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分析

2021-10-28刘伟涛

大医生 2021年13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脑梗死

刘伟涛

(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急诊科,广东东莞 523326)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且高发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致残率高的特点,患者常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瘫痪或运动障碍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时溶栓治疗可迅速疏通阻塞血管、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常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式,其可激活体内纤溶酶原,促进纤维蛋白水解,从而溶解血栓,具有较好的溶栓效果[1]。随着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阿替普酶作为第二代溶栓药物逐渐应用于临床,其可选择性激活纤维酶原,降解纤维蛋白与凝血因子,从而起到溶栓效果[2]。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上述两种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旨在探讨不同药物静脉溶栓对患者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炎症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45~72岁,平均(58.53±10.15)岁;基础病:高血脂15例,糖尿病12例,高血压18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44~72岁,平均(58.52±10.19)岁;基础病:高血脂16例,糖尿病11例,高血压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神经内科学》[3]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者;经头颅CT检查确诊者;首次发病,并于6 h内接受治疗者等。排除标准:近期接受过抗凝治疗者;存在溶栓禁忌证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等。本研究已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入院后均给予两组患者降压、抗凝、调脂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注射用尿激酶(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0107,规格:50万U)溶栓治疗,将80~150万U尿激酶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时间为30 min。试验组患者予以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注 册 证 号S20160054,规格:20 mg/支)溶栓治疗,按照0.9 mg/kg体质量计算阿普替酶给药总剂量,先将阿替普酶总剂量的10%给予患者静脉推注,并于1 min内推注完毕,后将剩余剂量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1 h。两组患者均于溶栓治疗24 h后行头颅CT检查,并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4]评定,显效:患者语言功能与生活能力基本恢复,NHISS评分下降50%以上;有效:患者语言功能与生活能力稍有好转,NHISS评分下降20%~49%;无效:患者语言功能与生活能力未见好转,NHISS评分下降小于20%,甚至无变化。有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100β、NGF、NSE水平,采集患者静脉血 5 mL,离心(转速:3 000 r/min,时间: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血液采集、血清制备与检测方法同②,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临床总有效率为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血清S100β、NGF、NSE及炎性因子指标水平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血清S100β、NGF、NSE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100β、NSE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血清NGF水平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S100β、NGF、NSE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清S100β、NGF、NSE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S100β:中枢神经特异蛋白;NGF:神经生长因子;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组别 例数 S100β(μg/L) NGF(ng/L) NSE(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2.01±0.35 1.49±0.26* 77.97±5.16 104.26±10.18* 19.62±3.15 15.29±2.37*试验组 45 2.02±0.29 1.21±0.19* 77.76±5.23 119.15±10.49* 19.61±3.20 11.42±2.05*t值 0.148 5.833 0.192 6.833 0.015 8.28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 -α;CRP:C- 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 -6。

组别 例数 TNF-α(ng/L) CRP(mg/L) IL-6(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49.46±8.57 36.42±4.37* 9.91±1.74 5.01±0.84* 17.79±2.25 13.97±1.41*试验组 45 49.47±8.49 27.35±4.21* 9.90±1.83 3.82±0.56* 17.78±2.31 11.15±1.31*t值 0.006 10.027 0.027 7.907 0.021 9.82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危急重症,由于脑部缺氧、血液供应不足或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可由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诱发,若不及时治疗,可加重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增加致残风险,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尽早进行有效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关键。尿激酶为急性脑梗死常用治疗药物,是一种从健康人尿中分离或人肾组织中培养获得的蛋白酶,可有效降低血黏度,抑制血栓形成,但其半衰期较短,且长期用药易发生出血现象,治疗禁忌证较多[5]。

阿替普酶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其可与纤维蛋白通过赖氨酸残基结合,同时选择性的激活纤溶酶原使纤溶酶转化,可快速溶解血栓,迅速挽救缺血半暗带,溶栓效果较好,同时安全性较高[6]。研究表明,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炎症反应参与了整个病理环节;CRP、TNF-α、IL-6为常见炎性因子,其水平过高,可直接损伤脑组织。而阿替普酶可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的激活,使巨噬细胞对脑组织的浸润降低,从而减轻患者脑部的炎症程度[7]。本研究结果中,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炎症反应,效果较尿激酶更为显著。

S100β、NSE是临床评价神经损伤的常用指标,当脑组织受到损伤出现缺血缺氧时,可释放大量S100β与NSE,因此,其水平升高提示患者神经损伤加重;NGF是促进神经修复再生的重要神经营养因子,可对神经元起到保护的作用。阿替普酶中的活性物质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通过与机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激活后,促使NGF释放,加速神经修复,减少NSE、S100β向胞外释放,有效保护脑部神经元,促进神经修复[8]。本研究结果中,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NGF水平高于对照组,S100β、NSE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调节患者血清S100β、NGF、NSE水平,有助于促进神经修复。

综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调节血清S-100β、NGF、NSE水平,有助于神经修复,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脑梗死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