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膜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PET/CT显像1例

2021-10-27王荣福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参考值母细胞肌纤维

陈 钊 王荣福,2▲

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北京100034;2.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核医学科,北京102206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近几年才被正式命名的肿瘤,发病率较低,发生于腹膜后更为罕见。目前IMT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根治性手术。既往也有研究[1]认为,IMT属于IgG4相关性疾病,对激素治疗敏感。尤其是腹膜后IMT,周围组织受侵犯较常见,手术难度大,术前准确诊断对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的意义。IMT术前误诊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其临床及影像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近年来,PET/CT作为一种分子功能影像新技术用于肿瘤[2]、心脑血管疾病[3]和感染性炎性疾病[4]诊断的临床价值已得到肯定,但18F-FDG PET/CT在IMT中的应用价值报道较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一例腹膜后I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既往文献,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28岁。主因“间断左侧腰部胀痛1月余”入院。患者疼痛程度不重,疼痛向左侧阴囊放射,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寒战,无心慌心悸等其他症状,无血压变化。当地医院超声提示腹膜后低回声包块。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4.19×1012/L(正常参考值4.30~5.80×1012/L),血红蛋白浓度127 g/L(正常参考值130~175 g/L),血细胞比容36.9%(正常参考值:40.0%~50.0%);白蛋白35.5 g/L(正常参考值40~55 g/L);空腹血糖水平6.0 mmol/L;肿瘤标志物均阴性;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皮质醇(8:00)25.5 μg/dl(正常参考值:4.30~22.40 μg/dl),肾素(卧位)27.97 ng/L(正常参考值<24.00 ng/L),肾素(立位)36.91 ng/L(正常参考值:4.00~38.00 ng/L)。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1个月体重减轻3 kg。患者既往体健,否认相关家族史。腹部增强CT提示腹膜后软组织密度占位,其内见显著坏死及细小动脉分支穿行,实性部分呈延迟轻度强化,周围可见多发淋巴结;考虑恶性副神经节瘤伴周围淋巴结转移可能,生殖系统来源恶性肿瘤不除外。本院超声提示腹膜后低回声占位,中心呈弱至无回声,占位内部(近周边)可及少量血流信号;占位压迫输尿管上段;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双侧睾丸、附睾及精索静脉未见异常。超声考虑腹膜后恶性占位,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能。

1.2 检查方法

患者空腹4~6 h,静脉注射241.25 MBq(6.52mCi)18F-FDG后95 min进行图像采集,注射显像剂后225 min行盆腔延迟显像。显像剂18F-FDG为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图像采集使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Gemini GXL PET/CT仪器,采用3-D模式,范围从颅顶至股骨中段。按照18 cm/床位,每个床位平均采集1.5 min。CT图像采集使用16排螺旋CT,扫描电压及电流分别为140 kV、100 mA。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及融合图像由EBW V3.5.2.2264和PET/CT Application Suite V1.5.1A系统软件完成。图像由两位主治及以上核医学科医师独立阅片。

2 结果

2.1 18F-FDG PET/CT表现

18F-FDG PET/CT检查示腹膜后左肾静脉下方腹主动脉旁软组织密度占位(图1),大小约48 mm×47 mm×64 mm(前后×左右×上下),边界欠清,密度不均,病灶葡萄糖代谢呈环形明显增高,SUVmax 10.5;左肾上腺尚可见,临近左侧输尿管上段局部受压伴左侧肾盂肾盏扩张积水;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葡萄糖代谢增高,最大者短径16 mm,SUVmax 3.9;脾脏体积饱满,葡萄糖代谢弥漫轻度增高,SUVmax 2.7。考虑腹膜后恶性病变可能大,建议穿刺活检进一步组织学检查。

图1 18F-FDG PET/CT检查图像

2.2 术中所见

术中探查腹腔,肿物位于左侧腹膜后,肿物固定,侵犯肠系膜,肿瘤与腹主动脉、十二指肠关系密切,无法分离,考虑侵犯不除外,遂于肿物表面行穿刺活检,未切除。

2.3 组织病理学特点

腹膜后肿物穿刺活检组织示梭形细胞为主的肿瘤,免疫组化提示部分为平滑肌成分,可见玻璃样变性的胶原组织,伴较多炎细胞浸润,考虑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可能性大(图2)。免疫组化(图3):SMA(++),LCA(++),CD68(++),CD34(血管+++),S-100(-),STAT-6(-),AE1/AE3(-),Ki67约2%。

图2 腹膜后肿物穿刺活检HE染色病理结果(放大倍数:×200)

图3 腹膜后肿物活检免疫组化结果(LCA阳性,放大倍数:×200)

3 讨论

IMT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5],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具有侵袭、复发、远处转移等恶性潜能[6]。IMT曾被认为是炎性假瘤,2002年WHO才将此肿瘤归类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间型、少数可转移类)。IMT病因尚未明确,现在的研究认为可能与感染、免疫等有关,且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及身体各部位,其中发生于肺部较为多见,肺外较罕见[7]。腹膜后IMT更少见,临床易误诊。

IMT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文献报道[8]的临床表现包括不明原因的低色素性小细胞贫血、凝血改变、低白蛋白血症、发热、体重减轻以及腹泻。与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符。

腹膜后IMT通常侵袭性更强[5]。腹膜后IMT的CT特征[9-10]主要有:体积大,形状不规则,多呈浸润生长,有边缘不清、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等渗出征象,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腹膜增厚、粘连及腹腔积液。炎性渗出、浸润的征象对于诊断IMT具有提示意义。在增强CT中,IMT强化方式多为不均匀延迟强化[11],且多数可见小血管穿行[9]。在一项18F-FDG PET/CT显像回顾性研究[12]中,IMT的SUVmax范围为3.3~20.8,中位SUVmax 10.5。该患者的影像表现与既往文献所述基本相符。

IMT的SUVmax值与肿瘤细胞的性质、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炎症细胞的组成和比例以及炎症细胞的活化程度有关[12]。肿瘤18F-FDG摄取程度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恶性程度,并非正相关。因此,IMT良恶性的判断应结合病理、临床、影像表现等。

腹膜后实性肿瘤根据来源可分为三大类[13]:中胚层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和生殖细胞肿瘤。其中:①中胚层肿瘤90%是软组织肉瘤,肿块通常也较大,坏死多见,最常见的脂肪肉瘤通常都含有脂肪成分,且肉瘤对周围组织侵犯较IMT更明显,且18F-FDG摄取也高于IMT[14];②神经源性肿瘤中,此病例主要应与副神经节瘤鉴别,副神经节瘤通常有儿茶酚胺升高及高血压表现,该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但是也不能完全除外无功能性副神经节瘤;③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及肿物部位,还应考虑到生殖细胞肿瘤,但大多数腹膜后生殖细胞肿瘤为原发睾丸肿瘤的转移(30%的性腺肿瘤可见腹膜后转移),但因为该患者超声检查示双侧睾丸、附睾及精索静脉未见异常,生殖细胞来源肿瘤也不作为第一考虑。

虽然18F-FDG PET/CT对IMT的定性诊断价值有限,但对于IMT治疗效果的评估以及监测IMT的肉瘤转化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尽管IMT很少转化为肉瘤,但是文献[15]中也报道过18F-FDG PET/CT监测到腹膜后IMT转化为多形性肉瘤,PET/CT表现为病灶高摄取18F-FDG。18F-FDG PET/CT不仅能在一次显像中显示患者全身是否有转移以协助判断良恶性,还能在非手术治疗患者的随访中提供形态及代谢水平变化的信息,在IMT患者治疗方式选择及后期随访都有较好的应用潜能。

猜你喜欢

参考值母细胞肌纤维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萍乡市体检人群甲状腺功能正常参考值范围及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调查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中国健康成年人甘油三酯参考值的空间变异特征
妊娠妇女甲状腺功能血清指标参考值的建立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
认识快肌与慢肌
大蒜洋葱治好高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