声调变化中,感受到汉字的音韵之美。其次,在字形方面,教师可以从造字方法入手,对所教授汉字的笔顺和结构进行分析说明,不同的汉字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例如,教师在讲授象形字时,可以采用绘制简笔画的方式进行讲解。比如“月”字,它的形状看起来就像一轮弯弯的明月,教师就可以通过绘制简笔画,一点点把一轮明月变成汉字“月”。教师在讲授形声字时,可以采用形旁和声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比如“樱”字,它左边的木字旁说明它类属树木,右边的“婴”字则说明它的发音,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发音为“婴”的树木有哪些,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樱桃树”“樱花树”等。最后,从字义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法来理解所学汉字的具体含义。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词语让学生去造句,同一个词语造出的句子涵义可能就完全不同了。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领略到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之美。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