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费孝通“差序格局” 理论

2021-10-26辛勇亨

今古文创 2021年36期
关键词:差序格局乡土中国费孝通

【摘要】《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站在中国本土的视角上突破传统“坐在摇椅上”的研究方法来探索中国乡土社会的一部著作,其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是“差序格局”,后者被看作是前者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概念十分契合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本质概念。传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影响着人们关系的远近,也是差序格局产生的基础,但随着乡村振兴,乡镇企业的发展,差序格局也融入了新的因素。

【关键词】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中图分类号】C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6-0062-02

费孝通是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学者,他于1948年出版的《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正是解释在中国社会的两次跳跃后,又要重新一跃时,需要认识会原有的结构是怎么回事,以及传统的结构向现代迈进所产生新的关系网这一问题。

一、差序格局理论的提出

社会功能主义认为,文化起源于人类社会的需求,不探索人类社会的需求就不可能理解文化。“差序格局”是费孝通运用社会结构分析法于20世纪40年代分析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提出来的,目的是解决当代乡土社会何去何从的困境。

梁启超认为中国人是自私自利的,说起自私自利就会想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一俗语贯穿着几代的中国人。中国人的“私病”在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有所提及:“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究其原因,费孝通认为,不论从历史进程上,还是自然条件上看,中国社会是重视乡土的,泥土与乡村是不可分割的。既然中国乡土是农耕的社会,是依靠血缘与地缘维持关系的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把根深深地插在土地中,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结构—— “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

所谓“差序格局”就像是石子一般投入水中,溅起一层一层的水波纹,涟漪式地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其中差就是差额,序就是序列,比如说中国的君臣父子就是差,亲戚之间构成的亲疏网就是序。

早期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所提出的亲属制度理论,与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有类似观点,摩尔根说道:“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圆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从这个人开始向外推算关系的程度并将关系推回至此人’,中国儒家孔孟也非常注重“推”字,推己及人,克己修身,均因为涟漪可以向外扩张,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不约而同。”

二、差序格局理论的基本内涵

传统乡土的“差序格局”既然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那么所奉行的处事方式为“对人不对事”。刘烺光提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在处理社会人际关系上,中国人多以这种相互依赖的可能性和事实作为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采取不同的为人处世态度”。在《乡土中国》中,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差序格局是由以个人为中心向外扩散的无数社会关系,它是动态伸缩的,正是动态伸缩的,所以在对一件事或人的态度上会根据它的背景、关系者、亲密度做出不同反应,既然亲疏有别,那么对人对事的行為准则就不相同,这就是特殊的准则,并不仅仅在家里而且在社会公共领域也是不同。

因为对人与对事的态度不一样,所以在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人们采取的是无讼和礼治秩序,维持中国乡土社会秩序的不是“法”而是“礼治秩序”。“差序格局”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其实质是家庭本位主义。“差序格局”的社会必然是“礼治”的社会。合与礼就是这些行为合乎该社会的行为准则。礼与法都是行为规范,两者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其依靠的力量来源,法依靠的是国家政府的权力,礼则是当地人民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礼是要求或倡导人们去做什么,乡土社会的礼也是如此,如果遵循礼就有好处或相安无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在固定不变的自然人文环境里,有一套“灵验”的经验,人们对其产生出信任与依赖,但也对其敬畏,克己复礼,用情礼来判断是非,以礼来调解矛盾,强调教化,崇尚无讼,而“法”是警告,阻止大家不要去做什么,是行为和安全的底线。

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有所不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将西方社会结构概括为“团体格局”指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方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社会结构不是一捆捆扎得清楚地柴,而是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的波纹”,一捆一扎的柴是固定不变的,水面上一层层的波纹却会不断地向外蔓延。西方社会倾向于一种理性社会,因此他们的团体一定要有界限,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而中国社会则更多的是人情社会。人情社会是分不清的,可大可小,可近可远,像橡皮筋一样可以伸缩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能伸能缩,收放自如,在差序格局中,公和私是相对的,站在任何一个圈子里,为了自我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既想要家又想要国,是不行的,家和国必须得舍弃一样,自古忠孝两难全,大抵是这个意思。

三、差序格局理论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的第三次跳跃中,随着乡村振兴,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国一大部分的农村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土地本位让位给商本位,“差序格局”也有了新的因素。从团体格局渗入到差序格局中,从血缘关系到身份地位,从人情原则转变到理性原则,姻缘,拟似血缘,业缘的加入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利益”也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尺度。

(一)姻缘关系与拟似血缘。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视的是以父系血缘为主的关系社会,姻亲关系在传统社会伦理中并没有受到重视,正如谚语所说:“嫁出去的姑娘就像泼出去的水”,姻亲关系被看作是一切由姻缘与血缘关系联结起来,比较松散的一层较远的亲属关系。

在差序格局中姻亲的重要性存在民间的一种习俗即女方“老娘舅舅”有权在女子出嫁的时候,不同意这门婚姻,以及当女方受到欺负时娘家舅舅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以此来使家庭与社会协调平衡发展。随着文字下乡的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发展,一系列的经济与政治改革削弱了传统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势力。现代社会,长辈与晚辈大多是分开住,同时女性也可以顶半边天,女性的力量不亚于男性,这也促使了与丈人家庭交往关系加强,此外,姻亲之间直接挂钩的利益较少,所以姻亲互助模式在社会中大量出现。

随着经济利益的渗透,“差序格局”的边界再一次扩大,发展出拟似血缘的关系网络。简单来说,拟似血缘实际上就是:感情+利益的关系,以扩大经济利益中合作与共赢的范围和渠道。通过“认干亲”“拜把子”等行为将过去的业缘关系转化为非正式的血缘关系即拟似血缘,这种“差序格局”的关系网扩大意味着更浓重的“利益”色彩掺和其中。因此,利益成了重要的筹码。过去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差序格局”逐渐变得多元化,理性化以及权利、经济、感情的三者的结合。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称呼上仍然用类似亲属称谓;其次,在单位或企业中的“裙带关系”;第三,在利益纠纷上采取“无讼”的方式。一旦成为“自家人”,上级与下级或平级之间的关系就亲近起来,各种事情便可以看人而定,各种利益也就“唾手可得”。

(二)业缘与利益。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由于大机器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执行,基本温饱解决,农村出现多余劳动力,于是这些多余劳动力流向了城市中,形成了一股潮流——“民工潮”。在城市发展好的老乡往往会带着刚来的老乡一起发展,形成“老乡带老乡”的场景,抑或是企业中高管帮亲戚“走后门”的裙带关系,但受传统的“差序格局”的影响,当矛盾发生在他们中间,只能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利益为尺度的情况下,这明显损害了其核心利益,于是为了避免矛盾发生,企业往往会回避其亲缘关系。表现为拒绝親友来企业工作或是对到企业工作的亲友明确提出规章制度,实行非特殊主义的安排。

在企业中,老板与员工有着一种以企业盈利为基础的共同利益。企业是老板与员工共同发展起来的,凭借着只要企业发展得好,大家就有钱赚的思想,企业的人际关系也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如同从血缘与地缘关系中生长出来一样,老板是一家之主,员工对老板就像家庭成员对一家之主那样信服与依赖。因此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利益的渗入使得中国企业中老板与员工之间产生了特有的一种关系—— “业缘”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仍然是一种拟似血缘,这种关系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差序格局”范围的扩大并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领域。虽然这种新的差序格局被打上了“利益”的标记。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所提到的“差序格局”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差序格局”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逐渐消解,“差序格局”从农村迈向城市。尽管情感+利益所形成的关系虽然可以改变关系圈,但是无法改变“血浓于水”的思想。

参考文献:[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卢保娣.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J].安阳大学学报,2004,(01):77-79.

[3]杜瑛.国内“差序格局”研究的文献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15-17+91.

[4]潘建雷,何雯雯.差序格局、礼与社会人格——再读《乡土中国》[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7(01):44-54.

[5]柴玲,包智明.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02):44-49.

[6]夏玉珍,刘小峰.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概念探讨[J].中国图书评论,2010,(12):89-94.

[7]徐前权,刘小峰.“差序格局”:诠释于经典与现实之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02):88-92.

[8]陈心想.内看“公”,外看“私”:差序格局——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札记之四[J].书屋,2015,(08):50-56.

[9]孟凡行,色音.立体结构和行动实践——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新解[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01):29-36.

[10]阎明.“差序格局”探源[J].社会学研究,2016,31(05):189-214+245.

[11]苏力.较真“差序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01):90-100.

作者简介:辛勇亨,汉族,内蒙古人,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史论。

猜你喜欢

差序格局乡土中国费孝通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G20经济体创新能力差序格局与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中国情景
基于总经理超额薪酬视角的上市公司绩效差异分析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微商信任分析
民营高科技企业高管信任危机问题与对策研究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