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PET/CT显像1例
2021-10-27王荣福
陈 钊 王荣福,2▲
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北京100034;2.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核医学科,北京102206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近几年才被正式命名的肿瘤,发病率较低,发生于腹膜后更为罕见。目前IMT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根治性手术。既往也有研究[1]认为,IMT属于IgG4相关性疾病,对激素治疗敏感。尤其是腹膜后IMT,周围组织受侵犯较常见,手术难度大,术前准确诊断对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的意义。IMT术前误诊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其临床及影像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近年来,PET/CT作为一种分子功能影像新技术用于肿瘤[2]、心脑血管疾病[3]和感染性炎性疾病[4]诊断的临床价值已得到肯定,但18F-FDG PET/CT在IMT中的应用价值报道较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一例腹膜后I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既往文献,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28岁。主因“间断左侧腰部胀痛1月余”入院。患者疼痛程度不重,疼痛向左侧阴囊放射,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寒战,无心慌心悸等其他症状,无血压变化。当地医院超声提示腹膜后低回声包块。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4.19×1012/L(正常参考值4.30~5.80×1012/L),血红蛋白浓度127 g/L(正常参考值130~175 g/L),血细胞比容36.9%(正常参考值:40.0%~50.0%);白蛋白35.5 g/L(正常参考值40~55 g/L);空腹血糖水平6.0 mmol/L;肿瘤标志物均阴性;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皮质醇(8:00)25.5 μg/dl(正常参考值:4.30~22.40 μg/dl),肾素(卧位)27.97 ng/L(正常参考值<24.00 ng/L),肾素(立位)36.91 ng/L(正常参考值:4.00~38.00 ng/L)。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1个月体重减轻3 kg。患者既往体健,否认相关家族史。腹部增强CT提示腹膜后软组织密度占位,其内见显著坏死及细小动脉分支穿行,实性部分呈延迟轻度强化,周围可见多发淋巴结;考虑恶性副神经节瘤伴周围淋巴结转移可能,生殖系统来源恶性肿瘤不除外。本院超声提示腹膜后低回声占位,中心呈弱至无回声,占位内部(近周边)可及少量血流信号;占位压迫输尿管上段;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双侧睾丸、附睾及精索静脉未见异常。超声考虑腹膜后恶性占位,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能。
1.2 检查方法
患者空腹4~6 h,静脉注射241.25 MBq(6.52mCi)18F-FDG后95 min进行图像采集,注射显像剂后225 min行盆腔延迟显像。显像剂18F-FDG为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图像采集使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Gemini GXL PET/CT仪器,采用3-D模式,范围从颅顶至股骨中段。按照18 cm/床位,每个床位平均采集1.5 min。CT图像采集使用16排螺旋CT,扫描电压及电流分别为140 kV、100 mA。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及融合图像由EBW V3.5.2.2264和PET/CT Application Suite V1.5.1A系统软件完成。图像由两位主治及以上核医学科医师独立阅片。
2 结果
2.1 18F-FDG PET/CT表现
18F-FDG PET/CT检查示腹膜后左肾静脉下方腹主动脉旁软组织密度占位(图1),大小约48 mm×47 mm×64 mm(前后×左右×上下),边界欠清,密度不均,病灶葡萄糖代谢呈环形明显增高,SUVmax 10.5;左肾上腺尚可见,临近左侧输尿管上段局部受压伴左侧肾盂肾盏扩张积水;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葡萄糖代谢增高,最大者短径16 mm,SUVmax 3.9;脾脏体积饱满,葡萄糖代谢弥漫轻度增高,SUVmax 2.7。考虑腹膜后恶性病变可能大,建议穿刺活检进一步组织学检查。
图1 18F-FDG PET/CT检查图像
2.2 术中所见
术中探查腹腔,肿物位于左侧腹膜后,肿物固定,侵犯肠系膜,肿瘤与腹主动脉、十二指肠关系密切,无法分离,考虑侵犯不除外,遂于肿物表面行穿刺活检,未切除。
2.3 组织病理学特点
腹膜后肿物穿刺活检组织示梭形细胞为主的肿瘤,免疫组化提示部分为平滑肌成分,可见玻璃样变性的胶原组织,伴较多炎细胞浸润,考虑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可能性大(图2)。免疫组化(图3):SMA(++),LCA(++),CD68(++),CD34(血管+++),S-100(-),STAT-6(-),AE1/AE3(-),Ki67约2%。
图2 腹膜后肿物穿刺活检HE染色病理结果(放大倍数:×200)
图3 腹膜后肿物活检免疫组化结果(LCA阳性,放大倍数:×200)
3 讨论
IMT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5],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具有侵袭、复发、远处转移等恶性潜能[6]。IMT曾被认为是炎性假瘤,2002年WHO才将此肿瘤归类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间型、少数可转移类)。IMT病因尚未明确,现在的研究认为可能与感染、免疫等有关,且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及身体各部位,其中发生于肺部较为多见,肺外较罕见[7]。腹膜后IMT更少见,临床易误诊。
IMT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文献报道[8]的临床表现包括不明原因的低色素性小细胞贫血、凝血改变、低白蛋白血症、发热、体重减轻以及腹泻。与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符。
腹膜后IMT通常侵袭性更强[5]。腹膜后IMT的CT特征[9-10]主要有:体积大,形状不规则,多呈浸润生长,有边缘不清、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等渗出征象,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腹膜增厚、粘连及腹腔积液。炎性渗出、浸润的征象对于诊断IMT具有提示意义。在增强CT中,IMT强化方式多为不均匀延迟强化[11],且多数可见小血管穿行[9]。在一项18F-FDG PET/CT显像回顾性研究[12]中,IMT的SUVmax范围为3.3~20.8,中位SUVmax 10.5。该患者的影像表现与既往文献所述基本相符。
IMT的SUVmax值与肿瘤细胞的性质、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炎症细胞的组成和比例以及炎症细胞的活化程度有关[12]。肿瘤18F-FDG摄取程度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恶性程度,并非正相关。因此,IMT良恶性的判断应结合病理、临床、影像表现等。
腹膜后实性肿瘤根据来源可分为三大类[13]:中胚层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和生殖细胞肿瘤。其中:①中胚层肿瘤90%是软组织肉瘤,肿块通常也较大,坏死多见,最常见的脂肪肉瘤通常都含有脂肪成分,且肉瘤对周围组织侵犯较IMT更明显,且18F-FDG摄取也高于IMT[14];②神经源性肿瘤中,此病例主要应与副神经节瘤鉴别,副神经节瘤通常有儿茶酚胺升高及高血压表现,该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但是也不能完全除外无功能性副神经节瘤;③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及肿物部位,还应考虑到生殖细胞肿瘤,但大多数腹膜后生殖细胞肿瘤为原发睾丸肿瘤的转移(30%的性腺肿瘤可见腹膜后转移),但因为该患者超声检查示双侧睾丸、附睾及精索静脉未见异常,生殖细胞来源肿瘤也不作为第一考虑。
虽然18F-FDG PET/CT对IMT的定性诊断价值有限,但对于IMT治疗效果的评估以及监测IMT的肉瘤转化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尽管IMT很少转化为肉瘤,但是文献[15]中也报道过18F-FDG PET/CT监测到腹膜后IMT转化为多形性肉瘤,PET/CT表现为病灶高摄取18F-FDG。18F-FDG PET/CT不仅能在一次显像中显示患者全身是否有转移以协助判断良恶性,还能在非手术治疗患者的随访中提供形态及代谢水平变化的信息,在IMT患者治疗方式选择及后期随访都有较好的应用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