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辅助股骨颈系统固定和空心钉的比较

2021-10-27蒋玉贵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18期
关键词:导针移位股骨颈

蒋玉贵

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骨科,山东烟台 264000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生在青年群体的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并存在明显的骨折移位情况,而发生在老年群体多是低能量损伤[1]。针对股骨颈骨折临床中多是提倡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在手术治疗上,有效的对股骨颈进行固定非常关键。目前临床中对股骨颈的固定方式主要为空心钉,虽然有一定的固定效果,然而经临床实践及随访常发现常规空心钉固定方式在术中常容易引起大出血情况,并且术后也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这一不良预后情况,术后再移位主要多是与空心钉置入位置不准确有关[2]。而随着计算机辅助治疗技术的发展,在对骨折疾病的治疗上借助计算机辅助的方式也为骨科精准手术带来巨大帮助,主要是操作人员借助计算机辅助能够实现可视化的手术操作,通过该方式进行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操作,可保证固定效果,提高手术安全性、精准性以及患者的治疗效果[3]。本次研究中,比较采取计算机辅助股骨颈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进行股骨颈固定与常规空心钉固定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烟台山医院骨科病房收治的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经X线、CT影像检查确诊,有明确骨折病史;②年龄在20~70岁,具有良好手术指征。③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②陈旧性骨折与病理性骨折患者;③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20~62岁,平均(41.12±1.54)岁;Garden骨折分型:Ⅰ型4例,Ⅱ型5例,Ⅲ型10例,Ⅳ型6例。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1~64岁,平均(40.96±1.52)岁;分型:Ⅰ型5例,Ⅱ型5例,Ⅲ型8例,Ⅳ型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的空心钉固定方式,主要取患者仰卧体位,平躺在可透视的X线手术床上,将患者下肢固定在牵引架上,固定满意置入导针。借助C型臂X线机透视,依据透视情况合理的调整导针位置、角度、深度,若导针到达股骨软骨下骨,可对置入深度测量并且做好记录。借助空心钻打开置钉通道,将第1枚空心钉置入,同样方式将第2枚与第3枚空心钉置入,置入的空心钉分布为三角排列,完成置入后移除导针,进行股骨颈正位、侧位X线摄片。

观察组则经计算机辅助进行FNS股骨颈固定,主要采取连续硬膜外或全身麻醉,患者仰卧在可透光的牵引床,术区常规消毒铺巾,进行FNS股骨颈固定。在C臂机提示下确定骨折复位满意,在髂前上棘钻孔安装参考架,参考架上按反射球。连接计算机导航系统与C型臂机,在导航摄像头有效区域完成C型臂机靶罩的校准,先用C臂机拍摄空片,之后取股骨颈正侧位图像,手动存储在计算机内,导航系统自定义虚拟导针,术中模拟导针位置测量螺钉长度,调整到最佳位置固定于图像,另外方式确定其他的两枚螺钉。借助髓腔钻打开股骨外侧皮质,沿导针打开股骨颈髓腔通道,将动力棒置入通道并安装FNS,在连接杆的辅助下沿股骨颈通道轻轻敲入股骨颈髓腔内部,观察外侧钢板同股骨外侧皮质贴合满意锁定螺钉(图1~2)。沿导向器打开抗旋螺钉髓腔并置入适宜长度的抗旋钉,透视验证骨折、内固定物的位置满意取出抗旋克氏针。以上全程操作均可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屏幕提供的可视化技术辅助完成手术。

图1 植入螺钉局部图像

所有的患者在术后1 d就可下床并且给予部分负重,切口每隔3~5 d换药,术后14 d拆线。

图2 植入螺钉整体图像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具体包括手术时间(自第1枚导针置入开始到所有的螺钉固定完全间隔时长)、术中透视次数(C臂机X线机透视次数)、术中钻孔次数(每改变进针点就可记为1次)、术中出血量(手术开始时到手术结束总的出血量)。②术后6个月复查时采取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评分内容包括疼痛、功能、畸形等,总分为100分,其中>90分为优,80~89分为较好,70~79分为尚可,<70分为差。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优+较好)/总数×100%。③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骨折再移位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值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与钻孔次数、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情况比较(x ± s)

2.2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

随访6个月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髋关节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n(%)]

2.3 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再移位比较

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12个月的骨折再移位上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再移位比较[n(%)]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属于常见的骨折类型,占全身骨折发病率的3.6%,常见的发病群体为老年人群,常由跌倒等轻微扭转暴力引起[4-6]。对股骨颈骨折应及时的治疗,具体治疗上内固定是关键的环节,通过内固定方式可以实现对复位骨折的有效固定,促进骨折的愈合,使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活动,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7]。

本次研究比较了在股骨颈骨折的固定上,应用计算机辅助FNS股骨颈固定与空心钉固定的效果,结果显示在手术情况上,观察组手术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在术后透视次数、钻孔次数与出血量上观察组比对照组少。这说明计算机辅助FNS系统进行股骨颈固定方式更有利于股骨颈骨折的固定。原因主要是在对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方式上,采取3枚空心钉螺钉构成三角的方式是现阶段首选的固定方式[8]。虽然应用空心钉的固定方式有比较满意的固定效果,但是却存在很大的缺陷,股骨颈存在颈干角、前倾角及颈倾角,应用空心钉进行固定需要操作人员具备高超的技巧,一旦不留意极易出现固定不佳的情况,使得术后容易出现再移位情况[9-12]。同时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方式的3枚螺钉在置入上也需分散置入,每一枚螺钉的螺纹均要超出骨折线,螺钉的尖端则需要到达股骨头软骨下5 mm的位置。根据这一要求,操作者除了做到操作精细,而且还需在C型臂X线机的透视下对空心钉的位置进行一定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容易影响股骨颈内骨质,继而影响螺钉稳定性与螺钉强度[13]。此外,常规的空心钉固定方式中,医护工作者与患者受到的放射暴露量也较多,这可引起损伤[14]。所以临床中急需寻求一种准确性高及能减少辐射量的辅助置钉及固定方式,在这一需求下,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辅助的固定方式无疑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式。该方式有利股骨颈固定的顺利进行,并且还做到了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创伤的目的,分析原因主要是借助计算机辅助的方式,可对安装导航的引导架参数进行合理调节,减少偏差情况,这样可确保各种操作的有效进行及置入螺钉位置的适宜,并且操作者借助计算机屏幕实时引导也能减少使用C型臂X线机的使用频率,大大缩短了固定所需时间[15]。

随访6个月在髋关节评分优良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再移位率观察组稍高于对照组,表明计算机辅助FNS股骨颈固定明显可提高内固定稳定性及减少再移位情况。然而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病例选取少,使得两组对比存在差异不明显的情况,让参数失去统计学意义,如本研究随访6个月与12个月的骨折再移位率观察组虽然低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在后续可通过增加研究量以进一步的探讨。

综上所述,针对股骨颈骨折,相对比常规空心钉固定方式,借助计算机辅助FND股骨颈固定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固定良好及术后再移位率低等优势,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导针移位股骨颈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激光定位导航系统用于辅助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置入术的实验研究
一种新型股骨头髓钉倾斜角测量器的设计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腰椎皮质骨螺钉在X线片上进针点及进针轨迹的临床研究
股骨髓内钉导针导向器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