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印刻在味蕾的思念
2021-10-27翁红妹
翁红妹
民以食为天。上海的饮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就从上海人台风天都在排队抢的鲜肉月饼说起……
其实在平日里,在上海为了吃而排队的场景屡见不鲜。绿杨村菜包、光明邨熟菜、喜茶店奶茶等等,都有着人们排队的身影,早已成为上海都市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光明邨作为老字号饭店,平日的排队购物已经成为常态。在难得遇到人少队伍短的时候,我也会参与排队买熟菜。那里的红烧类熟食浓油赤酱、味道鲜甜,确实比较符合上海人口味。但对于风雨交加还能坚持冒雨排长队买月饼,我敬佩他们对美食的坚持和执着。
在传统节日里品尝特定美食是我国特殊的文化符号。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团、清明节吃青团,习俗中品尝赋予了祝福的美食,既是舌尖上的狂欢、味蕾上的盛宴,也收获下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团圆、平安顺遂的美好心愿。
海纳百川的上海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称之为美食之都也不为过。融合了各帮菜系、云集了中西文化的上海美食各放异彩。上海人对吃有着自己的理解,烹调中也有精巧细致的热忱,不断吸收借鉴众味之长,发展出适合上海本地人口味的佳肴:老饭店的本帮菜、小绍兴的白斩鸡、功德林的素食、杏花楼的月饼、邵万生的糟货、凯司令的西点等闻名遐迩,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
生活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人们,除了忙碌于工作,最放松的时刻莫过于一家人围坐在小小的餐桌上,一起品尝各种菜肴,交流联络情感。食物最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心情,舌尖上的味蕾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在家常菜中有一种味道最令我念念不忘,那就是腌笃鲜。这是上海人家菜肴中的一款基础味道,每年开春的春笋上市,腌笃鲜便会经常出现在我家餐桌上。将春笋切出滚刀块,取出备好的五花肉和腌制过的咸肉或猪蹄若干,放入砂锅用大火炖开后再调小火闷,在砂锅发出阵阵慢条斯理的“笃笃”声中,笋的清香和咸肉的浓厚互相渗透,直至呈现出清雅的汤色,此时舀起一勺汤汁,入口均是香鲜,给予牙齿和舌尖无比悠长的回味,回味着思念与儿女情长,这就是家的港湾、家的味道。
生煎馒头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道餐食,不仅自己时常前去店里堂吃上一客,也会带着远方来客吃上这道上海传统美食。虽然已经发展出了荠菜肉馅、虾肉馅、蟹粉馅等各色品种,但正宗的生煎馒头还是要用半发酵的面皮包裹起鲜猪肉和皮冻,半蒸半煎至底部金黄、硬香带脆而饅身仍保持松软,出锅前再撒上葱花与芝麻,吃起来皮薄馅大、个大汁丰。示范这道美食的吃法,我会先蘸下醋,再轻轻咬一小口以防汤汁烫嘴,抿入的汤汁鲜美、底皮焦脆,咀嚼时满口香酥,瞬间滋润着味蕾神经。这口鲜香伴随着朋友的记忆,每逢提起那就是上海的味道。
有关味道的记忆,总是绵长的。还想起小时候,我很喜欢的早餐之一就是大饼油条,可以说,那是上海市民早餐绝配。当年设在弄堂口的大饼油条摊位,总能见到早早晨起的市民排队购买现做的大饼油条。年少的我随着队伍,迎着阵阵油香踮脚向前张望。终于轮到我了!我一般只买咸大饼和油条,7分钱便开启了一整天的快乐。微咸的大饼夹杂特有的芝麻和葱香味,吃在嘴里,既香又脆。在那个物资尚不丰富的年代,能吃上一副大饼油条,也不失一种享受。如今,随着上海城市更新,街边弄堂的大饼油条摊很难看到,早餐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是,曾经排队等候美味的那份美妙心情和别有一番的老上海味道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或许这便是现在人们仍然为了美食而执着排队的理由吧。
现在想来,人生很多时候,其实吃的不是味道,而是一份情怀和一种记忆。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