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融合课程”,为五育融合添动力
2021-10-28谢江林
谢江林
课程是一种教育性经验,是对主题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学校专指学校场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以及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为贯彻“五育融合”的教育方针,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融合课程”,力图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三步走 : 做好融合前的充分准备
“融合课程”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的新要求,必定根植于既有的校园文化。学校建构课程的第一步是将“融合课程”建设中体现的教育思想纳入学校整体的文化体系。深思“融合课程”背后的教育理念,将其纳入学校的核心文化以及“面向全体、全面育人,尊重差异、多元成才”的办学理念,有利于“融合课程”的实际开展。
教师是落地“融合课程”,促成融合育人的重要力量。学校建构课程的第二步是让融合课程的理念深入这些课程实践者心中:一方面使其改变傳统的课程观念,树立“融合育人”“全方位育人”等新时代课程理念;另一方面,激发其积极性,让其成为具有“融合”理念的课程开发者和探索者。
构建“融合课程”是学校教育走向深度、高度和效度的集中体现,需要学校系统的设计和思考。学校建构课程的第三步是调整现有的五育课程,追求课程之间有机渗透。学校从一开始就强调融合课程中的“五有”——要有活动方案、教学课件、课程化教材、课程指导书以及教育案例。而后厘清融合课程的主线、领域及维度。目前学校融合课程建设的主线服务于育人目标,包括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探索、逻辑与思维、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六个大类。各类课程融品质培养、知识技能学习、个性特长发挥、能力素质提升等为一体,目标均指向全面育人。
定标准 : 建立明确的融合准则
“融合课程”需要一定的检验标准,才能真正推动显性的“五育并举”走向更深层的“五育融合”。根据融合的特性,学校研究制定了检验“融合”的课程标准。
一看是否满足全面和差异性。如银饰制作课上,除面向所有学生介绍银饰制作知识外,还会为有意愿的学生提供动手制作的机会。二看是否具有知识的拓展性。“融合课程”是既有学科重构,理应助力课堂的提质增效。三看是否建立起五育间的联系。“融合课程”一定具有教育目的的融合性,如学校足球课将体育与德育融合、银饰课程与环保废物利用融合等,经过学科间关联与整合后的“融合课程”发挥出综合育人功效,为学生的成长积淀了丰厚的养分。
重实施 : 聚焦融合理念下的教与学
新时代的教育倡导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因而学校同样重视“融合课程”中以下两方面的探究——
一是变革育人方式。在教育场景中,要求教师用“融合课程”的优势去看待和教育学生,智育进步不明显就用德育去评价,美育作品不理想就用劳动教育的教育去启发。学校按照“关注体验—活动设计—实验探究—精准施教”的过程开展教学活动,挖掘学科与生活、社会的关联,设定差异挑战目标,立足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内在创造力。既确保“融合课程”达到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又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二是改变学习方式。“融合课程”追求最适合个体的教育,学校根据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既重视学生融合思维的建立,又强调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注重技能运用,并启发他们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帮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融合课程”的建设,使学校在育人实效、队伍建设和课程教学中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低进高出,高进优出”成为学校特色,大批专业型高素质教师,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由并举走向融合的课程,为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