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2021-10-28叶锡尧戴德栋简慧娟
叶锡尧,戴德栋,简慧娟
(东莞市道滘医院内二科,广东东莞 523171)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呈现持续升高的状态,而周围神经病作为2型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常见症状有双侧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目前,临床尚未有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特效药,西医常通过控制血糖、抑制神经退变等对症治疗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治疗效果仍受到一定的限制[1]。中医认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痹证”范畴,应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痹为主要治疗原则,补阳还五汤中含有黄芪、桂枝、当归尾等多种中药,具有养气活血的功效,对于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具有较好的疗效[2]。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东莞市道滘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51~80岁,平均(64.75±7.21)岁;糖尿病病程5~27年,平均(15.64±2.12)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50~81岁,平均(65.26±6.35)岁;糖尿病病程5~25年,平均(15.39±2.4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对比。诊断标准:参考《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存在糖尿病史者;临床症状出现针刺痛觉与踝反射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类型糖尿病者;存在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者;对本研究用药存在过敏史者等。本研究已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已签署知情同 意书。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给予糖尿病饮食指导和指导患者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等。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药治疗,给予甲钴胺片(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40,规格:0.5 mg/片)口服,0.5 mg/次,3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药方:黄芪30 g,川芎、山药、桂枝、丹皮各15 g,当归尾、葛根各10 g,地龙、红花各5 g,经水煎煮至200 mL,早、晚内服,1剂/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后评估临床 疗效。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症状。采用神经病变主观症状问卷[4]评估患者足部疼痛、灼热感、感觉异常、麻木症状评分,每项症状分值在0~3.66分,分数越高,症状越重。②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其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包括正中神经与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与腓肠神经,分别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③氧化应激指标。包括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 3 500 r/min的转速离心5 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足部疼痛、灼热感、感觉异常、麻木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足部疼痛 灼热感 感觉异常 麻木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2.85±0.80 1.75±0.53* 2.76±0.56 2.01±0.46* 2.87±0.65 1.28±0.42* 3.15±0.37 1.75±0.56*观察组 40 2.84±0.75 0.81±0.36* 2.86±0.75 1.02±0.43* 2.76±0.82 1.01±0.50* 3.12±0.35 0.87±0.39*t值 0.058 9.279 0.676 9.944 0.665 2.615 0.373 8.15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加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 表2、3。
表2 两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m/s)
表2 两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m/s)
组别 例数 正中神经 胫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37.91±4.26 42.14±5.43* 40.15±4.98 45.34±5.54*观察组 40 38.88±4.34 47.64±5.61* 40.24±5.01 49.97±5.73*t值 1.009 4.455 0.081 3.674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m/s)
表3 两组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m/s)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腓总神经 正中神经 腓肠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34.51±4.11 39.68±5.05* 42.64±5.16 46.67±5.65* 40.21±4.69 43.67±4.73*观察组 40 34.54±4.12 43.64±5.21* 43.71±5.24 49.98±5.74* 39.98±4.59 47.34±4.92*t值 0.033 3.452 0.920 2.599 0.222 3.40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氧化应激指标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TAOC、SOD、GSH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TAOC:总抗氧化能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还原型谷胱甘肽。
组别 例数 TAOC(U/mL) SOD(mg/L) GSH(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9.46±2.15 11.35±2.98* 72.35±4.23 85.54±4.91* 132.62±6.68 158.75±7.35*观察组 40 9.38±2.11 13.59±3.09* 72.09±4.16 93.68±5.03* 130.68±6.51 176.68±8.11*t值 0.168 3.300 0.277 7.324 1.315 10.36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多认为是由微血管病变和高血糖所引起,早期表现多为四肢麻木、蚁行感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足部缺血性坏疽、溃疡,是2型糖尿病致残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甲钴胺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中能够促进体内蛋白质和卵磷脂的合成,有效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进而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促进患者感觉恢复,但易出现腹胀、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近年来,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有研究表明,将中医治疗手段联合用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治疗中,可弥补西医治疗的缺陷,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5]。
中医认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理是肝肾不足导致的气虚血少,主要治疗原则是补气、活血、化瘀;补阳还五汤作为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其中黄芪、山药、桂枝可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川芎、红花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丹皮、当归尾可活血散瘀;葛根可生津止渴、解肌退热;地龙可通络、利尿,诸药合用可达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6]。刘桂伶等[7]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从而补充神经所需养分,改善神经传导。本研究将补阳还五汤联合应用于临床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快于对照组,提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增强临床疗效,加快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的神经症状与体征。
高血糖可导致自身活性自由基的过多产生,破坏抗氧化能力的平衡,从而导致氧化应激的发生,损伤神经组织与血管,促进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中含有多糖和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改善物质代谢、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有效提升机体抗应激能力;川芎中的川芎嗪可抑制体内过氧化氢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8-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补阳还五汤可有效减轻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有效减轻患者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加快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神经症状与体征,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