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震视图定位结合改良手法复位疗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分析

2021-10-26梁秋蕊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9期
关键词:规管耳石视图

梁秋蕊

(南京市江宁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南京 2210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也叫耳石症,是一种周围性前庭疾病。有报道称,BPPV 患者约占周围性眩晕患者总数的20%[1]。现阶段,临床上对BPPV 患者主要是进行手法复位治疗、药物辅助治疗、前庭康复治疗或手术治疗等。眼震视图定位是一种能够评估眼震方向的技术,可借助数字视频记录技术对眼球的运动进行监测,采集眼动图形,将信号传输至计算机后通过分析图像可评估眼动系统的功能。本文主要是探讨用眼震视图定位结合改良手法复位疗法治疗BPPV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9 例BPPV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BPPV的诊断标准;当头部活动至特定部位时可出现短暂眩晕;进行变位性眼震试验的结果呈阳性;心脑功能正常;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经CT 检查或MRI 检查被诊断为由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眩晕;经神经耳科学检查被诊断为由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眩晕;合并有其他耳部疾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4)。在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有20 例、15 例;其年龄为19~86 岁,平均年龄为(50.24±1.21)岁;其中,病变部位为左水平半规管、左后半规管、左水平嵴帽、右水平半规管、右后半规管、右水平嵴帽的患者分别有1例、13 例、1 例、2 例、17 例、1 例。在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有21 例、13 例;其年龄为20~84 岁,平均年龄为(50.18±1.19)岁;其中,病变部位为左水平半规管、左后半规管、左水平嵴帽、右水平半规管、右后半规管、右水平嵴帽的患者分别有1 例、16 例、2 例、1 例、13 例、1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用常规的手法复位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采用Barbecue 翻滚复位法对外半规管病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治疗,采用Semont 管石复位法对前半规管病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治疗,采用Epley 管石复位法对后半规管病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治疗。用眼震视图定位结合改良手法复位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引导患者进入暗室,向其讲解检查及治疗的流程。将眼震视图仪与投影仪打开,为患者创建电子档案。为患者佩戴眼震视图仪的视频眼罩,适度调节眼罩的位置。对眼震视图仪进行定标与校正,对患者实施凝视、扫视、视动性眼震、平稳跟踪、位置性眼震、变位性眼震等试验及冷热试验,明确其病变的具体情况,评估其眼动系统的功能。在此期间,采用改良的Epley 手法对前/后半规管病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治疗,方法是:指导患者坐在检查床上,让其将头部向患侧偏转45°,后仰头部,保证头部与水平面呈15°~30°角。指导其将头部向健侧偏转90°,待无眩晕感后坐起。采用改良的Barbecue360°翻滚法对水平半规管病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治疗,方法是:指导其平卧在检查床上,将头部向健侧偏转90°。让其由平卧位改为俯卧位,将头部向健侧偏转90°。反复转头后坐起。各体位均保持2 min,反复进行循环治疗。1 个复位循环治疗结束后让患者休息 5 min,每次进行2~3 个复位循环治疗,每天治疗1 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

1.3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用显效、有效和无效评估其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位置性眼震与眩晕感消失,可正常生活。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位置性眼震与眩晕感有所缓解,不影响生活,但症状未完全消失。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位置性眼震与眩晕感无任何改善或加重[2]。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运动敏感度指数(mental status questionaire,MSQ)量表的评分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眩晕调查问卷(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dizziness questionnaire,UCLA-DQ)的评分。MSQ 量表包括眩晕持续时间(分值为0~51 分)和眩晕症状强度(分值为0~85 分)两个维度,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眩晕症状越严重。UCLA-DQ 包括眩晕程度(分值为1~5 分)和眩晕频率(分值为1~5 分)两个维度,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眩晕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53%,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2.2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SQ 量表的评分及UCLA-DQ 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MSQ 量表中的眩晕持续时间评分、眩晕症状强度评分及UCLA-DQ 中的眩晕程度评分、眩晕频率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SQ 量表中的眩晕持续时间评分、眩晕症状强度评分和UCLA-DQ 中的眩晕程度评分、眩晕频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SQ 量表的评分及UCLA-DQ 评分(分, )

表2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SQ 量表的评分及UCLA-DQ 评分(分, )

2.3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5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3 讨论

BPPV 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其病变部位多为耳后半规管。此病患者在改变体位时会出现眩晕的症状(眩晕症状具有短暂性发作的特征),并伴有特征性眼震的表现。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此病的主要发病人群。BPPV的发病机制有壶腹嵴顶结石学说和半规管结石学说两种,这两种学说的区别主要在于耳石沉积的位置[3]。壶腹嵴顶结石学说认为,当头部处于激发体位时,会使嵴顶转为水平位,此时在重力因素的影响下会使耳石偏离壶腹,进而可导致BPPV。半规管结石学说认为,半规管长臂内的淋巴中存在一些微细的漂浮物,当头部处于激发体位时,半规管长臂淋巴内的漂浮物受重力的影响对淋巴起到牵引作用,进而可引起眩晕症状。基于以上观点,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法复位疗法治疗BPPV。对此病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可通过让其变动头位使耳石在半规管内沿正确方向移动,进入到椭圆囊中,避免耳石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眩晕感[4]。对此病患者进行常规的手法复位治疗需要临床医生具备高超的操作技巧,且需要反复对患者进行多次治疗。用眼震视图定位结合改良手法复位疗法治疗BPPV 时,通过对患者进行眼震视图定位检查可在不同体位下清晰地观察其眼震诱发的情况,分析其各个体位下的眼震特点,定位其病变部位,然后可根据其半规管受累的情况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手法复位治疗[5-6]。另外,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可显示患者的眼震特点,有利于医生合理判断耳石运动的方向,并合理调整复位手法,防止因复位不当而导致耳石进入其他半规管内。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眼震视图定位结合改良手法复位疗法治疗BPPV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其病情,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规管耳石视图
小鼠半规管造模的实验技术优势及其应用
Dix-Hallpike 诱发试验双侧阳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耳石症如何治疗
民营电视剧企业社会效益失范问题的规管举措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
耳石不是“耳屎”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
Y—20重型运输机多视图
SA2型76毫米车载高炮多视图